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帝 《生态文化》2011,(4):28-28
生态文化,是人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的概括,是人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信念、价值理想、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尊重自然、敬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需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人类对传统自然观进行反思的结果,是在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呼唤中形成的。正确理解与把握生态自然观关于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的价值,人对于自然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统筹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席艺洋 《文化学刊》2011,(4):162-168
王士祯倡导的神韵诗学主张诗歌向唐诗中自然山水禅境的回归,同海德格尔的"诗思"有异曲同工之妙。神韵诗论"气"、"韵"的内涵在"体味自然之趣,再现自然之势"。诗中之思,诗中之情的表达借助以自然为范本的描摹系统。另外,"意在言外"包含一种生态流转,在与自然的对话中,诗之思引领人进入另一个世界。"伫兴"、"神会"源自山水的顿悟,再现了不饰雕琢的无工。"清远"则是一种诗思向自然的归化,是来自于万物的自然法则内化于心的自然欲求,亦表现为"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是诗思在自然中的自我存放,自然天地中适应安然的居住感。  相似文献   

4.
陈玲玲 《文化学刊》2015,(1):174-177
庄禅都是在自然的方式中求道,以本来面目对待自己、对待万物,以淡泊宁静之心入自然空灵之境,对人生采取超脱的审美态度,主张回到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体会自然的生意和生命的情趣,在大自然中去参禅悟道。庄禅的自然之心深得后世文人诗心,无论陶渊明还是王维,无论李白还是苏轼,无不崇尚古淡天真,以自然之境为美。  相似文献   

5.
《海上钢琴师》是一个令人深思的生态隐喻,影片中一对好友分别代表自然与文明,整个影片探索的是自然与文明的关系。作为自然代表的海之子钢琴师"1900"一生抗拒规则,师法自然,在有限的88个琴键上演奏出无穷美妙的音乐,展示了自然生生不息的美。最终,"弗吉尼亚"号与钢琴师船毁人亡,象征着文明和自然不可调和的矛盾。作为文明代表的马克斯选择所谓脚踏实地的陆地生活,追求财富和成功,然事与愿违,最终落得典当小号求温饱、在路上漂泊的结局。影片表明,自然与文明的关系异化最终导致两败俱伤。但影片表达的并非彻底绝望,唱片的幸存、故事讲述者和听故事的人众都暗示着文明对自然的一丝温情和向往。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达到了饱和,不仅使得环境受到了极大的污染,生态系统也出现了退化的趋势。面对这种情况,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任重而道远。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的墨家就已经提出了诸多至今都适用的思想理念。墨家思想蕴藏的生态智慧表达出一种敬畏自然、兼爱平生的生态伦理思想,站在人民和自然的立场上,与当今社会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是一致的,警示人们要敬畏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努力实现生态的和谐发展,这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美丽中国的实现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健 《现代企业文化》2011,(15):103-104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一方面人对于自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制约性。人类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可以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然在被开发利用时也从人类那里获得了再生能力,从而使自然生态系统始终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之中,但是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度索取使得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人类确实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但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已渐渐的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8.
《文化学刊》2011,(3):181-181
沈顺福在《文史哲》2010年第2期撰文指出,自由是意志的品质。自然,在中国哲学史上,经过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早期的道家的自然,其主语是人性,是人性自然。此时的人性没有任何的实质性内容,更没有主体性和意识。  相似文献   

9.
李健 《职业圈》2011,(15):103-104
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辩证互动的。一方面人对于自然具有主体性、能动性,自然则是被动的、消极的;但另一方面自然界对于人类又具有根源性、制约性。人类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可以促进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自然在被开发利用时也从人类那里获得了再生能力,从而使自然生态系统始终处于一个良性的循环之中,但是人类对自然的无限度索取使得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人类确实在不断的向前发展,但是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已渐渐的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0.
人因自然而生,是从自然中走出来的又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作为自然的产物,首先具有自然属性.恩格斯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自然的存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相反,人类的一切行为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大自然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老师.  相似文献   

11.
《文化学刊》2009,(6):120-120
伏来旺在《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7年第3期撰文指出:生态文化是尊重自然、维护自然的文化。在古老的蒙古人意识形态中,天地是父母,水草是衣食。从而形成了天地崇拜、山地崇拜、树木崇拜、水草崇拜等自然崇拜。这是一种与游牧相适应的大生态观。  相似文献   

