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碧奴的身份设定与社会心理环境出发,分析了故事发展的合理性,再将重点放在眼泪与青蛙这两个重要意象上,分析它们在碧奴自我救赎的过程中起的作用与象征意义,最后揭示碧奴反叛行径的内在动因与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  相似文献   

2.
作为英国当代知名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在其作品《时间之间》中将弃儿的爱与家的回归作为主题。基于女性主义的关怀,作者将具有"救世主"角色性质的女性人物安插在男权的婚姻与家庭关系中,使其成为大团圆结局的重要人物,以此彰显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作为美国当代颇负盛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的小说文学创作特别关注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信仰,这对当时后现代语境下的美国中产阶级影响很大,直戳他们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与宗教信仰痛点。而对于美国物质主义社会的讽刺与反思在厄普代克的小说作品中也常有出现,所以说这一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就成为了厄普代克小说救赎叙事的重要切入点。将从厄普代克小说创作的叙事形式出发,专门研究了他救赎叙事的悲剧化与无权威化两点内容,领略美国国宝级文学家的一代风范。  相似文献   

4.
《绿皮书》作为2019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引起了艺术界与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影片真实反映了美国黑人群体在以白人文化为主导地位的社会中的生存现状。本文以他者理论分析作为双重他者身份存在的黑人音乐天才谢利博士,并通过谢利博士的遭遇引发对于他者身份的思考。谢利博士对自己周遭环境的回应展示了作为他者的反抗,这种反抗是他者在充满社会、文化、权力压制下做出的集体反抗及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5.
鲁西作家留待的中篇小说《杀人时间》在叙事艺术上独具个性,体现出极强的叙事控制感。小说中的人物视角不断转换,叙述时序巧妙交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悬念引人入胜,使文本极富张力。小说也展现了作者对复仇行为的思考,寄予了作家对人性乃至对整个社会的精神理想。  相似文献   

6.
《论语》是儒家经典的标志性文本,其中虽然没有对时间进行概念式的阐释,但在求学问道、修身养性、生命伦理、处事原则、历史经验的话语中无不渗透着时间的观念,这些生活叙事呈现出一幅以时间为背景、以人的完善为目的的生动画面,时间的意义更多地体现为彰显人的主体地位。《论语》中体现的时间观念对于人们科学有效地把握时间,纠正现代社会“时间就是财富”观念的偏颇,体认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和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7.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的四部电影《时时刻刻》《朗读者》《特别响,非常近》和《垃圾男孩》都与小说文本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导演运用电影艺术完美地演绎了小说文本,在表现多重主题的同时,尤其擅长对人性的细节刻画,让观众在感慨人物命运的同时不断审视人性,不仅聚焦人类生存的困境,而且在反思审视人性的同时将落脚点放在如何实现人性的救赎上。导演史蒂芬·戴德利通过作品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对人性的呼唤,只有人性得到救赎,才能迎来一个光明、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郑超  侯艳宾 《文化学刊》2015,(4):216-217
《西游记》的宗教救赎历程与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境"在本质上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相互印证,昭示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本文主要从救赎动机与第一境、救赎经历与第二境、救赎的结果和第三境三个方面来论述《西游记》的救赎历程与"人生三境"。  相似文献   

9.
马斯洛提出的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了人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的过程,而当人的需求无法满足时,就会造成欲望的过度膨胀,人性中恶的因子就会展现出来,从而酿造悲剧。以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性的膨胀忧思为己任的当代作家刘庆邦,在其作品《神木》和《哑炮》中,向我们展示了底层矿工在物欲和爱欲无法满足下人性泯灭的救赎与回归之路。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生长于湘西边陲,带着与湘西剪不断的深厚渊源,建造着自己理想中的"希腊小庙",表现湘西纯朴的民风民俗、小城如诗如画的风景、人民质朴纯美的品行、男女丰富情感世界,挖掘人性的善良、崇高、庄严、美丽。《边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在川湘交界依山傍水的茶峒边城的风情美、人情美,塑造了翠翠等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湘西人物,寄托作者的审美理想,也蕴含对人性回归的渴望、对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的呼唤。  相似文献   

