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量历史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观点能够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变得灵活和更具有魅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地执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能够让中国的发展更加具有精神实质,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理论基础也将推动实践的发展。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期的价值为研究核心,分析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中国的发展。通过对现实世界的理解,明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庄子》内篇中的生态思想是一种大生态观,包括精神生态思想、自然生态思想和社会生态思想,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思想系统。其中精神生态思想是根本思想,按照庄子的观点,实现个人健康的精神生态的根本之道是忘掉小我,通过心斋、坐忘达到大我的状态,取消与他人、与他物的界限,与道为一。如此可达到与自我的和谐,实现精神生态的健康,可保持、恢复、建设自然生态环境,并能实现社会生态的和谐,最终成就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他人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生存论的角度阐释马克思主义否定观,并在阐述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否定观的内在价值,突显其对时代发展的积极意义。否定观具有极强的理论性,本文认为,生存论能比较客观、具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否定观也在实践层面突显出生存论的意蕴。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践行可持续发展道路必然要从儒家思想中汲取营养。本文从自然生态、社会生产与民生、个人成长三个方面阐述了儒家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当代意义。具体来说,在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倡导综合治理观和开源节流观;在社会生产与社会民生可持续发展方面,倡导循环经济观和厚民仁爱观;在个人可持续成长方面,倡导个人君子人格修炼观、乐观中和的人生态度和家国情怀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提出了唯物主义实践观,对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马克思实践观是马克思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通过文本考察马克思实践观的确立与发展过程,将马克思实践观的思想内涵阐述为实践是对象性的物质活动、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在实践中检验思维的真理性,并结合社会历史环境,简要分析论述马克思实践观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的生态文学作家与英国19世纪“湖畔派”的作家们不谋而合地选择了通过依托自然世界来建构他们的文学世界。由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及个人阅历的不同,两国作家自然观、生态观及对人生的态度、作品风格都呈现了不同的特点。基于上述问题,该文就自然观,对华兹华斯和普里什文的作品来进行文本细读,从自然生态这一视角来比较和诠释英国作家华兹华斯和俄国普里什文等为代表的俄罗斯生态作家的相通、相互影响之处,以及他们各自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7.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多元语言文化并存的现象。语言接触是民族间交往、交融的体现。语际间的交流和接触能够不断融合多种文化,为语言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从而也为塑造中华文化认同观、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基于语言、文化的相关性,对语言接触及其相关的语言文化生态进行深入研究,从语言生态伦理建构、民族三语教育建设等途径能够增强中华民族认同观,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经历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几代领导集体的创新性发展,形成了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社会主义文化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和谐文化观。其中和谐思想始终贯彻在各个发展阶段,和谐文化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最高形态。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伦理”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个前沿话题 ,它主要思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 ,不同于传统的人与社会的道德概念。在以往有关生态的美学研究中 ,大都孤立地谈论生态中的美学构成或生态思想 ,虽然联系了人 ,但没有联系人的行为和动机与生态所构成的伦理关系。以崇尚自然为基本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蕴涵着深刻的自然生态观 ,同时也体现出以关注自然界中的人为鲜明特征的生态伦理精神 ,这与当代环境伦理学所阐述的思想具有相通之处。中国人的审美世界事实上是以生态伦理为依据而形成的一种宏大的、整一的、体现出人文内涵的精神境界 ,它通过自然哲学和人生哲学两个层面体现出来。当代生态环境面临的危机的根源还在于美学 ,在这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观念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启示。这一优秀美学资源值得我们认真梳理和深入发掘。  相似文献   

10.
"自由"思想在我国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庄子的《逍遥游》,其含有不受任何束缚和羁绊之意,自然怡乐地体验生活,达到天人合一。在西方,对自由含义的理解主要是指自主、自立与人格自由独立不受约束。但事实上,立足于以积极能动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才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使人们科学地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本内涵与当代现实意义并树立正确的自由观,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发展经济与保全自然生态难以并进,但纵然那样我们也要设法使两者并驾齐驱,即必须从从根本上从战略上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为目标,适切引进高科技求得平衡发展,保全重视人民安居乐业有获得感的自然生态.为此,以环境法和环境道德为基准,回头看废弃物回收体系、ISO认证体系和生态教育体系,并设为最优先课题,以打造全新的自然生态、...  相似文献   

