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车安徽省举办折子戏小戏大赛,由我团原团长李刚创作的二夹弦戏《柳笛劲吹》剧中女主角柳燕由我扮演,有幸获得演员奖。 我是一九八○年从艺的,那是在二夹弦戏校学习,每天除了练功就是学习戏曲理论。老师常讲二夹弦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二夹弦传入城市,标志着它艺术的成熟和兴盛,并推动了它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庐剧原名倒七戏,是安徽省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在200多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几度衰荣,命途多舛。有确凿记载的一次灭顶之灾是在清朝同治年间,巢县知县明令禁止演唱倒七戏,凡违禁演唱者“绅董与地保亦宜禀案本县捉拿,并将此写戏点戏班首人等并枷杖”。其禁令的碑石和碑刻拓片目前都保存完好。但是,平民百姓的喜爱,不仅使其得以流传和延续,还使得庐剧终于迎来了新时代的发展机遇。当然,关于庐剧历史  相似文献   

3.
望奎县皮影已被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保护,并在2007年被国家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望奎皮影戏是集弹、唱、拿影、雕刻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戏曲艺术,自清朝同治以来,已有近150年的历史.它不仅对剪纸、雕刻艺术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还对京剧、评剧、龙江剧、舞台姊妹艺术的繁荣有着重大影响,保护和传承望奎皮影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独特的学习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戏曲艺术中,诞生了许多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表现方法,尤其是戏曲程式的运用,更是戏曲表演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老一辈戏曲艺术家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将戏曲人物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当,通过唱、念、做、舞(打)等表现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同时,还以生活为视角,从表演出发,创造出一系列堪称世界一绝的戏曲程式动作,贯穿于传统表演艺术的手、眼、身、法、步之中,以强化演员的表演和舞台人物性格塑造。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戏曲程式是中国戏曲艺术所独有的,传统戏曲中最具魅力的,也是最具表现力的舞台艺术手段之一,是我国戏曲艺术殿堂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5.
戏曲刺绣是指以戏曲故事为题材的刺绣作品,它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把戏曲艺术中的原型进行解构、重组,加工、再创作而形成的新的艺术形式。高平肚兜以戏曲刺绣而独树一帜,本文对其戏曲题材整理归纳,将其置于整体社会和文化语境中来解读,阐释出背后的文化内涵:向往忠贞与责任的爱情,崇拜劝善与救人的神仙,敬佩忠心与守义的英雄。  相似文献   

6.
明代曲论关于戏曲功能的论述很丰富。明代曲论家基于对戏剧性质、特征的认识,注重对戏剧价值的估量和对戏剧本质的探讨,简言之,即对戏曲的社会功能作出不同的解释,归纳起来,可分为四种说法:教化说、主情说、讽谏说和娱乐说。下面试分别给予简要论述。 (一)教化说 教化说是指戏曲具有教育感化观众,从而维护社会秩序为封建政治服务的功能。教化说,源于先秦孔子的儒家文艺思想,《诗大序》说:“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教化说的中心是强调文学艺术为政治教化服务。既然戏曲同诗歌一样具有教育感化人,激发审美感受的作用,那么,把戏曲作为安邦治国的工具,主张戏曲创作应为维护封建道德和封建统治服务,正是传统诗教中诗歌“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的儒家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戏曲表演中的许多程式化动作,均来源于日常生话的习惯性动作。 戏曲表演中的许多动作是将生活中的习惯性动作加以提炼,附之以特定的艺术形式中,表述为戏曲的程式化语言,让观众一目了然,理解那些经过加工了的动作所表述的剧情含义,人们日常生话的口语:打圆场,实际上已经是戏曲表演中的一种程式化动作反馈于日常生活语言。但戏曲舞台上的圆场已经与日常生活语言中的圆场有着不同的含义了。  相似文献   

8.
戏曲序跋体批评是载于戏曲文献正文前后,由作者自己或他人所写的对戏曲文献正文具有说明、议论或叙事功能的批评体式。其勃兴的原因主要是戏曲文献的大量存在为其奠定了基础、为戏曲正名的需要、彰显戏曲教化功能的需要、戏曲繁荣发展的需要等。  相似文献   