12.
建构生态道德规范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生态的可持续归根结底在于人,在于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方式,在于人的道德修养和素质高低。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帮助人们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使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受到理性和道德的约束,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当是生态文化建设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1)生态道德的实质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调整人和人之间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生态道德扩展了道德功能的领域,把传统道德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扩展到调整人和人以及人和自然关系,重视…  相似文献   

13.
徽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和活化石。徽文化中的绿色发展思想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即人与天然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工自然的和谐、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和谐。这些绿色发展思想,具有超越时空、超越制度的积极意义和永恒价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政治中心一般在北方,而魏晋南北朝后,南方逐步发展成为经济中心。大一统的帝国政府迫切需要开通一条水上通道将南方的粮食物资运送到京城及边关地区,以养活庞大的官僚阶层和军队。中国自然的江河水系基本都是从西往东流,因此,难以直接利用自然河流来沟通南北。这就决定了中国大运河必须是南北走向,而且必然与五大自然水系相交汇。中国大运河在与自然河流交汇处一般都建有不同形式的运口工程,这些维系船只在不同高程水平面通过的技术和工程,使大运河实现了与五大自然水系的顺利交汇,解决了在严峻的自然条件下修建长距离运河面临的地形高差、水源供给、水深控制、会淮穿黄等一系列难题,保证了1 400多年来大运河的持续使用,也证实了中国大运河是世界运河工程史上的创造性杰作。  相似文献   

15.
原生态画家马文双,擅画家乡小兴安岭纯净自然中的原生态景物和动物。画作中充溢着对林区自然生态文化的解读。马文双画笔下的自然生态景象,渗透出的不仅仅是自然、纯净,更多的是对原生态自然景观的一些思考,就是怎样把家乡的自然生态风貌通过自己的画笔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宣传出去,并呼吁人们热爱自然、热爱家园、热爱生态,自觉担当起生态文化的传播者和宣传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改版时的话     
仰望星空,我们应该知道人类远远没有具备征服自然的能力。作为自然之子自母体中出生便在是反哺还是反叛的挣扎中困惑。回望走过的足迹,我们不时为自己的不断强大而张狂自喜,但每一次在自然面前的莽撞都遭到自然的报应,不是自然的哭泣,而是自然的愤怒,不是温馨的教诲,而是无情的教训。人类只有学习自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才能有生存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生态世界观是后现代世界观。后现代世界观是西方社会现代化晚期阶段兴起的文化批判思潮。它以反现代性的方式,发挥着优化现代性结构、拓展现代性边界的作用。生态世界观对自然“内在价值”的鼓吹,与对同性恋、女性、儿童、少数族裔、殖民地等“边缘”权利的鼓吹一样,联系着后现代思潮解构现代性社会结构所造成的压抑和专制的努力。儒家价值取向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但由于“天人合一”观念和“中庸”思维方式的影响,儒家的人类中心主义又表现出和西方现代性思维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极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就是不同于现代性思维的无限发展观,儒家认为应该对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活动作出必要的限制;不同于现代性思维的机械论自然观,儒家坚持自然和人的生命世界的亲缘关系,并据此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起伦理性义务。这种对待自然的态度,使儒家和后现代生态世界观之间具有了相互呼应之处,并为我们从生态世界观的视角诠释儒家思想提供了基本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在哲学发展史中,哲学家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从无知到知,从简单认知到复杂认知的过程。从本体论角度看,人性是最初纯自然的状态,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本性逐渐被忽视,人们更多地关注人的政治性、伦理性。当人从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状态,自由不断受到限制,人性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引起人的思考。打破自然状态,建立社会状态下的人性依赖于道德哲学将自由和人性并存。中国传统哲学中自由受制于道德;在西方道德哲学中,自由和道德是辩证统一的。理清自由与人性的关系对人的自我认知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浅论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环境、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自然保护地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等多种功能,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具体实践中,自然保护地的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本文拟对自然保护地的历史进行回顾,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给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以期为新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神话思维与神话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神话是处于原始社会时期的远古初民对于自然和社会的幻想性产物,它反映了人类初期的精神活动和思维特性,是人类文化最初始的表现形态之一。那么,神话是如何产生的?在初民那里,他们当然也是用与我们相同眼睛来看世界,也与我们一样能感觉到客观自然的湿度、温度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