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卓么措 《文化学刊》2014,(4):125-128
藏族唐卡艺术源起于藏传佛教,自诞生就致力于藏传佛教的传播、宣扬。其所具有的宗教意蕴是唐卡的核心,具体说来体现在:宗教教义的传播价值、宗教用品的膜拜价值、宗教修行的信仰价值、宗教审美的规范价值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尼玛 《职业圈》2008,(26):233-234
“羌姆”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密宗仪轨和艺术形式,是藏区苯教祭祀巫舞、藏族民间舞蹈和印度金刚舞结合而成生的一种宗教艺术形式。文章探讨了藏传佛教羌姆的起源及其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3.
"羌姆"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密宗仪轨和艺术形式,是藏区苯教祭祀巫舞、藏族民间舞蹈和印度金刚舞结合而成生的一种宗教艺术形式.文章探讨了藏传佛教羌姆的起源及其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之所以被称之为我国古代文言文作品的顶峰制作,不仅在于其故事叙述的曲折离奇,更在于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高深的艺术造诣。《聊斋志异》蕴含着极其丰富、复杂的宗教文化内涵,其中涉及佛教、道教、原始宗教、民间信仰等众多方面,范围广泛,内容丰富,风格自成一派,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古朗水乡的信仰建筑自成体系,包括祠堂建筑、宗教建筑(三大宗教和民间信仰建筑)、社稷、石敢当等,多元丰富。通过统计分析信仰建筑的构成,发现其信仰体系的4个特点:数教并存,民间信仰体系庞杂;儒教为表,道教为里;遗留母系氏族信仰特点;受水文化的深刻影响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文化学刊》2011,(3):97-97
路遥在《文史哲》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中国民间信仰历史悠久,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必要从其产生和发展的土壤——中国传统社会中予以考察。中国传统社会早期并无独立的宗教。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其中国化与民间化的过程中,为民间信仰提供了新的神灵崇奉和仪式行为,提高了民间信仰的层次。  相似文献   

7.
"乐教"是中国礼乐教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凝聚着中国美学、美育思想的"基因"。它起源于原始宗教巫术,发展为"以宗教为主"实现宗教、政治、伦理、审美等功能的教化传统。儒家"乐教"继承、发展了西周以来的"乐教"传统,追求建立在艺术审美之上而又超越艺术审美的政治、伦理乃至宇宙整体和谐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吴桂金 《文化学刊》2010,(1):157-161
虽然宗教从本质上讲都源于人类在精神上对超自然的神灵的崇拜与信仰和在灵魂上对现世生存状态的超脱,但是中西宗教文化却存在巨大差异。具体体现在中国的宗教具有多元性、以人文本和重视现世生活的特点,而西方宗教却是一元的、上帝至上和强调来世永恒的。反映在社会政治生活上就是在中国教权臣服于政权,而西方教权则是积极主动参与政权。  相似文献   

9.
在新时期诸多含有民间信仰叙事的小说中,渐次形成了一系列的或真或幻、或恍或惚、人鬼不分的离奇故事,使得这种小说平添了一种摄人心魄的怪异色彩、荒诞效果。这些作品把审美的目光关注到"民间信仰"这一精神领地,透过它来探究人生的真知、真谛,以及一种"民间—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0.
宗教蕴含丰富的思想文化,其历史起源可帮助我们还原历史。莲池会作为白族地区特有的民间宗教女性信仰现象,积淀了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追溯其历史根源可以还原南诏历史。基于此,本文力在发掘莲池会在白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道教的文昌帝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昌帝君又称为梓潼帝君,是道教吸收民间信仰而尊奉的科举之神。本文以中国历史文化为背景,考察了梓潼神从蜀中地方神的衍化过程,由于宋代道教吸纳民间俗神进入道教神系,梓潼神成为天下士人崇奉的职掌禄籍之神。作者通过对文昌帝君信仰的源流,文昌帝君道教化、民俗化的分析,认为文昌帝君从蜀中地方俗神转化为全国大神,道教对其神性的改造和理论提升是关键。蜀中民间的梓潼神向道教的文昌帝君衍变,这在中国宗教造神运动中颇具典型性。  相似文献   

12.
民族学与宗教学在西方几乎是同时产生、平行发展的。从西方引进了民族学之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我们曾经认为宗教是鸦片,所以,宗教学的创建受到过阻碍。改革开放以后,宗教学研究方才逐渐兴起和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宗教学"学科体系的建立,直接参与和推动了中国"民族宗教学"的酝酿和发展。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宗教研究并非是"价值中立"的纯客观,应该是"同情之默应,心性之体会",其目标是为了使人民更好地认识宗教,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中华民族的民族格局是"多元一体"的,与之相应,中国宗教则是"多元通和"的模式。中国是一个宗教的联合国,中国人是信仰的混血儿,中国人的宗教和哲学具有良性的互动,有一种"中庸的性格"。  相似文献   