9.
曲彦斌 《文化学刊》2014,(6):91-104
《梨园话》是一部被盛誉为可与著名戏曲学大家齐如山的经典学术名著《中国剧之变迁》《中国剧之组织》"鼎足而三"的中国第一部戏曲词典,其作者方问溪在中国戏剧史和社会文化史上有其独特意义和价值。作者方问溪是一位出身五代相承戏曲世家的音乐学家。本文首次比较全面、系统地探析了《梨园话》的成书、编纂体例和性质、作者生平及其编纂本书的学术背景,以及《梨园话》的戏剧史意义和社会文化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晚明时期,戏曲小说创作趋向于世俗化,甚至出现了大量的艳情小说。由于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执政者没有精力治理文化市场。满清入关之后,戏曲小说的文化管理问题成为执政者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本文梳理文献史料,考察清代戏曲小说的文化管理体制的完善进程,审视专制文化管理体制下戏曲小说的文化生态,从文本、戏曲表演两个方面研讨戏曲小说禁毁管理机制,论述戏曲小说禁毁的法律化管理形态,进而分析清代文化政策与戏曲小说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戏曲的基本性质属于表现性艺术。戏曲艺术的个性及表演形式的特征,从戏曲剧本的文学形式上看,它是剧诗。从戏曲演出的艺术形式上看,它是歌舞剧。戏曲的唱念是音乐化、吟诵化之歌,戏曲的做、打则是身段化、节奏化之“舞”,由于诗、歌、舞都是表现性艺术,因而戏曲是一种表现性戏剧。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戏曲艺术面临着尴尬的窘境。作为地县级的剧团更是面临着瘫痪局面。戏曲艺术究意怎么了?曾经大红大紫、观众如云的戏曲艺术,怎么也想不到会面临如今这种境况。有人抱怨是电视惹的祸,有人埋怨当代青年不懂戏曲艺术,有人说戏曲艺术已成明日黄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一句话,戏曲艺术没戏了,地县级剧团无法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3.
满蒙联姻是清代长期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清朝统治者在边疆地区推行的重要国策之一,对于清朝统一全国、巩固政权及治理边疆有着重要作用。自乾隆朝起,清廷对满蒙联姻的控制明显增强,乾隆帝第七女与拉旺多尔济的婚嫁,成为清朝满蒙联姻的转折点。在此之后,随着"备指额驸"制度的完善,清朝与蒙古联姻的地域和部族范围都开始缩小。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戏曲艺术,综合了各种艺术形式,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歌唱和舞蹈。戏曲艺术把戏剧的写实内容和歌唱、舞蹈的形式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戏曲作为戏剧艺术的一种,它是再现艺术,但同时表现的因素也十分突出。戏曲艺术不但要忠实地再现生活,而且要在舞台形象中表现艺术家的情感,戏曲艺术是再现中有表现。戏曲艺术不完全是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再现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戏曲艺术渊远流长,不论是国粹京剧是地方戏曲都传承着古今中国的民风民韵,见证着艺术的发展。戏曲艺术不同于其它的  相似文献   

16.
戏曲艺术作为我国的国粹之一,其从戏曲音乐、人物动作、人物情境、道具等多方面来塑造人物形象,加之其具有独特的程式化审美特征,使得戏曲艺术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戏曲自身的发展、变革要求,加之外来舞台剧的本土化改造要求,使得舞台剧能不断地吸收戏曲中成功的因素,尤其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我国舞台剧的发展,可从传统戏曲艺术...  相似文献   

17.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其表述方式经过数百年的锤炼已经形成固有的模式,但是,正因为戏曲被模式化以后,其表述方式受到了局限,尤其对现实生活,戏曲的表现力明显减弱。对于年轻观众而言,传统戏曲的表述方式已经失去了吸引他们眼球的能力。那么,在戏曲不能作为人们消费的主要娱乐方式的背景下,制作一档以戏曲为主  相似文献   

18.
戏曲目录体批评是中国戏曲批评中很重要的一种批评文体。它勃兴的原因在于:戏曲的兴盛为剧目的著录奠定了基础;彰显盛世芳华的需要;为戏曲作家树碑立传,抬高戏曲作家、作品社会地位的需要;戏曲自身繁荣发展的需要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魅力戏曲     
中国的战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随着历史的演化,到1000多年前的宋朝,已经形成了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3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同时在社会上逐渐产生了职业化的演员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随着地方戏的发展,安徽、湖北等地的戏曲发展到了北京,在19世纪初形成了京剧。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漫长的岁月里,无数的艺术家和民间演员都对它进行着各种形式的  相似文献   

20.
陈昌友 《文化学刊》2011,(6):181-183
前些时,笔者读到一篇谈中国戏曲要"实现历史性的蜕变"的文章。文中提出要建立"现代型戏曲"。如果笔者理解不错的话:所谓"现代型戏曲",当然不仅仅指现在还在探索的现代戏,而是有别于传统戏曲的一种新的形式的戏曲。说实在的,笔者近几年来读得多些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