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0年初,著名佛教居士李隐尘,在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中国办的教会大学——武昌文华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作了一个演讲。作为中国佛耶对话史上的一个瞬间,折射出在经世救国的大前提下,从近代到现代整个佛教的变革吏。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沉寂已久的女性文学创作再次获得新生。笔者认为,无论是中国作家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译介还是自身的批评实践,都为女性主义文学研究题材的拓展以及形式的丰富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官场女性"这一题材就是在女性主义文学研究视角日益生活化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范小青的《桂香街》很好地开拓了写"官场女性"的题材,立足女性视角,描写不仅深入最基层干部的灵魂深处,而且在传达人文关怀、展现情感记忆诸方面都具有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学传统的价值与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古今中外文学的大格局中 ,中国古代文学有其自身独特的思想 ,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我认为 ,与其讨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是否存在 ,不如讨论这一思想在现代世界和现代视域中的价值与意义。历经数千年的文明积淀 ,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传统 ,这也是不言而喻的事实。我认为 ,与其讨论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是否具有自身的体系 ,不如思考这一传统存在于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境域之中的价值与意义。如果我们将西方文学思想 (传统的与现代的 )视为一整套体系 ,并以之作为参照系的话 ,我们不得不承认 ,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在传承与变异中原本就形成…  相似文献   

4.
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华裔作家在美国文坛涌现。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以独特的文化身份和生存体验再现中国形象,以文学作品为工具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文化。这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较早方式,也是华裔作家们参与国际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实践之举。该文从文化传播和文化自信的维度分析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有利于探究华裔作家自信的文化书写态度和传播中华优良文化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宗旨是探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文学。笔者的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通过对国际文学世界化的透视 ,解析业已形成的文学世界 ;经由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三岔口 ,揭示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过程 ;进而从中外文学的新向度 ,展望中国文学世界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和诗学研究著作,刘勰的《文心雕龙》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通过对文学流派、文学题材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展现了其独特的文学发展史观。《文心雕龙》完善了中国诗学的载道、言志理论的叙事抒情观,与西方诗学传统中重视"摹仿"与"再现"的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发表后,深受大众喜爱,成为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直接奠定了张爱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该文运用文本细读法来解读张爱玲《倾城之恋》独特的文学审美艺术特性。这部小说之所以深受读者喜爱,一是在于张爱玲是一个很擅长处理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作家,其语言成就很高,自成一体,被称为“张体”;二是在于白流苏和范柳原的角色魅力,流苏身上有“新”与“旧”并存的人物特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范柳原虽表面上风流无限、浪荡不羁,但骨子里那种追求真爱的爱情观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三是因作品充满传奇色彩又极具真实性的故事叙述使读者拥有非同寻常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 ,随着文学狂欢节的悄悄谢幕 ,是开始建立在自觉的文化反思基础上的良性调整。我们不依赖那种无谓的“批判”,也不趋附爆炒的喧嚣 ,严肃的作家和学者“临渊而不羡鱼”,回到淡泊自守、只求耕耘不问收获的常态。从根本上看 ,文学搞运动、闹轰动是反常的。文学立于社会和人生 ,是一种文明的调节 ,是“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心灵滋养。文学研究亦作如是观。香港小说家王璞曾提及 ,2 0世纪 90年代的香港文学研究“像搞运动似的掀起热潮 ,热度达到热火朝天的程度”1,她因之而对其素质与成果有所隐忧和期盼。此言深获我心。对于香港文学…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学史内容书写多以时间为轴,强调文学发展的历时性,而忽视文学发展的空间性,使古代文学课堂缺乏活力。本文主张以场景复原的方式,还原古代文学作品创作的历史现场,尽量使每个作品都能血肉饱满,恢复大学古代文学课程应有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王晓君 《职业圈》2008,(4):166-167
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英语视听说课上,让学生在虚拟的语言环境下进行真实的语言练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通过任务的完成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任务延伸到课外,即教会了学生如何去学。  相似文献   

11.
健康是人们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石,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文化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中国传统文学包含了丰富深刻的健康文化,有身体健康文化、道德健康文化、心理健康文化、人际健康文化等。这些健康文化对我们今天的健康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将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英语视听说课上,让学生在虚拟的语言环境下进行真实的语言练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通过任务的完成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任务延伸到课外,即教会了学生如何去学.  相似文献   

