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成功的典型代表,村上春树的作品能让受众者的心灵产生极大的共鸣,其中,他表达的生死观无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淡化或者剔除了这一方面,村上春树的文学是无法建构起来的。庄子集道家思想的精华于一身,他的生死观是他哲学思想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村上春树小说中的人物对死亡的态度可以说是释然的。庄子强调阴阳平衡,死对于生有一定的影响,生对于死也具有相等的影响,两者对立化解,循环一气,达到超然的境界。村上春树和庄子基于不同的高度,目之所及的景物自然也就不同。但是,两人位于同一条纵轴,因此有"死生如一"这一片共同的视野。  相似文献   

2.
行政主体是个舶来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我国后,对我国行政法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文章从九个方面对中外行政主体理论进行比较.指出了我国行政主体理论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思路.  相似文献   

3.
行政主体是个舶来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我国后。对我国行政法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文章从九个方面对中外行政主体理论进行比较,指出了我国行政主体理论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思路。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和庄子的本体论,是东西方哲学璀璨耀眼的思想成果。作为东方和西方非常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反映了这两种文化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虽然前后相隔2000多年,诞生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个国度,然而他们的本体论思想却表现出令人惊叹的一致性和相似性,他们之间的对话意味着人类思想有着不可超越的一致性和共同追求。本文从存在与道、本有与自然、真理与人三个方面考察分析了中西本体论的共同态度和一致立场,揭示了中西思想赖以沟通的可能性和共同方法,从而预示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可能构建的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是党的建设理念的新发展.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既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实践问题.文章就如何在企业发展的进程中,切实提高党员主体意识、落实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6.
中医融医、史、文、哲于一体,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但自晚清与西医正面相遇以来,中医甚至一度在中国失去话语权,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中华文化在面对强势西方文化时的窘状。随着整体医学模式优越性的日益凸显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上升,中医的国际传播逐渐呈现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在纠纷解决上存在着不同的机理,主要表现在纠纷解决的观念、价值、社会力量强度、不同民族性格影响纠纷解决的方式上,通过对中西方不同纠纷解决机理形成原因的对比分析,能够揭示出二者不同的纠纷解决机理。  相似文献   

8.
苏霞 《文化学刊》2022,(4):174-177
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从未停止过对生命的探索与思考,每个人对生命的认知都有所不同,许多哲学家、思想家也终身都在为此进行探究与总结。庄子作为古代中国历史上对生命有特殊见解的哲学家,他对于生死的见解犀利而深邃,冷静中不乏玄妙。他所著的《庄子》一书中更是对他的生命观进行了宏观、微观的阐述,对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德育教育都有着巨大的引导与借鉴价值。本文就从生命教育视角出发,结合《庄子》生命观,剖析了当代大学生应当如何面对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庄子·天下》篇对墨家学派进行了多方面的评点,具体评述了"非乐""节用""自苦""后世弟子倍谲不同"等主张的不合理之处,最后得出"为之大过,已之大循"的结论。《天下》中对墨子个人的评论"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存在明褒暗贬的意味。《天下》中对于墨家学派的评论是以"道"为参照的,即是以道家的原初性理念为依据,得"道"才能算是至境,自然就会主张顺应自然、遵从本心、无所凭借、顺"道"而为,所以最后才会认为墨子"才士"也,对他的"才"因不得道而无法施展感到惋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实践的发展在全球“新公共外交时代”的宏观语境下进行,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一体化的外交布局”对过去五年的外交工作进行了总结.其中,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即是“全方位”“多层次”特征的重要表现之一.本文认为,基于国际环境与国内政策的双重背景,中国对外传播主体呈现出差异性多元、全民性多元与个性化多元三类特征,人人参与的“全民外交”时代到来.在中国对外传播主流媒体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同时,中国网民、外国记者、海外华侨华人是值得关注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11.
正近两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空前加大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力度。政府、媒体、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传播主体不断发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从自发转向自主,取得了新的明显进展,呈现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特别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被越来  相似文献   

