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哲学发展史中,哲学家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从无知到知,从简单认知到复杂认知的过程。从本体论角度看,人性是最初纯自然的状态,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本性逐渐被忽视,人们更多地关注人的政治性、伦理性。当人从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状态,自由不断受到限制,人性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引起人的思考。打破自然状态,建立社会状态下的人性依赖于道德哲学将自由和人性并存。中国传统哲学中自由受制于道德;在西方道德哲学中,自由和道德是辩证统一的。理清自由与人性的关系对人的自我认知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晓敏 《文化学刊》2012,(4):129-136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必须充分重视和关注如何从受众角度把握相关问题。从受众视角来看,当务之急可能在于,能否全面把握受众的理论需要,能否为受众解除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疑惑,能否尊重和确立受众的主体地位,这关涉到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前提、关键点和立足点等重要问题。能否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读和阐释上增进共识,事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面貌和实质,也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儒、释、道与李、杜、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睿宗以后的盛唐时代,儒、释、道同兴并举,不分先后的局面不仅以皇帝诏书的形式确定下来,而且在诗歌领域中也得到了最为集中、最为充分的体现道家、道教思想主要表现为从山水诗派的崛起,到李自自由浪漫、壮丽夸张诗风的形成;佛教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从田园诗派的崛起,到王维平淡自然、素朴宁静诗风的形成;儒家美学思想则主要表现为从边塞诗派的崛起,到杜甫忧患黎元、沉郁顿挫诗风的形成.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对盛唐诗歌美学流变及其繁荣原因的理解,而且有利于以此来进一步分析宗教、哲学与审美文化之间交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4.
一 道器 理气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 :“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 2 1 9页 )这是就西方哲学讲的。在中国哲学中 ,与西方所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相类似的 ,是道器  相似文献   

5.
自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部分,马克思以实践为其逻辑基点,立足于现实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实践自由思想。当下,人们对自由的诠释似乎有些偏差,所谓自由并非为所欲为,毫无道德底线,而是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本文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对马克思实践自由思想进行重新思考,对其内涵、特征和现实意义进行了相关论述,以期加深人们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党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聚焦"十三五规划"的亮点与贡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协调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与实践价值,其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卓识远见、哲学智慧。本文试从哲学视角剖析"协调发展"理念的渊源与演变,并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解读其哲学意蕴,发掘其蕴含的理论本质,旨在破解当前各种问题,最终形成各领域、多要素、全方位协调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活动也越来越丰富.从法律的角度对文化活动进行解读能够使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对文化活动保障的意义.学术自由是文化活动自由度实现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文章以对学术自由保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入手,以期能够重视对文化活动自由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领域,我国发展被动式建筑,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本文基于当下时代背景,结合生态哲学去分析我国发展被动式建筑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进一步认识我国被动式建筑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被动式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发展困境背后的原因,并从政府、企业和用户三个方面寻求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徐丽 《文化学刊》2012,(5):59-61
《大哲学家》是雅斯贝尔斯的一部哲学巨著,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大哲学家的王国,孔子在雅斯贝尔斯的哲学体系中,被列为思想范式创造者的四大圣哲之列。雅斯贝尔斯描述孔子的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力求真实。本文试从家庭观念、生存自由、思想价值方面展现雅斯贝尔斯对孔子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道家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发源于古代东方和当代西方,但东西方哲人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就是人的境况及主体的自由。道家哲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产生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二者都认为主体不自由问题的本源在于外力,在于将个体对象化为"主体"的外部环境:它们都具有外在于人的特征,都以主客分立的对象化为基础。然而,生而为人,我们处于现代国家权力之中,处于具体的社会生活经验之中。想要破除主体性的束缚,实现个体生命的自由,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实现自由的内向性转化,从个体生命内部寻找整全的自我。  相似文献   

