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当代中国正在形成一种与知识分子文化相区分的市民文化,这种市民文化是在市民社会的空间生长起来的,它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组织性,形成具有社会诉求和批判意识的公共领域。这在超级女声等一系列娱乐事件所引起的社会震荡都呈现出端倪。  相似文献   

2.
<正>为了促进文化"走出去",江苏在实践中开拓思路与模式,创新传播形式和载体,探索针对异域文化行之有效的传播方式,积极主动"借船出海"广辟渠道,增强对外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和吸引力。基本做法(一)树立特色品牌,彰显文化魅力近年,江苏以"凝练文化精髓、传播文化基因"的思路,打造了诸如"感知江苏""同乐江苏""符号江苏""美好江苏"等一系列集系统性与时代性于一体的外宣品牌体系。"感知江苏"是以整合文化艺术、传统工艺  相似文献   

3.
王爱玲 《文化学刊》2009,(2):97-101
当电子技术不断以自己的生产力价值渗透到大众媒介运营格局中时,媒介文化逐渐从稀缺神圣的“人文理性”走向批量化生产的“技术理性”。在这种技术理性的主导下,大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观照最多的必然是利益机制所驱动的文化形态,即大众文化。这种大众文化的运作范式直接导致批判与反批判的文化生成与理论张力。  相似文献   

4.
徐梅华 《职业圈》2014,(36):108-109
视觉艺术中运用感知与真实力,涌现出各种艺术审美和艺术创作,运用“美是真实的感知体现”这一美学思想,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内涵,为传统的视觉艺术注入了新的创作元素,视觉艺术在其内蕴的人文和地理、历史环境熏陶之下,以鲜明的个性拓印出了时代的文化内容,用大自然的滋润、人文历史丰厚的收藏,形成了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文化形态,它对于我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尤其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公共文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实现视觉艺术与公共文化之间的契合,具有推动社会大繁荣、文化大繁荣的实践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琴艺术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其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生态传播观,是我国传统艺术思维和思想意识的沉淀与结晶,是具有中国特色音乐文化的专属标志。古琴艺术中的"天人合一",不仅仅是其声响带来的音乐审美体验,更是琴器、琴曲、琴乐、琴道等多个层面带来的综合感知,是从传播意象、传播意境、传播空间等维度对我国传统文化审美的阐释与解读。  相似文献   

6.
《文化学刊》2012,(1):57-57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在《文化研究}2011年第5期撰文指出,批判的和多元的文化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综合的方法,能够被应用于很多文化产品。它的综合视角包括了政治经济学、文本分析和受众研究,提供了批判的和政治的透视,使个体能够仔细剖析主流文化形式的信息、意义和影响。文化研究因而成为批判媒体教育学的一部分,它使个体能够反抗媒体操控,增强他们的自由和个性。  相似文献   

7.
东莞市在推进文化艺术产业对外交流与传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战略背景下,东莞加强文化艺术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对其自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探求东莞文化艺术对外交流与传播的方式和策略,需要充分发掘东莞文化艺术资源,大力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势,认真制定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与传播的扶持政策等。  相似文献   

8.
道格拉斯.凯尔纳是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被西方理论界誉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分析者",也是美国最有影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的文化批判理论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论的经典论述。凯尔纳的文化批判理论不仅对于我们以理性的、科学的眼光分析文化批判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还有利于我们批判地吸收、借鉴异质文化,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信念,为中国的文化研究构建新的观察视角和理论框架,从而更好地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积极的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我国电视剧独特的视像本体和文化品性,反观电视剧通俗叙事的传统美学精神,从符号呈现与现实构建、从艺术生产与观者感知等不同方面,探讨了电视剧日常叙事审美性之必要性和可能性。电视剧视像文化借助日常情感的潜移默化以实现深层价值认同,在平俗叙事和诗性美学精神的结合中实现其审美的救赎功能。  相似文献   

