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冼夫人信仰是活态传承于我国粤西南地区的民俗文化事项,"家神"是民间信仰空间中冼夫人的典型"回忆形象"。非遗保护美学标准视域中的冼夫人信仰活态传承之关键在于,理解并体悟那些寄寓于信仰叙事、风尚习俗、地方性知识等文化表层形式之下的"家园"意象、审美趣味与感性经验等深层的人文精神蕴涵。旅马华裔跨国重建冼夫人信仰文化空间的实践表明,"文化生态壁龛"藉以构筑之关键在于活化并复写特定社群的共享文化记忆,而文化记忆作为集体无意识之寓所,其空间美学蕴涵即在于文化主体与该场所之间的情感认同联带或"乡恋"。由"乡恋"所标示出的传统文化壁龛嵌插于当代文化空间之中,藉此型塑生成"美美异和"的文化生态场景,此为非遗文化保护的重要价值之一种。  相似文献   

2.
张永刚  单辉 《兰台世界》2016,(1):124-125
梅庵琴派兴起民国,经历代传人设帐授琴,逐渐广布大江南北,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古琴流派。镇江梦溪琴社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为梅庵琴派分社,历近30年,成为弘扬镇江文化的一张名片。2010年3月,镇江古琴艺术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证书,其传承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3.
古琴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孕育出古琴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宋代时期,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文人、僧人因在古琴上有共同的审美追求而交往密切,尤其出现了儒佛相容的现象,为琴僧师传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本文对北宋琴僧师传体系的琴乐传习进行研究,以期为古代音乐教育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民族艺术档案是地区性民族记忆的组成部分,其具有重要社会价值.本文分析原生态民族艺术档案文化传承艰难的现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传承人队伍建设"旅游开发"档案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市场化运作"等彝族艺术档案的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5.
夏娱 《兰台世界》2016,(5):125-127
古琴文化源远流长,在古琴漫长的嬗递史中,尤其是文化史中,琴不仅只是一个音乐乐器,经数千年历史衍变,它被赋予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意象,尤其受到上层文人贵族的喜爱.它是教化工具、精神伴侣、文化象征等.古琴与历朝历代的政治思潮变革紧密交织,尤其在宋代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宋代琴文化的辉煌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在历朝基础上传承并创新的结果,也是与本朝政治思想运动交织的结果,因此古琴的发展与文人阶层相互交织,本文从琴文化与宋代思想政治的关系以及琴文学尤其是琴诗入手,关注琴文化在两宋的风貌.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语境下,作为传承人类文化记忆与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公共机构,现代博物馆所具有的内涵与作用已远远超越其最初成立时单一的收藏与展示功能,呈现出多维度的发展态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理应成为当下博物馆建设的重要构成,这既是当代博物馆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也是博物馆建设的文化自觉。本文试图探讨博物馆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实现方式,以期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更好地践行自己的文化担当。  相似文献   

7.
唐龙 《新闻爱好者》2011,(1):137-138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古琴艺术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现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古往今来,在文人墨客的心中。“诗、书、礼、易”为安身立命之本,“琴、棋、书、画”乃修身养性之源。而从上古到商周时期,古琴的审美价值取向却与现代不同.本文从文化历史背景更替的角度略论这一时期古琴文化功能和审美角度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万惠玲 《图书与情报》2020,(1):140-144,F0002,F0003
中国纸马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千年,融中国传统信仰观念、民俗文化与艺术创造为一体,成为中国木版画文化遗产中丰富而复杂的类别。纸马多见诸于民间,俗信所用,产地颇多,其艺术审美可谓是殊有稚气、蔚成大观。纸马不仅具有拙趣的艺术特征,更具有重要的尊崇功用、教育功用、审美功用的文化价值。新时代国际视野下由于艺术领域的拓展纸马艺术符号有着更广阔的传承应用与流播空间。  相似文献   

9.
活态传承是非遗保护的一个重要理念,但在非遗保护工作的进程中,对于活态传承的认识中一直存在着关于非遗保存的本真性与发展演变之间的冲突问题的争论。争论的核心首先在于如何认识非遗保护中保存文化基因与保持文化传统生命活性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文化传承发展的意义;同时需要认识非遗保护行为产生的"原生态"与"非遗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传统文化主体建设的意义;在进入具体保护形态时需要认识活态传承与在当代空间构建传统文化生态壁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本书通过几位音乐学院学生从求学、求职到婚恋、谋生的故事,引出几代琴人的历史境遇与现实纠葛,以及当代社会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复杂态度。故事涉及老中青三代琴人,由“琴”及“人”,再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和文人的精神世界,生动描绘了传统文化的当代命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被视为文人墨客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有“雅人四好”“文人四友”之称。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古琴,  相似文献   

