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古人婚恋使用的交通工具着眼,对《诗经》中含有舟、车意象的婚恋诗进行了文化考察与审美关照,从而阐述如下问题:舟是联系未婚男女的媒介,而车却是男女通往婚姻彼岸的桥梁。由于舟、车在古人婚恋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诗经》中"驾舟"与"乘车"两类婚恋诗反映的内容与呈现出的艺术风貌也不一样。本文意在描绘《诗经》中这两种不同的民俗文化景观与风貌各异的艺术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2.
本文立足于文献,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文献,在对《大学》、《中庸》的关键词进行训诂考证和文献思想分析的基础之上,对《大学》的"明明德"、"格物"和《中庸》的"中"和"天命之谓性"等概念与判断的含义及其与文献思想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赜索隐,阐幽表微,深刻揭示了这两部经典的宗教性内涵,系统阐述了在儒家哲学理论框架下,人之所以为人者只有在"天"与"人"的关系之中才能充分实现的根本道理。本文以先秦儒家由原始宗教向人文主义转型的历史脉络为依据,刷新了历代关于"格物、致知"、"中"、"天命之谓性"的各种观点,为现代人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加强道德修养,去做一个真正有根底、有理想、有道德、有践履的人,提供了重要的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3.
袁宏伟 《职业圈》2010,(9):199-200
“诚信”在《大学》、《中庸》中有着非常深刻的论述。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作为较高知识层次的一个群体。大学生对“诚信”的价值判断以及在实践中的落实,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整体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4.
从《诗经》婚恋诗看女性的爱情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佳 《文化学刊》2015,(4):79-8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多个层次的歌颂,婚恋就是歌颂的对象之一。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诗经》中的婚恋诗进行简单的阐述,将纯真与质朴的感情展示出来,表达古代女性对幸福生活和自由恋爱的渴望,映射出当时社会女性的爱情观以及对现代女性在爱情观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庸》对中国哲学史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宋儒曾称之为"群经之统会枢要也"。可以说,《中庸》是中国形上学的奠基性著作,构建了中国传统的形上形态即天人相通的形态。现代学者仅将《中庸》看作是心性之学的起点,文献大多只对《中庸》文本进行注释,且由于《中庸》的首句在全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故而本文从"天人关系"这一角度,从义理本身去分析《中庸》首句,从而为理解《中庸》这部经典做铺垫。  相似文献   

6.
《随园诗话》作为袁枚的主要诗论著作代表,其中蕴藏着他丰富的诗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思想。《随园诗话》体现了袁枚的诗歌创作观点:首先,袁枚的诗歌创作原则包括诗贵新颖、诗以巧成与诗重立意三个方面;其次,袁枚要求诗歌的创作主体应具备博识、善悟的能力且以真性情作诗;最后,袁枚强调在诗歌表达方式上要做到"真"和"活"兼用典得当。袁枚的诗歌批评思想主要体现为在进行诗歌批评时不区分具体时代、提倡唐宋并重的评诗观以及看重能够使人动"情"或者极为有"趣"的诗作。因此,袁枚的《随园诗话》重点突出,反对诗歌复古模拟,批判诗歌过于雕琢,主张要重视诗歌的真情实感,对后世诗歌理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大地提升了通俗文学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王柏拟删诗是王柏《诗经》观的折射和必然反映。①他在"淫诗说"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王柏继承朱熹衣钵,但又不受朱学范囿,他的《诗经》学重视诗篇的义理解说,将朱熹的"淫诗"说向前推进了一步,进一步明确了《国风》一些诗篇的民歌性质。王柏拟删诗篇的主张屡受指责,所列拟删诗目中"空白"(或改动)的一首应为《王风·采葛》,体现了比较慎严的学术态度和理学思想。王柏是南宋末年"义理解《诗》"的代表人物,是继朱熹之后对《诗经》学进行总结的又一学者。  相似文献   