13.
宗教和谐,对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来说十分重要。编辑出版优秀的宗教方面的书刊,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宗教和谐、社会稳定服务,是摆在出版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好宗教内容书刊出版工作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我国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还有其他民间信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五大宗教经过数百年、数千年的发展,不但深深扎根于我国,还与世界有着各种联系。我国的宗教,人数众多,影响很大。做好宗  相似文献   

14.
菲律宾华人社会是一个宗教气氛浓厚的社会,不仅有信奉中国传统宗教的,还有崇拜故乡神明的,又有信仰西方宗教的。其中,道教在菲华社会的宗教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宗教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道教也不例外。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有着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华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通过道教的传播得到延续。道教又具有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它既善于容纳别的宗教,又善于向别的宗教渗透。道教的这一特点,通过华人对其移居地社会的影响力和适应性得到体现。而正是这种影响力和适应性,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亚洲最西方化的国家菲律宾争得了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15.
以浙东为例,分析民间传说参与海神信仰核心要素构建的展演形式,即合理解释海神信仰的历史源流,传奇衍化海神的多样职掌,传播依附美善同构的民间审美价值。民间传说通过解释、衍化、依附等述说手段展演海神信仰成因的合理性及其流变可信性,共筑沿海民众关于敬海、祈海、镇海共存的精神诉求与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16.
逃禅与脱俗:也谈苏曼殊的"宗教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掘文学中的宗教价值 ,已然成为近几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中国现代文学 ,事实上是缺乏宗教的信仰与热诚的———即使是具有宗教信仰倾向的作家及其作品。本文从现代文学浪漫派先驱苏曼殊这一个案入手 ,透过苏曼殊人生与艺术作品的表象 ,揭示其宗教信仰的功利性与表象性。本文认为 ,苏曼殊只是一个以袈裟芒鞋为道具的浪漫主义者 ,其作品的宗教意象 ,更多是一种审美想象 ,并不代表苏曼殊人生价值与信仰的真正选择。宗教没有妨碍他追求爱与自由 ,而此二者 ,是他短暂生命为我们留下的美好精神。偶然的际遇使苏曼殊与宗教结缘 ,而宗教最终只是他逃避俗累、托身暂栖的处所。当然 ,佛教的“空” ,与他对人生的悲剧体验暗合 ,使他的文学话语多了一种借禅语佛理表达虚无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族群的国家,总人口中马来人占61.98%,华人占20.64%,印度人占6.21%,其他族裔以及非公民占11.17%。同时,马来西亚还是一个多元信仰的国家,存在伊斯兰教、印度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多种宗教信仰和其他民间信仰,各种宗教信仰共存,彼此独立、互不干涉,极少发生宗教冲突。  相似文献   

18.
高校宗教学教育的基本底线是宗教与教育相分离,宗教不能干涉教育;而按照通识教育的方式来了解宗教,客观地、学术性地、中立性地介绍宗教,这是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类文明形态的一种尊重。我们对信仰的多元涵括应该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就是信仰所包括的范围不只是宗教信仰,它还有政治信仰、文化信仰、民族信仰,甚至科学信仰等;而这些不同层面的信仰之间可能会有些交接、有些关联,但是它们所涉及的领域是不一样的。我们处理宗教和教育的关系,需要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理论学说作为基本指导,进行对宗教界的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一方面,宗教与高校教育的关系,涉及到我们的社会建构与宗教(以及宗教建构)的关系的统一与协调;另一方面,高校教育中客观的学术研究,即可以增加宗教的正能量,也可以批评或警醒宗教中负面性东西。这也应该是高校宗教学研究的基本定位。总之,高校宗教学研究要让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结合中国的国情,结合我们新时代的世情,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宗教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大理白族服饰蕴含着本民族历史、民族审美、民族信仰等文化内涵,白族人民创造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艺术。本文将从大理白族服饰的面料样式、色彩风格、图案装饰等多个艺术视角剖析白族服饰的艺术特征,由此归纳出大理白族服饰的文化特质与艺术审美内涵,以期为世人更加深刻地认识白族服饰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艺术底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李阳 《文化学刊》2011,(5):100-103
民间信仰有其无法遏止的流传趋势,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之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过广泛的影响,甚至成为支配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力量,虽然民间信仰从未获得其合法化的地位,但是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它们都不同程度地起到了公序良俗的道德规范作用。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修补民间信仰的文化断层,重建民间信仰的社会空间,不仅仅是民间信仰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是在与国家意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调适。最大限度地发挥民间信仰中的”善行观念”和包容精神。使之成为联系国家与民众之间的文化纽带,将社会转型趋向于可预期的社会行为,找到区域文化认同的契合点,以文化创新带动制度创新,从而实现社会变迁的平稳过渡,这将是实现区域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