11.
海上丝路中的非遗——广彩的文化特质和当代传承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艳 《文化遗产》2015,(3):145-150
2008年,广彩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广彩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文化特质体现在,它不仅是彩瓷制作技艺的传承,更是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的历史见证,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广府民俗生活的活态记忆。时势的变迁造成当前广彩业发展的困境,文化传承面临诸多问题,保护什么、如何发展是广彩当代传承中所面临的困惑。加强对广彩的文化研究和社会传播,促进生产性保护,创新传承方式等,是实现广彩文化传承和行业发展良性循环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小榄菊花会具有800多年历史,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1月,小榄菊花会的诞生地——中山市小榄镇,被广东省文化厅批准设立广府文化(中山小榄)生态保护实验区。本文通过小榄菊花会这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历史和发展历程,试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生态中扮演主导角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生态链中所发挥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火相传使文化生态得到活态保护,从而使当地的文化生态得以良好延续。  相似文献   

13.
古琴,又称七弦琴。考其创制,相传有伏羲、神农、黄帝等“削桐为琴,绳丝为弦”的说法。绵延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堪称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拨弦乐器。证诸中华元典,如《尚书》、《礼记》、《左传》等典籍,颇多与琴有关的记载。至于《诗经》里的“琴瑟”之句,比比皆是,更是令人耳熟能详。纵观古琴艺术发展史,上自先秦,下迄明清,名曲名谱不胜枚举,名师名家传承不绝。“士无故不撤琴瑟”,在以礼乐为本,至隋唐以后形成儒道佛三教合一的中华文化格局中,古琴以其无可替代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厚文化内涵,登堂入室,备受历代文人学士的喜爱。琴棋书画并列四事,古琴位居其首,琴道琴艺已是中国传统士大夫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中感荡心志、宣泄幽情的载体,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国宝家珍。  相似文献   

14.
元代散曲中的古琴文化内涵与前代文学作品相比,具有新变性。首先是古琴治世之音的消亡与圣人之器定位的缺失;其次是风流士子与“琴挑”“知音”遇合下渐变为表现风月的工具;最后,元代散曲作家有意回避陶渊明的“无弦琴”意象,而多选择其“乐琴书以消忧”的语意表达,集中表现愤世思想。从整体来看,元散曲作品对先代古琴文化内涵有继承有回避,同时也有发展,古琴艺术也因此更加趋向大众化。  相似文献   

15.
唐龙 《新闻爱好者》2011,(2):137-138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古琴艺术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现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古往今来,在文人墨客的心中,"诗、书、礼、易"为安身立命之本,"琴、棋、书、画"乃修身养性之源。而从上古到商周时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记忆的根,是民族文化的魂,是捍卫国家文化主权和维护国民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据。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全面推动人类文明对话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文化展现和继承的媒介与载体,是文化发展与传承的产物。从一定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对于文化的记录、传承、研究和保护。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所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最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建宪 《文化遗产》2007,(1):140-143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传承链的断裂而导致功能丧失,正迅速消亡,急需抢救和保护。但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即使旧文化体系发生解体,其文化基因仍能够被重新组合入新的文化系统中,发挥新的功能。我们必须以"文化自觉"的态度,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异过程。通过母题重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创意产品,用现代传媒与产业营销手段,整合入当代文化体系,使其成为新的民族文化符号,获得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新世纪以来生态问题日益引发现实关注,中国电视剧亦主动以生态意识关注社会和谐发展,对自然环境贴近观照,对人性人情重新思考。虽然中国电视剧在创作和批评上仍处于生态意识的"童年期",但无论从文化维度抑或审美维度上看,近年热播的当代题材电视剧在现实叙事的同时,通过对空间、地方和风景的想象性实践,在不同层面上展现了渐显的生态意识。生态批评与当代题材电视剧艺术之间建立联系已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古琴于2003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首先体现在"琴器"之上。在琴制上,是将"道"与"器"完美结合,依易学"观物取象"之理而造,其深意是"君子所以比德",其中包含着五音、五行、五端、五事及至人体五脏之间的相互映衬、相辅相成的关系;良质美材与用工精良是琴材之美的核心,良质美材是取天地之灵气,精工细作使琴成为承载着文人精神的"作品";弦与徽是使琴能够发出动听感人声音的关键,古人通过七弦、徽位与声律关系的"弦象"问题,将古琴琴器之美,上升到道德层面。  相似文献   

20.
王强 《东南传播》2022,(11):118-120
电视戏曲节目将我国传统优秀戏曲艺术与电视媒介有机融合,形成了富含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视听文本,其文本为众多戏迷票友设立了进行艺术展演的空间,充分满足了他们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和传承的决心。本文以集体记忆理论为依托,阐释了集体记忆建构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在关系。以此为基础,分别从价值维度、艺术维度和认同维度,对《模唱大师秀》节目文本进行观察分析,揭示出电视戏曲节目建构集体记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