8.
《诗纬》是形成于我国汉代的纬书的一种。《诗纬》中有关《诗经》的评论,其思想观点主要来自于《齐诗》翼奉一派,因而《诗纬》与《齐诗》在理论上有着渊源的关系。《诗纬》所提出的“四始”、“五际”,及“六情”说,以阴阳律历附会解释《诗经》的诗篇,其真实用意在于,揭示周王朝兴盛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以此对当时的现实政治发生作用。《诗纬》中的诗论,如“诗者,天地之心”、“诗者持也”、“诗含五际六情”等论说,对汉魏六朝时期的诗论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眉寿"一词在《诗经》中共出现七次,遍及风、雅、颂三类,其在诗文中的具体意义及用法,值得进一步考究。古来注《诗》者甚众,诸家说法或有抵牾,则须取舍折中,明晰句读,以察知"眉寿"的句中真意。"眉寿"一词意为"长寿",在《诗》中多表示用来一种对于延年益寿的祝愿。其语用范围遍及先秦社会的各阶层,无论民间祝祷,卿士颂赞,乃至宗庙祭祀,都将其作为祝辞进行使用。"眉寿"在《诗经》中的广泛使用,正是先民尚生恶死的普遍心态的一种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
很多学者认为《儒林外史》辛辣犀利,失却了"温柔敦厚"的中庸传统,实际上却散发着统一和谐的美学意蕴。悲剧与喜剧意蕴交织融合,全书的结构、语言、人物形象,以及由景物渲染出的意境,都是和谐统一的。  相似文献   

11.
田沁鑫导演的话剧《青蛇》从两个方面体现了当代中国女性所遇到的精神困境:经过了漫长的"失语"时代,女性的自我意识有了初步的觉醒,但在实际选择中,她们的自我定位仍然在传统社会价值观和新时代社会思潮之间艰难摇摆;在一些不成熟的婚恋关系中,男性社会角色的部分缺失,迫使女性承担了更多了的情感压力和社会责任。因此,探讨中国女性在自我定位、异性婚恋等社会关系中面临的困境,有助于促进广大女性的自我成长,促进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由于《汉志·诗赋略》从《六艺略》之《诗》家别出,故"诗赋"与"诗"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这在《诗赋略》序文中也有鲜明的体现。从春秋赋《诗》制度的衰亡到失志之赋的创作,完成了对《诗》文化价值功能的衔接与转化。荀卿、屈原的赋文创作实现了对诗讽谕之义的传承,而扬雄、刘氏父子及班固的赋观念则表现了对诗之讽谕和古诗之义的坚守。序文中的歌诗观不仅与《诗》家序"哀乐之心感,而歌永之声发""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观念有紧密的联系,而且对其也有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治《诗》近袭汉代《诗》学,远绍孔子。孔子论《诗》涉及《诗》与政治、《诗》与教化等内容。出土文献《孔子诗论》的面世,为深入研究司马迁与孔子论《诗》之间的关系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司马迁论孔子删《诗》旨在突出孔子治《诗》"取可施于礼义"和"以备王道"的思想。司马迁治《诗》传自《鲁诗》,与荀子有深厚的学术渊源,荀子重视礼乐的做法给司马迁以深刻的影响。以《诗》为评判是非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历史与现实的叙述之中,极大地提高了《史记》的叙述质量。  相似文献   

14.
《说诗晬语》是沈德潜总结自己早期诗学思想的诗话类著作。从接受的角度审视沈德潜对《诗经》的阅读,可以揭示出他对于《诗经》具有双重维度的接受,即在儒家传统思想上对"温柔敦厚"的诗教观的接受,以及从诗歌文学角度对《诗经》审美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发现,重申《诗经》的源流意识,并以之作为诗歌批评的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15.
清代何绍章、冯寿镜修,吕耀斗等所纂《光绪丹徒县志》卷四十八辑录六朝时期15位诗人的20首诗。这些诗作有应诏诗、侍宴诗、侍游诗与酬唱诗等,诗中涉及蒜山、丹阳后湖、竹里山、丹徒宫、京岘山、北固山等名胜古迹。这些诗作是诗人在镇江游览驻足,往来酬唱,为镇江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将探讨《光绪丹徒县志》所录六朝诗的概况、关于"北顾楼"及其史料记载以及所录诗作的校勘等,以丰富地域文学和文化。  相似文献   

