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反映。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迈进,私有制的产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产生了不同的异化问题。不同的哲学家由于自身所处的时代的局限性,认识到的异化问题以及认识深度有所不同,本文主要阐释的是卢梭和马克思在不同时代背景视阈下的不同异化思想内涵。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介绍卢梭和马克思的不同时代背景;第二,介绍二人的不同异化思想内涵;第三部分,介绍二者探讨的异化主体和宗旨不同。  相似文献   

2.
陈菲 《职业圈》2008,(14):52-53
辩护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程序性辩护权理应被涵括其中。我国以往法律和实践中较注重实体性辩护,而文章从程序正义角度对程序性辩护的理论基础做了初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辩护权是公民的基本人权,程序性辩护权理应被涵括其中.我国以往法律和实践中较注重实体性辩护,而文章从程序正义角度对程序性辩护的理论基础做了初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所关注的核心问题。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最高的价值诉求,人的解放是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统一,是客观必然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通过人的解放在社会存在的条件下所体现的主要内容和在社会存在下所经历的历史性阶段来阐释人的解放。坚持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社会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出发,最终达到人类的自由自觉解放。  相似文献   

5.
婚姻是组建家庭的前提。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按照一种模式或标准去寻求生活中的另一半。婚姻中存在的"门当户对"观念,是从先秦时期出现在中国传统社会、人们在择偶过程中选择配偶、缔结婚姻的一种度量规则,是一种择偶观和婚姻观。婚姻中出现的"门当户对"的观念,已经作为一种价值观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成为古代婚姻选择的一种心态。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阐述了"门当户对"观念的由来;其次,这种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演变过程;最后,从政治统治、经济发展、宗法观念三个方面对"门当户对"观念得以发展并延续进行了原因分析。通过以上内容的阐释,让我们对传统婚姻观熟识的同时,以便于对当时社会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通过剥离后人附加于形似之上的种种新观念、新理论,在诗与画的相通相异关系中,本文辨析了形似在几个时期的演变及其不同涵义。并结合中古文学、艺术的基本观念及其创作实践,着重阐释了早期形似范畴的诸多内在意蕴。本文认为,理解古典艺术和文学观念,必须注意其间发生的思维和认识上的根本变化,以及中西文学思维基础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7.
观念是人的意识中文化的凝缩,是文化进入人精神世界的方式。战争观念是体现俄罗斯民族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观念。本文基于俄语语言文化学框架下的观念理论,运用观念分析法对俄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的战争观念进行语义和文化阐释。  相似文献   

8.
全世界刚刚经历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文章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对此次金融危机进行科学地分析和阐释,指出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过剩,是由于整个经济运行产生了比例失调.  相似文献   

9.
创造与享受幸福既是人的正当权利,也是人的生活原则。马克思幸福思想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阐释了人类幸福的内在动力、客观基础、现实路径和应然状态,具有生态幸福、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辩证统一和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辩证统一的基本特征,对创造美好生活、打造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激励人民在奋斗中创造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实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悉尼·胡克,对辩证法的认可与阐释更多局限于社会历史以及价值目的范畴。他质疑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对斯大林式的"神话辩证法"坚决批判,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得到运用,与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与对社会历史整体性与中介性的辩证分析内在一致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11.
对马克思法律本质的研究是对马克思法的进一步理解与升华。本文梳理了不同阶段马克思关于法的本质内涵,运用法律解释学方法对法的本质进行重新厘清,同时立足我国对法的本质在不同阶段的认知,旨在认识法的本质的真正含义和在当代的实践运用意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理学的实践形成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我国正经历巨大的社会转型,媒介革命与社会变迁相互激荡,发展传播理论不仅能够关照、阐释甚至推动国内的传播活动与社会转型,而且有助于审视我国国际传播的观念、策略和行动。本文从该理论视角出发,结合我国的具体实践,探讨一种当前国际传播观念的可能选择路径。一、当前我国国际传播的策略、逻辑和挑战近20年来我国大力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从提出文化"走出去"战略、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到开启系统的  相似文献   