10.
赵岩 《文化学刊》2011,(6):60-61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是有韵律的声音,著名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绚丽多彩令人回味无穷,这些音乐的共鸣构成了美妙的音乐文化。学校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音乐教育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中十分重要,音乐文化在音乐教育的作用下弘扬。教学内容与文化相统一,在高校教育中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与当今社会民族音乐文化并进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间的沟通了解与合作信任,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一项重要职责。自1999年以来,国务院新闻办先后在法国、美国、德国、俄罗斯、巴西、阿根廷、瑞士等国举办了以“感知中国”为主题的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将中国优秀的文化艺术介绍到世界各地,受到  相似文献   

12.
引言文化是什么?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意见认为,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性的。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显然,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从此,泰勒的文化定义成为文化定义现象的起源,后人对这个定义褒贬不一,同时亦不断地提出新的观点。有关文化的定义目前已达200多种。文化定义本身成为一个有趣的、争论不休的学术现象。  相似文献   

13.
广告文化批判研究者的身份立场是精英主义的,理论立场是西方文化理论,而在批判的逻辑上,则是单一的、先验式的批判思维。此三者与批判对象形成的三大矛盾,即精英主义与大众文化、西方理论与本土语境、批判有余与阐释不足。这些矛盾必须从改变批判研究的方法上得以解决,即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相结合,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相结合。  相似文献   

14.
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以批判的眼光从大众媒介入手批判和否定了文化工业,认为电影等文化艺术商品有反启蒙的效果,形成了具有批判价值的文化工业理论,此理论是特殊的社会历史语境的产物。阿多诺透过文化工业产品的伪个性化的表象,辨认出标准化和商品化的特质,电影、广播、报纸等大众媒介,掠夺了观众的思考和想象的自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极权主义利用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功能。随着工业对文化艺术影响的加深,我们要反思如何在工业时代保持文化艺术原本的独特性和批判性。  相似文献   

15.
邹晓辉 《职业圈》2008,(24):41-42
文章结合中国南方电网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从根系栽培艺术、养分供给途径、主动承担责任、富有创新精神等方面对“榕树原理”进行深入剖析,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西藏文化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西藏文化的发展进步能够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拉孜“堆谐”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至今流传于西藏自治区各地的一种民间传统歌舞艺术,深受藏族群众喜爱。该文采用文献分析法进行研究,发现关于“堆谐”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缘起、特征、传播、保护及区域等方面。“堆谐”是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通过对有关“堆谐”文化的文献进行分类、梳理、总结和分析,以期为后来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不断推动“堆谐”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08年7月18日上午12时,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常任秘书长尤曾家丽一行在访问东京时,于松本楼饭店三楼设宴招待了日本文化厅长青木保及日本重点美术馆的馆长们。席间,宾主双方谈古论今,文化气氛浓郁。这种和谐与高雅的氛围与松本楼本身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中国书法界,李仲元无疑是一位色彩丰富的人物。作为久负盛名的文博专家、考古学家、史学家,仲元先生长年对古代书画艺术、文物古器的考证、鉴定研究,史海钩沉与考据,形成了他精谨、严密的思辨能力和洞烛幽微的观察、发现能力。其独树一帜的书法艺术,气格高雅的诗赋和颇具建树的文物研究成果,毫无逊色地跻身于全国知名学者、诗人、书法家之列。他的书法作品是他人格与修养、见解与学识、才气与品位、气魄与心胸的综合性艺术呈现,可谓气象正大、情辞并茂、壮美可观,真正进入了书法的最高境界——文化之境。  相似文献   

19.
唐利平 《文化学刊》2012,(2):126-130
中国古建筑艺术富含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古建筑文化的挖掘和译介工作成为文化输出中具有影响的渠道之一。探讨古建筑文化的翻译策略,对于有效输出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具有较大价值和意义。本文结合安徽省的明清建筑,亳州花戏楼砖雕的艺术特色,探讨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文化传译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文化学刊》2012,(1):163-163
彭云鹏在《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撰文指出,文化图式是关于文化的背景知识结构,可用来感知和理解交际中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图式作为某一文化中以经验为基础的预先存在的知识结构,可以用来感知和理解交际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交际中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