16.
王绩《野望》一诗因使用"采薇"的典故,其诗旨向来难明,众说纷纭,有"归隐说""思故国说"等。但通过对"采薇"这一典故的考辨可知,"采薇"不仅有归隐的寓意,而且它在《毛诗》的传统中也有着积极入世的含义。结合王绩"三仕三隐"的人生经历和他"学剑觅封侯"的志向可知,《野望》一诗融情入景、借景生情,表现了诗人空有入仕从政之心,但不得其位、难以施展才华的苦闷之情。  相似文献   

17.
春秋后期,诗从坏乐之中蝉蜕而出,诗教变乐语之教为纯粹诗教,汇入既有之德义礼治的教育传统,从附庸走向独立。《诗》属性的这一历史性嬗替乃是籍孔门重置《诗》教目的而完成的。官学下移民间,孔子设计教育造士,立四教,分四科,观念重理想、实践重事功,以《诗》为其文教教材,并赋予其不同于乐教时代的全新目的。较之于古乐官,孔子论乐不必及诗;较之于古师儒辈,孔子论诗不必及德义。一方面持续古乐官和古师儒辈的造士理想的高调;另一方面因应时代,把《诗》教落实到向社会供应达政专对、可以言、言而文的事君、事父的人材,实现了《诗》属性的独立与重置。这既体现了夫子教《诗》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又成就了《诗》新的历史功能和身份属性。  相似文献   

18.
清华简《保训》自公布以来,有关简文中出现的四个"中"字引发的争议就未曾间断,先后出现十余种不同观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李学勤先生等简文整理者所持的"中道说",即将"中"解释为一种抽象的近似于儒家中正、中庸、中和等观念的道德理念,是后世儒家道统说"道"的滥觞。虽然"中道说"相对于其他各说具有更强的整体解释力,但也存在着一些不易理解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保训》之"中"的传承与儒家"中道"传承的关系方面,具体包括《保训》的传"中"序列与先秦儒家"中道"传承顺序之间的矛盾,以及《保训》的传"中"方式与先秦儒家"中道"传承方式之间的矛盾。本文试图通过探究《保训》中的"河"与上甲微的儒家圣王身份,以及《保训》中"求"与"假"两种特殊的传"中"方式,为解决上述矛盾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线索。  相似文献   

19.
朱熹《中庸章句》及其儒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庸章句》以性——气二元论为基点,以道心、人心对应于性命、形气,但同时突出性即理,强调人之性受之于天之理,人性即是天命之性。由于人的气禀使得人之本性的表现受到气的影响和遮蔽,所以人不能自然而无所修为,必须修道立教,以戒慎恐惧和慎独的功夫,在未发和已发的时候都用力修养,强力人为。通过明善致知和诚身存心两方面同时努力,以全其性之本体,渐入于中和圣域。在这种解释中,天命之性是起点,但最后落实在修道之教的功夫,而修道功夫需诚明两进,不能偏废。在《中庸章句》中,理学的理气论、天理论、心性论、功夫论都得到了全面的贯彻,成功地借助对于经典的系统解释展示了新儒学的理论建构,对理学思想的传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晚清时期的《论语》英译第一部在西方刊印的《论语》译本,是由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Philippe Couplet,1623-1693)等人用拉丁语完成的,其书名为《中国哲学家孔子,或以拉丁语表述中国人的智慧》(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sive Scientia sinensis latine exposita),1687年出版于法国巴黎。①除《论语》之外,这部书中还包括《大学》和《中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