12.
《职业圈》2006,(3)
本文从哲学的观点讨论了社会生态学。在简述社会生态学概念的基础上,初步讨论了社会生态学的系统观和方法论,社会生态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等方面的哲学问题。认为社会生态学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用社会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做指导。  相似文献   

13.
文化生态是文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包括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主要考察在人、社会、自然之间互相关系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有的学者把文化生态称作“文化土壤”。小说的文化生态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诸因素对整个文化,或者对小说的生态的决定不是直接的,不像对人本身那样随时身感神受,中间有若干中介因素。这些中介因素主要是“人”,即人在自然、社会制约下所创造的固有的历史文化和当时的思想意识、哲学精神、审美兴趣、道德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中国古代在六朝时兴起的“说话”艺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元平话小说,地域范围是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但不能说黄河及其自然生态是“说话”、“平话”生成的直接决定因素,而是在黄河及其自然生态环境之上所形成的大陆民族文化、农业社会文化和宗法制度文化等。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拟定以下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的生态。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人类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生态恶化、资源匮乏等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范达娜·席瓦作为第三世界生态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立足于本土知识文化体系的同时,又继承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框架,对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生态危机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对西方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展开了强烈批判,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生态观。席瓦的生态观丰富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为第三世界国家生态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5.
当前,对外传播已经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由生态文明视角切入、讲述中国生态观,是能够凝聚共识、广泛传播的有效路径。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中国气候变化目标,即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战略表态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称赞。这是碳中和传播的重要机遇期,同样也是助力讲好中国生态观的重要时间窗口。碳中和传播既有国际社会的外部需求,也有当前中国主动承诺、体现大国担当带来的先天优势,亦可化解当前生态环境议题面临的复杂的国际舆论形势。碳中和目标,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能够对外展现中国生态观、文明观的文化内核,还可动员全社会传播力量参与,扩大国际"朋友圈",续写中国"蓝天故事",传播保护生态环境的"中国方案"。当前,只有及时抓住碳中和传播窗口与机遇期,才能有效助力讲好中国生态观。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蕴含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在商品经济与我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资本逻辑的影响扩展至乡村,站在马克思生态哲学的立场上,结合我国乡村治理经验,对乡村环境问题进行研究,用以指导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能助推乡村环境美、经济强,最终实现振兴,也有助于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国生态文明与乡村治理理论。  相似文献   

17.
贵州不仅是我国的"山地公园",也是少数民族集结地。当地少数民族与独特的自然生态相处时,孕育出内涵丰富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基于此,本文分析贵州省内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态文化,研究其法治理念以及当代价值,不仅能从中汲取对当下发展有益的经验,也能丰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18.
文化实践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这种实践形式是源于不断丰富发展的社会实际,也是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现实进化。教育的本质是文化的,大学教育的本质即是在知识的生产与传承过程中,以体现学术的专业高深性为标志的塑造人的文化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饱含丰富的乡土景观资源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对特色小镇乡土景观的保护有助于与之关联的自然生态保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多维价值的实现。在对乡土景观价值构成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文化旅游型特色小镇--沙溪古镇为研究对象,着重对沙溪古镇乡土景观价值及其对古镇旅游发展和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展开分析,并对其保护策略进行了探讨。认为古镇乡土景观包含了自然生态、民居聚落等物质实体以及日常生活图景、民俗活动氛围等人文环境,并具有传统人居智慧体现、文化传承、社群关系塑造、生态保护以及产业发展等多元价值,同时认为对乡土景观的保护应从整体观的视角出发,实现其多元价值的呈现。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重大创新,是新时代构建和谐生态环境的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治国理政的新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推进生态建设的新理念和新论断,逐步发展成了具有深刻思想意蕴和理论内涵的习近平生态文明观。要深入学习并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必须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背景和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