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文明亚运:让"文明"成为杭州的金名片,使亚运会成为杭州市民和各国(地区)参赛人员向世界展示文明素养的平台,探索社会组织、社区等社会力量参与提升杭州人文明素养的创新机制,把文明、包容、友善等体现到整个筹办过程中。簇拥着的吉祥物在杭城已随处可见,市民迎接亚运热情日渐高涨……杭州亚运会给杭州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现代化的场馆和更蓝的天、更清的水、更畅的路、更亮的房、更美的城,更重要的是文明,是这座城市内在的精神力量。正如杭州亚组委所倡导的那样,藉亚运召开之际,弘扬志愿精神,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和市民文明素养,打造健康又文明、高光又可亲的东道主形象。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人数大幅增加,但游客随地吐痰、乱丢垃圾、不守公共秩序、贪占小便宜等不文明行为也日益凸显,甚至被称为"中国式不文明"。基于此,本文将重点探究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文化动因,并针对不文明现象提出了提升游客文明素养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大学文化是现代城市中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对城市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建设有着核心的影响作用,而城市文化和文明也对身处其中的大学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作用。大学通过在物质、精神、制度和活动层面为发展城市文化与文明服务,从建立开放式校园,欢迎城市中的普通居民走进大学校园,适度地参与高校文化生活,与学生一起感受文化氛围,目的明确、重点突出的构筑城市文化文明的发展平台,用先进的优质的有提升意义的文化来反哺社会。  相似文献   

4.
农村文化礼堂是农民精神生活的家园,它对弘扬和践行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意义深远,不仅有利于提升农民的文明素养,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也有利于推进乡村的文明风尚。本文将以浙江海宁为例,在研究具体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未来依托农村文化礼堂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即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把握群众需要、完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文化学刊》2011,(6):51-51
伊东俊太郎在《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一期撰文指出,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类集团共有的民族特性、意识习惯和情感价值;文明则由文化所创造并运作,是这个生活的“制度、组织、装置”。文明可以通过互相调整与交换。逐渐成为共通性很高的事物,然而文化却并不会失去自己地域的固有性,文化因此而丰富多样。一种文化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从而使自己的文化变得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实施这一战略,中国人民将走向生态文明.中国人民在世界上率先走向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又一个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目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明确要求,而且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正确认识和理解生态文明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  相似文献   

8.
作为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中国企业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好中国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国际传播,是宣介全球环境治理领域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重要渠道之一。国际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以及中国企业在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都为中国企业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传播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西方舆论的攻击抹黑、中国企业自身国际传播能力不足以及在对外投资方面的资源能源倾向等也是中国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传播领域面临的挑战。有鉴于此,一方面需要持续提升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为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筑牢实践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企业自身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传播效能。此外,还应不断深化中国企业生态文明国际话语和叙事的研究,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9.
"文化"和"文明"的概念都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二者相互关联,但又有各自的意义,其关系是相对的,也是互相包容的。文明体系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人的文明。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可以从几个方面看:从时间上看,文化比文明早;从空间上看,文明有地域性,文化可以多方向传播;从内容和形式上看,文明为内,文化为表;从性质上看,文化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方面,文明是进步状态。文化创造文明,文明推动文化。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系统论述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林业和生态建设问题先后作了上百次的批示和指示。2016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关于"四个着力"的重要指示,即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这既为林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林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的脚步,生态文化日益繁荣,  相似文献   

11.
该文分析了社区教育与新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的关系,并着重从文化育人的视角探索其在新市民文明素质提升中的重要作用,从地方特色文化课程开发、文化交流活动开展、创新创业文化加强、社会服务文化提升的维度研究社区教育提升新市民文明素质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搞好村镇规划与建设,要理性地剖析当前村镇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根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村镇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确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村镇规划建设原则。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三先行"、"四底线"、"五重点"和"六机制",提高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对小城镇规划提出了新要求,而山地小城镇依山傍水的地理格局为居民提供了天然的活动空间.从健康视角审视山地小城镇滨江街道空间的优化,对提升全民身体素质,建设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国内外健康街道设计导则,结合山地小城镇滨江街道空间的特点,从健康环境、健康服务、健康活力3个维度,提出山地小城镇滨江街道...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宝鸡市古称陈仓,是炎帝故里和姜炎文化、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曾为华夏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开启与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近年来,宝鸡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注重经济持续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把实施大水大绿、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大事,造福于民的好事,促进和谐的实事,提升城市品位和综合竞争力的要事来抓,深入推进绿色宝鸡建设.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城市内蒙古包头是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在其历经十余年"创城"活动中,不但实现了国家级品牌"五连冠",而且推动了城市社会全面提升,取得了多方面建设成效,获得多项奖项与荣誉,成为祖国北疆靓丽的风景。本文将从营造文明建设气氛、促进市容市貌美化、促进自然生态超高境界、催生行业文明多措创新、拉动社会建设各业达标和推动民族地区城市跃进六个方面简述其城市文明建设成就。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又提出生态文明,并且把它写入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之中,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而党的十八大,更是首次单独系统论述生态文明建设,并把它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提升至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战略高度.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确定了生态文明的战略地位,也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规划了蓝图,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人文精神等精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新时代,在全面深化公民道德建设的新形势下,应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充分认识并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使其与当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相适应,切实引导公民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最终有效提升公民自身的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18.
在林业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延东  王一迪 《生态文化》2010,(1):15-15,25
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新要求,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更加充实、科学和完整。生态文明是生态建设的新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发达的生态产业为支撑,以繁荣的生态文化为载体。  相似文献   

19.
<正>"文化"和"文明"的概念都是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文化"和"文明"是两个相关的概念,尽管人们都承认这一点,但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至今也未有一致的意见。对"文化"一词的定义古今中外有百余种,英语中的Culture原意包含:耕种、居住、练习、注意、敬神,被用来隐喻人类的某种才干和能力,主要指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到古希腊、罗马时代,这个词的含义转变为改造、完善人的内在世界、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素质的过程。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把文化一词引申为  相似文献   

20.
为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实需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至关重要。新时代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培育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能为提高大学生生态文化认知奠定理论基础,能为促进大学生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夯实价值指引,能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培育需要从完善课程内容、丰富实现形式及提高重视度上下功夫。深耕新时代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培育路径研究,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助于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