12.
从庄子与屈原的审美理想看“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庄子与屈原的审美理想看“楚文化”方铭研究“楚文化”的人,常常以屈原、庄子二人为楚文化的代表,通过发掘二人的共性,以建立“楚文化”作为一种独立文化的基石。事实上,庄子与屈原在本质特征上是很不相同的,而庄子学说与屈原思想与中原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徐强 《文化学刊》2014,(5):90-98
汉学界对《庄子》"自我"观念有浓厚兴趣并进行了极具特色的研究。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对《庄子》"自我"的西式诠释是用西方的"自我"解读《庄子》"自我",但难免将西式"自我"的蕴含强行赋予《庄子》。比较研究则试图解释两种"自我"观在深层次上的差异或相似,以期真正理解两者。对《庄子》"自我"的当代意义研究则着重于揭示《庄子》自我观对于当下的自我理解或人生的启示。这些研究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丰富了我们对《庄子》思想的理解,对于推动《庄子》哲学走向世界也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一书中,海德格尔建议把德语中的道路“Weg”与道家的“道”相对应。《庄子》中“道”作为形而上的存在,不可言传,不用语言显露自身,与语言疏离。海德格尔所说的“道”,特指文学书写的运思和表述,与语言结缘。《庄子》用于文学书写的卮言以“道”为依托,是对“道”的顺应。海德格尔则认为文学书写的语言是对大道召唤的回应。在“道”与语言关系方面的持论,《庄子》与海德格尔殊途同归。《庄子》的寓言和海德格尔所说的语言的诗意因素,都是象征性的表现方式,具有暗示性。象征义与象征物之间的本质关联,反映出两位哲人对思想表达媒介深层认识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倪国富 《职业圈》2014,(5):63-63,65
“重义轻利”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义利观,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前进,义利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就不用保持和继承传统义利观,相反我们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和需求吸取传统义利观的精髓,去其糟粕,让当代的中国经济体形成正确的义利观。  相似文献   

16.
美国阿米什人(Amish)拒绝现代文明,遵循着"避世归隐"的田园生活,认为灵性的拥有比物质更具有价值。这与中国古代学者庄子提出的"逍遥游"的价值观有共通之处。本文通过两者价值观的比对,展示中西方社会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在建构其“新理学”的哲学体系时,发挥了《庄子》中“浑(混)沌”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将之与其自身哲学的阐释联系起来,并以此说明道家哲学的特点,并在随后的《中国哲学简史》以及《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强调了新理学体系的相关观点。冯先生认为,要想达到“混沌”的境界,是不能通过“去知”实现的,“知”是通向“大全”的必由之路。冯先生晚年讲的“后得的混沌”正是从“哲学史”的视角对其早期观点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老子和庄子都提到"道不可言",认为在道与言之间存在一个悖论。其实"言—象—道:道寓象中,言象意道"的"象"思维模式,正是中国古人的诗性智慧所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与绘画都秉承了这一点。在灵动鲜活的"象"中,蕴藉着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蕴,也即"大道"。老庄之所以言论不休者,皆是以言语造象,以象意道。  相似文献   

19.
仪式与意识:对丧葬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甘肃省陇中地区的丧葬习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丧葬仪式中隐含的灵魂意识、亲情意识、恐惧意识、狂欢意识四种意识的分析,以探讨在丧葬活动中的仪式和意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田文羽  徐梅 《文化学刊》2023,(9):113-116
《遥远的向日葵地》作为李娟“向内转”的一部力作,真实地录著着荒野自然与生活的本来面貌。她笔下的荒野自然与生存在荒野中的人共同构成了李娟的荒野世界,二者同为李娟荒野书写的主体且一同承载着“非虚构、归属、和谐”的精神意义,使得李娟的荒野呈现出“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成为“中国化”荒野的书写典范。其荒野整体在传递李娟的生态观念的同时,也对荒野书写乃至中国生态文学都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