13.
日本大正时期的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1892-1927)的短篇小说《杜子春》取材于中国唐代小说《杜子春传》。文章在原作的基础上加入了作者的想象,无论在情节设置上还是人物性格上都有比较大的改编。通晓中国古典文学的芥川在文中添加了其他和中国文学相关的元素,这是原作中没有的。其中,引用吕洞宾所作的唐诗与原作有一字之差,应是参考了《西游记》的缘故。而文章结尾的场景设置可窥见陶渊明所描写的《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乡的影子。该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比对中国古典原著及作者的书信内容,来证实上述内容是源于中国文学。芥川的创作意图是为了使作为儿童文学的作品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留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集部为中国固有学术经史子集中之一,它历经滥觞与衍变的过程,有着极其丰富的意蕴与外延,是古人关于文学的原初视野与独特判断,它与今天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学观念与理论是如何之关系,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本文考察了四部分类的形成过程,以及集部分类与文学观念的关系,提出传统的四部分类是从中国人文学术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而集部则是其中既依存于其他分类又相对独立的部分,它彰显出中国固有的文学观念特质,与现代流行的文学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富有人文蕴涵,今天我们的文学观念,应当本着会通古今中西的思致,摒弃全盘西化的偏见,来建构我们今天的文学观念与理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所捕捉的中国见闻,轻松诙谐,大不同于我们中国记者的视角,很多我们司空见惯的场面和行为,在外国记者的眼中陌生而新鲜,同样,作者也说到“对中国首都的大多数居民而言,去听作家演讲这种在德国司空见惯的晚间休闲活动还是新鲜事”。作者从公园里百姓练水写毛笔字,到唐诗宋词如何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再写到“最令人惊讶的是《红楼梦》”……他把中国人的文学生活理解为:“在中国,‘文学’没有被理解为阳春白雪或是有着特殊要求的东西,而是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被解码的符号形式融入到熟悉的生活环境当中”。文中甚至这样提到中国的评书艺术,“以激情洋溢的嗓音讲述的文学作品”。尽管此记者的文章中处处是我们熟悉的中国符号,但读来却让人兴趣盎然,不忍掩卷。由此看出,由记者的独特视角而写就的文章,无论对外国读者还是对中国读者而言,都具有鲜活性和可读性。以下刊登该文,以期于业界共飨。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若干史实的剖析和评价,对至为重要的文学政治的关系、文艺真实性与思想倾向性的关系以及文艺与人性、人道主义的关系等理论问题作出辩证的阐述,为文学史研究提供符合辩证唯物史观的理论导向和价值导向,并澄清上述领域曾有过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7.
联合国减灾委的报告显示,中国是世界少数灾难多发的国家之一。灾难的主题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均有反映。在举全国之力抗击"5·12"地震灾害的今天,我们应该痛定思痛。崇尚科学的同时,文学中反映出来的灾难与救世观念同样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海外书情     
正《中国人的价值观结构:本土与跨文化视角》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Values:Indigenous and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英国帕斯国际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作者李加军是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集中于跨文化交流、文化语言学等。本书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作为文化核心要素之一的价值观在人们日常交流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作者认为,世界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可以成为外界了解中国的独特视  相似文献   

19.
"门"文化在中国积淀深厚,几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华夏之门的始主有巢氏,奠定了人类文明中"门"文化的起点,而大学的校门也正是反映一所大学深厚文化内涵的开始。校门上的牌匾题字更是校门整体的点睛之笔,文章将校门书法予以分类分析,探求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0.
女性文学宏观研究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新时期”女性文学从七十年代末始,在八十年代时代与文学喧嚣变革的潮流中再度崛起,呈现出“春水”般涌动的赫赫声势与“繁星”般灿烂的熠熠光辉。如今,站在世纪之交的地平线上平静回望,在经历了一段激动和局限之后,女性文学及其批评已从最初那种似是而非的混沌中廓清了出来,从最初在文学领地享有一席之地的权利与意义几被消解的处境中解放了出来。承认并乐于接纳探讨这个命题的作家和批评家越来越多。时代毕竟是前进的。女性文学毕竟是发展的。“新时期”女性文学之崛起,不仅显示出女作家令人瞩目的空前创造实绩,使中国女性文学之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