11.
以实践为基底来说,马克思价值哲学以实践为人们感性生活的价值尺度,是在"实践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精神生活的产物。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说,马克思价值哲学植根于社会的感性活动之中,价值以其自身在社会生活中以一种尺度的属性而存在,以关系沟通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现实性生活,是以人的"既定性"本质或者说"超越性"本质的存在。本体性存在、历史性存在、现世的存在均是在社会的感性活动中的人,都对实现人的有序性的创设与建构,起到了塑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科学文化哲学主要有两种形态——科学文化-哲学与科学-文化哲学,前者是“关于科学文化的哲学”,即人们对科学文化进行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哲学反思,后者是关于“科学的文化哲学”,即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反思科学;科学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广义的科学哲学,它不仅包含了传统科学哲学的大部分内容,而且还包含了对科学的历史研究、科学的社会研究、科学的文化研究甚至科学的政治研究等成果的概括与总结;研究科学文化哲学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丰富科学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出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学转型问题困扰着当代美学研究。我们从哲学文化视野中愈来愈凸显的整合趋向得到了启示 ,在方法论的关注中看到了希望。东西方平等的“对话”关系的确立是前提 ;比较研究是美学转型必经的炼狱 ;辨证思维在主体内在心灵上的运思是理论重构的必然。  相似文献   

14.
车蕊 《文化学刊》2024,(3):120-123
本文基于家哲学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发对当代家哲学的思考。基于“亲亲”“仁民”“爱物”家庭伦理观的中国传统哲学在全球儒家范围内具有一定影响,当代中国学者提出以在世代之中存在的“生生”生存论来建构家哲学。然而,家哲学实际上是中西方文化历史与现实碰撞融合的产物。本文试图从儒家生生不息、流动的生命哲学及生存论阐释家哲学,从先秦、宋明直至近代家哲学的历史演进,进一步探讨当代学者对家哲学的反思和建构。  相似文献   

15.
蔡尚思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史、文化史学家,但是从文化角度对其思想关注的人并不多。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从文化视角出发,对蔡尚思的思想文化观的产生发展追根溯源,并从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传统文化及其现代化、蔡尚思对中西文化的世纪回眸三个方面解读蔡尚思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6.
让-保罗·萨特是二战后法国重要文学流派——"存在主义"的倡导者,其剧作贯穿着自由存在的哲学观念,其中尤以《禁闭》(1944)为典型。《禁闭》提出了"他人就是地狱"的著名定论。但实际上,萨特在本剧中批评的是过度被他人禁锢的存在形式,同时对自由生存的"自为存在"方式表示赞同。《禁闭》中的存在主义哲学具体表现为在环境限制、人际关系限制和个人心灵限制之中的选择困境,从而使用潜在话语对个体自由提出破解方案。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对古典文献学的特点及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作了深刻的阐述 ,认为对材料的全面掌握和正确解读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突破与重大进展的基础 ,而先进的理论与方法则是保证。各门学科有各门学科的特点 ,文献学理论更接近于技术性方法论 ,它可以印证哲学的结论 ,给哲学研究范围的扩展和理论的发展提供依据 ,但不能要求它成为哲学的分支。其次 ,本文对自己在宋前戏剧、敦煌文学、简帛、诗赋等方面的文献学研究工作作了一个简单的回顾。最后论述了文学学与学术规范的关系问题。对当前的古代文学研究与古典文献学的理论建设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近代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之间存在的关联问题一直是哲学界探讨的焦点。从哲学的概念来看,哲学分为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两部分,人类思维解决的是理论哲学的问题,而人类存在本身解决的是实践哲学的问题。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将"身体问题"作为现象学的首要课题,并且认为身体问题是语言哲学的根本,是研究哲学问题的根本,随之诞生的"身体哲学""肉身哲学"成为英美哲学的主要范式。人的身体是直观接受和感触世界存在的媒体,基于"身体哲学"研究大学体育训练的开展价值,对科学提高大学生体育训练的成效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影响、价值两个角度对叔本华的哲学展开具体讨论。以影响为路径,主要分析其意志哲学对当时与后来产生影响的时代精神与哲学发展潮流,同时从刺激角度略述其人生哲学对新一代年青群体产生的强大刺激与收到的回应;以价值为路径,重点对其非悲观的悲观哲学展开论述,并借助这种悲观哲学与人生的关联,指明其在非理性方面的先行经验及非理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人的发展理论进行了总结与发挥,首次科学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思考方向,对于消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困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协调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