13.
杨文极 《文化学刊》2011,(3):103-110
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和哲学解放。思想解放唤醒了人的主体性,哲学解放要求哲学范式转变。从哲学思维方式上讲,哲学范式的转变,就是从"主客二元对立"的旧范式向"主客二元统一"的新范式的转变。它主要表现在:从远离人的空洞的抽象的旧范式向"以人为本"的充满人间气息的新范式转变;从领袖的"独白"的旧范式向领袖与群众"对话"的新范式转变;从静态的、横向的、共时态旧范式向动态的、纵向的、历时态的新范式转变,即从联系向发展的转变。这个哲学范式的转变,使近代哲学发展到了现代哲学。作为现代哲学的马克思哲学,它已实现了这种哲学范式的转变。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我们没有区分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特别是1924年以后的斯大林主义,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应用直接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把对"文本"的应用直接等同于"文本"本身,这样就造成了许多误读和混乱。我们要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改变"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改变斯大林式的旧哲学的观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主客二元统一"的新思维范式。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教育思想是马克思全部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了许多教育问题,如教育的社会性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人的全面发展等等。在21世纪的今天,马克思教育思想中的教育公平性理念、教育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综合技术教育等,对发展现代教育事业仍然具有重大理论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马克思教育思想揭示了教育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5.
赵妍  于全有 《文化学刊》2011,(6):112-115
近年来,许多车辆的车身和车尾处出现了许多不同样式的车贴用语。这些车贴语的涌生与提示、求安、娱乐等社会文化心理息息相关。本文从车贴语的类别出发,对车贴用语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心理作了比较详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6.
黄楠森先生在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后,连发三篇系列文章,提出"不能以人本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其实质是被斯大林曲解的冒牌的假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翻版,是旧哲学的复辟。旧哲学复辟的原因很复杂。究其思想和认识原因,归根结底,就是黄楠森和斯大林一样不是实事求是地研究马克思文本,或没有读懂、读明白马克思文本,或错误地理解和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实事求是地讲,在马克思的全部著作里不仅找不到"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一表述,也没有这个精神。黄楠森先生在文章里讲:"马克思有一个从人道主义历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转化过程,他的唯心史观的主要形态就是人道主义历史观,即劳动异化理论。"把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艰辛历史过程,做了极其笼统简单的错误的概括。其实,如果要简明扼要地概括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的艰辛历史过程,正确的表述应该是:从黑格尔出发,经过费尔巴哈,最后形成自己的以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具体地讲,就是马克思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出发,后来转向信奉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抽象人本主义本体观、抽象人道主义价值观,最后又超越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抽象人本主义本体观、抽象人道主义价值观,转变到创立自己的以人为本的新现实世界观,即创立现实的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的人和物有机统一的现实人本主义本体观、现实自然主义人化自然观、实践唯物主义社会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现实人道主义价值观五位一体的新现实世界观和新哲学。可以说,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而劳动异化理论则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新哲学开始形成的重大标志。本篇拟对马克思与旧哲学的关系进行探讨,以说明马克思从旧哲学出发,后来又与旧哲学彻底决裂的历史过程;进而说明黄楠森先生因没有读懂、读明白马克思文本而曲解了马克思哲学史,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仔细地研究马克思文本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具有特别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姚韫 《文化学刊》2011,(2):117-119
从文化角度切入,阐释中西方神话传说中关于独角兽的不同解读。以《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为例,分析村上春树笔下独角兽意象在文本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村上对寻找精神家园的反思和对现代人心态的深刻剖析。  相似文献   

18.
黄楠森先生的《政治其形,学术其神:对〈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的一种新解读》一文,从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那里为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找到了理论缘渊,找到了否定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理论依据,但是,只要我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实事求是,就会发现他找到的是错误的理论缘渊和理论依据,却丢弃了列宁著作里对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正确论述。当我们打破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本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体系的束缚,重新认真研读马克思哲学的原著文本,就会发现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新世界观有自己的独特结构;它为现实的个人自觉地解决人在现实世界中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人(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有力的思想武器。马克思哲学史的事实与逻辑,有力地证明黄楠森先生否认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只是盲目的頑固的为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辩护。今天我们只有对斯大林主义哲学这种假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复辟开展一场新的革命,才有可能回到马克思,还原马克思,重新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为建设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相似文献   

19.
李春林 《文化学刊》2013,(3):94-105
鲁迅盛赞索洛古勃是"死的赞美者"。鲁迅本人亦如此。两人都乐观地直面死亡,都能从形而上的本体论层面对死亡进行表现和思考;都认为死亡是对恶的抗争与终结;都将"死"视为追求自由和创造新天地的工具,视为"爱"的等价物;均通过死亡仪式的描写,强化死亡深藏的意义与功能。两人也都认识到死亡的负面意义;都用死亡描述和概括自己所处的专制社会的状态。两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索洛古勃的死亡观受到基督教和西方其他宗教及神话的深刻影响,鲁迅则更多地基于其生物学的人生观和进化论;索洛古勃对形而下的意义上的死亡的关注程度不如鲁迅;两人对待自杀的态度不同;在阐释死亡时对于先觉者与民众的关系的表现不同;探求死亡意义时彼岸此岸场域的立足不同;最大不同是鲁迅对于死亡始终持唯物主义的态度。鲁迅死亡观存在着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二律背反,正因此,他超越了索洛古勃。  相似文献   

20.
黄楠森先生在中共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后,连发三篇系列文章,其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提出"以人为本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不能以人本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其实,黄先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并非真正的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而是被斯大林曲解了的马克思的世界观,是斯大林的世界观(自然观)。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上创立起来的。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现实的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观,是人和物有机统一的现实人本主义本体论、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实践唯物主义的人化自然观三者一体化的全新的现实世界观,它正确地解答了现实世界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在人类哲学史上实现了一场伟大的革命,首先,它是人类哲学史上研究主题从古代哲学本体论到近代哲学认识论再到现代哲学现实世界观研究转变开始的标志;其次,它实现了本体论、历史观和自然观三个方面在新现实世界观里科学的有机的统一,彻底批判了旧哲学世界观;再次,它实现了哲学功能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的根本转变;最后,它为共产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后,黄楠森和斯大林一样还一再重复旧唯物主义哲学把世界观片面地简单地归结为自然观的观点,很显然这是旧哲学的复辟。我们在批评来自"左"的方面的黄楠森先生所代表的斯大林主义的见物不见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非人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自然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观的同时,也要警惕来自右的方面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见人不见物的主观唯心主义的抽象的人道主义价值观和人本主义本体论的干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它不仅科学地发展了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而且开始对旧哲学的复辟进行一场新的哲学革命,开始实现马克思哲学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只有在科学发展观发展了的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指导下,才能实现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顺利健康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