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该研究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对中美水污染环境新闻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判断双方展现出的生态理念,比对背后折射出的生态哲学观及其成因,并剖析水污染环境新闻语篇中的生态取向,契合的为有益性话语,中立的为模糊性话语,违背的则为破坏性话语,从而推进有关生态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研究。经过对比研究发现:(1)中美水污染环境新闻报道中的概念隐喻类型既有共性,也有差异;(2)中国水污染环境新闻中的概念隐喻多呈现有益性生态取向,美国则多为破坏性生态取向,双方的模糊性生态取向均较少;(3)中国水污染环境新闻中的概念隐喻凸显“生态命运共同体”观念,而美国呈现“经济优先”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2.
隐喻能够潜在构建语言对环境的影响,不同形式的隐喻构建能够对人的认知及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新闻语篇为语料,探索新闻语篇中隐喻与生态的关系。以生态话语分析及隐喻为基础,初步构建生态隐喻分析模式。根据生态隐喻分析模式,将隐喻分为破坏性隐喻、中性隐喻和有益性隐喻,探索不同形式的隐喻在新闻语篇中对生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Forceville等学者将纯语言学领域的概念隐喻研究拓展到跨学科的多模态隐喻研究,这对我们的认知、艺术审美及情感体验产生了新的影响。因此,该文聚焦墨西哥的儿童绘本发展,以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理论和Forceville提出的多模态隐喻作为理论框架,以4本墨西哥经典儿童绘本为研究语料,探究墨西哥儿童绘本中隐喻表征的意义构建,研究其蕴含的多模态隐喻类型,理解绘本中的各种模态所要传达的隐喻意义,从而更好地解读墨西哥儿童文学与民族文化,同时为我国的绘本创作提供借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是中国文字最初的形态,而且具有比较成熟的体系,在现代汉语中仍有踪迹,为中华文明的绵延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强调语言形式、人类心智、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对甲骨文的形意关系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该文从概念隐喻角度分析甲骨文字构造中的认知理据,研究发现:隐喻映射是甲骨文字构形的基本方式,华夏先民已经具备比较全面的隐喻思维模式。从概念隐喻角度解析甲骨文字形和字义之间的关系能够揭示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拓宽甲骨文研究领域,完善甲骨文文化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普遍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的翻译需要考虑两种文化在认知和思维两方面的异同。隐喻概念系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作为复杂的认知活动,文化隐喻翻译极其困难。为了解决文化翻译的难题,该文首先对认知隐喻的概念、文化特征、隐喻的起源、表达模式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文化隐喻翻译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本文对汉语与韩语中的人体词“脚/足”进行对比研究。两个民族对“脚/足”特征的认识存在着许多共同之处,并把这些特征投射到相似或邻近的概念域。但两个民族对同一事物的观察角度不同,在选择事物特征投射到其他概念域时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人体隐喻概念在汉韩两种语言中也会出现不对应的情况。通过对人体词的语义转移对比研究,可以从微观上对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提供语言实例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隐喻的使用是潜意识的、不自觉的。人体部位与建筑看似不相干,实则相反,建筑用语中蕴含着人体部位,有些人体部位的命名也运用了建筑类词。本文收集建筑用语中有关人体部位的词,并用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媒介生态学在中国语境中涵括两种不同的学术范式。"生态范式"将生态学观念和术语引入传播学领域,开启了中国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新方向,然其追求量化的实证立场和恪守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使其在精神实质上仍与美国经验学派保持一致。"审美范式"力促媒介与美学研究的结合,关注媒介效应的感性特征、人文取向、价值建构和美学维度,开辟出媒介研究的美学路向。对两种范式进行有效整合,有助于开拓中国媒介生态学的全新未来。  相似文献   

9.
2021年7月28—31日,笔者从广西来宾出发,赴广西崇左参加关于崇左花山岩画及花山岩文化的调研活动,收集了大量图片、文本等一手资料。该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概念隐喻理论,对收集到的花山岩画图片进行归纳、分析及总结,挖掘花山岩画文学作品中的隐喻及隐喻模式,试图深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山岩画背后的民族文化因素,也试图对花山岩画文化的研究、花山岩画文学的再创造以及花山岩文化外宣推广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职业圈》2006,(3)
本文从哲学的观点讨论了社会生态学。在简述社会生态学概念的基础上,初步讨论了社会生态学的系统观和方法论,社会生态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等方面的哲学问题。认为社会生态学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用社会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做指导。  相似文献   