11.
凯瑟琳·安妮·波特在其小说《他》中运用了有限全知视角和直接引语的叙述技巧,展示了一个家庭主妇的无奈与无助,体现了生活的艰辛,充分展现了波特作为美国杰出的的文体家的卓越才能。本文主要就是分析《他》的有限全知视角和直接引语的叙述技巧。  相似文献   

12.
俄裔美籍作家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是20世纪杰出的小说家、批评家、翻译家、诗人及鳞翅类昆虫学家。《洛丽塔》是其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优秀的小说之一。作者结合自身独特的生活经历,融合多种唯美新奇的艺术手法,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小说不是诗,却一切皆在诗的高度之上。本文从小说的主要艺术特征出发,试探析纳博科夫在充满诗意的笔下设计出的精美绚丽的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13.
该文透过林中雪这个当代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简要地分析了当代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当代知识分子一定要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在恰当的时候参与到公众生活;当代知识分子应是民众道德的引领者,同时也要参与到经济政治生活中,葆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代知识分子要争取自己应得的“面包”,但不放弃内在精神和理性思考的自由才是永恒追求。  相似文献   

14.
托尼·莫里森(1931-2019)是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美国黑人女作家。《宠儿》作为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在美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宠儿》中颜色的象征意义,来探讨色彩在揭示和深化这部作品主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此丰富和拓展读者的想象空间,为读者提供解读作品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电影《黛绿年华》是根据郑慧原著小说改编,但它实质上有着明显的张爱玲小说痕迹,影片在不少地方参考借鉴小说《第一炉香》,如二者所描述的基本场景、情节、人物等颇为相似,这也是电影《黛绿年华》与小说《第一炉香》》得以比较的重要基础。但电影导演对小说《第一炉香》的人物命运等进行了适当地改编整理,两个作品在故事基调、人物塑造与结局主题等方面呈现出差异性。对二者进行比较探析,以期更好地展现不同艺术表现手段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登记》是我国第一部婚姻法出台后创作的一部评书体短篇小说,后被改编为《罗汉钱》搬上银幕和各种戏剧戏曲舞台。两部作品虽有巨大的联系,但由于表现形式不同,因此也有各自的特色。本文就小说《登记》与沪剧《罗汉钱》进行比较分析,以充分展现二者的不同特色。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一句顶一万句》的错位设定和重复构图,由此来对比分析小说的内容和结构,阐释除了说话难,人在精神需要和现实生计之间的抉择背后,实际所面临的虚实挣扎。小说"避重就轻"地放大了人们习以为常的"话不投机",通过全方位的错位重复设定,令读者产生熟悉的陌生感,回之有味。  相似文献   

18.
小说《沙地屯》是奥斯丁创作晚期的未竟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个人经验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采用新的叙事题材与形式进行创作,进一步发展她的小说风格。研究以申丹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为关照,聚焦《沙地屯》的叙事题材与形式,发现小说分别描写了英国摄政时期医疗进步与经济转型带来的新旧冲突,两种冲突一明一暗,相互补充,一起构成了小说叙事中的显性情节与隐性进程,共同反映作者对英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混乱与断裂的体验与批判。通过这种混乱与断裂的体验,奥斯丁在创作中开始使用一种新的移动变化的视角对现代化进程进行观察与描绘,使《沙地屯》呈现出强烈的实验性质。  相似文献   

19.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创作的一部反映美国黑人妇女生活现状的长篇小说,以对主人公皮科拉的一生事迹的描写,为人们展示了生活在双重文化冲突中的黑人逐渐被扭曲了的自身价值观的问题,叙述了皮科拉受到的虐待和遭遇,显示了黑人妇女在当时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本文将结合《最蓝的眼睛》,分析其中体现的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历史条件是使祥林嫂患上"精神疾病"、导致其信仰崩溃的物质基础,外部环境使她悲伤的心理被强迫性重复、拒绝和否定其重复倾诉阻隔了与外部世界的心理沟通,扼杀了她内心倾诉的需求。本文主要分析祥林嫂患上"精神疾病"的原因,阐述其救赎自我的方式,解析致病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