11.
李钧 《文化学刊》2009,(6):107-112
“生态文化”是近年来广为使用的一个新关键词,但是大型工具书都未收入,遑论明确定义。本文梳理了从“生态”到“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学”的语源生成、内涵延展,及其文化学意义。生态文化学作为一种主体间性哲学,一种关系思维,一种关于天人关系的物理、事理与情理的科学,一种多元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必将对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该文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人际功能理论框架,系统分析了电影剧本《狙击电话亭》中的一段对白,包括其语气类型、情态成分及其所涉及的人际语法隐喻。研究发现,对白中的人际意义是由语气和情态两种词汇—语法资源共同实现的:说话人选择使用不同的语气类型,传递了询问、提供、命令、警告、威胁、挑衅等言语功能;不同量值情态成分的选择,则成功地表达了说话人和听话人对可能性、频率、意愿或责任等的态度和判断。语气和情态共同构建了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定位,推动了故事情节,创设了悬念,塑造了人物,语气隐喻和情态隐喻的使用则丰富了人际意义的表达方式,凸显了言语活动和心理活动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3.
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础,其意象图式投射、隐喻化和转喻化是人类形成与表达概念的基本途径和认知世界的基本模式。本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人体词的范畴化的理论基础、认知模式和认知特点,进一步了解人体词意义发展变化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14.
该文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隐喻理论,将韩中多义词“■/花”词典义项中由基本义派生的隐喻义结合语料进行对比,发现韩中两国人民在对“花”的认知方式上既有相同点,又因语言环境、社会历史的影响而产生不同。通过了解多义词词义的派生情况,以期为两国语言学习者在词汇的把握及使用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生态伦理学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是生态学和伦理学的交叉学科,它主要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国家政策的出台到各种生态问题的出现,每个人都能深切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基于此,伦理学领域提出了生态伦理学的概念,尝试从伦理学的角度探求一种人与自然真正和谐的状态,但生态伦理学的发展面临着各种矛盾与困境,因此,深入研究生态伦理学内容,并努力寻找解决困境的出路,对于学科自身的完善和真正实现生态保护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别于西方生态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的生态文明理论,如果说西方生态中心论和人类中心论在理论上的重点主要在于关注人类生态价值观上的变革的话,  相似文献   

17.
在翻译过程中,原语文本脱离原语的认知世界和认知环境,转换进入译语的认知世界和认知环境,必然会受到译者认知心理和认知方式的限制,所以正确地理解原语的认知世界和认知环境是译者与原作者沟通思想、形成契合的重要前提。该文从认知隐喻视角探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概念结构,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分别从概念隐喻的三维度,即结构隐喻、本体隐喻、方位隐喻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总结不同隐喻特点及翻译方法,从认知隐喻视角探究翻译,研究隐喻的工作机制映射,总结出省略喻体、保留喻体、本体式翻译方法,旨为翻译实践提供更多思路,丰富概念隐喻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8.
生态翻译学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翻译活动,该文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从翻译的三个维度出发分析《围城》维吾尔语译本,从而分析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翻译策略,以保持对原语和译语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在2021年河南抗洪救灾中,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里涌现出不少新奇的双关和隐转喻表达,如“郑”紧急、风“豫”同舟、“胡辣汤”顶住等。基于认知语言学,分别考察与解读这些双关和隐转喻,印证以下结论。其一,双关和隐喻的运作机制有相似性,并且可以结合使用。其二,双关能够发挥着积极的语用功效,它使语言表达幽默风趣,让人印象深刻;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思维方式,具有隐转喻性质的表达体系能够构建人们的范畴体系和行动范式。其三,从社会功用看,在特定的抗洪救灾背景下,双关和隐转喻的恰当使用有助于激活战争隐喻,创设众志成城的抗洪语境,鼓舞士气,具有建构命运共同体身份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语境中的知识分子与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学术关于传统、现代以及后现代的反思,并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尴尬。文本针对汉语言文学中的性别隐喻问题,从概述性别隐喻的含义和分析文本中的权利隐喻,分析研究二十世纪汉语言文学中性别隐喻的中西关系,并探析关于对话与寻求性别的自立关系分析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探析出一条良好的中西文化交流路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