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母语写作层面重新评价沈从文创作是个有待开拓、深化的问题范畴。沈从文对母语文学精神的传承和创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乡土"叙事是其母语写作的起点和归宿,沈从文构筑的有关湘西的"乡土"世界,既展现了其文学创作独特的时空范式和文本构成,又通过对诗意田园的营造,为现代人提供了可供遵循的人性范式和文学样式。其二,"散文化"是沈从文的为文之"道"和最具本色的创作取向,它既呈示在其小说中亦表露在其文学批评中,在沈从文那里,散文已兼容文学与人学、审美与人生,他以完美的"散文化"创作发扬光大了母语文学的千古文脉。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鲁迅小说创作动力的研究多体现在强调"五四"时期启蒙主义思想对鲁迅小说创作的影响。不过,鲁迅的小说创作并非只是启蒙主义思想下的产物,他小说创作的动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基于强烈个性主义精神上形成的"与黑暗捣乱"的创作心态的影响。本文尝试通过对鲁迅小说文本的具体分析,从艺术形式的先锋性、人物行为的异常化、"顽童"式的追问及"大话"式叙事的运用四个方面揭示鲁迅小说创作中所隐含的"与黑暗捣乱"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3.
高小弘 《文化学刊》2009,(3):144-146
20世纪20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是整个20世纪乡土小说现代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小说中大量存在的风俗描写,不仅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生动的历史场景,而且深刻地反映出20年代乡土作家在都市与乡村之间二律悖反式的情感矛盾,折射出他们在疏离与回归的精神迁徙中艰难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4.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在<边城>里,通过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及对<边城>中人物的刻画,描绘了一幅人性至情至善的民俗风情画,讴歌了一首人性至真至纯的赞美诗.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生长于湘西边陲,带着与湘西剪不断的深厚渊源,建造着自己理想中的"希腊小庙",表现湘西纯朴的民风民俗、小城如诗如画的风景、人民质朴纯美的品行、男女丰富情感世界,挖掘人性的善良、崇高、庄严、美丽。《边城》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在川湘交界依山傍水的茶峒边城的风情美、人情美,塑造了翠翠等一系列生动鲜活的湘西人物,寄托作者的审美理想,也蕴含对人性回归的渴望、对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的呼唤。  相似文献   

6.
乡土文学和底层文学虽然表现的是两个不同的人群,但它们描绘的对象都是因城市化的迅速发展而出现生存与精神困境的群体。新时期以来的乡土文学和底层文学放弃了之前以启蒙者教化弱者的姿态,作家以带有人文关怀的平视视角关注基层生活中的人间百态,展现农民和底层人士淳朴、本真的美好人性的同时,描绘了他们在城市化迁徙中面临的精神家园的迷失、徘徊于城乡之间无所适从的"异乡人"困境。  相似文献   

7.
正日本民间"水浒热"带动文学创作,20多部文学作品争相模仿《水浒传》创作,改编、衍生的电影、电视剧、舞台剧、动漫、游戏等更是不计其数19世纪前后,日本民间流行"水浒热"。学术界评价:"在明治以前最深入、广泛渗入日本民间的外国小说是《水浒传》。"民间的阅读热潮,也带动了文学界的积极创作,20多部日本文学作品争相模仿《水浒传》创作。在这些作品中,一部名为《南总里  相似文献   

8.
《萧萧》是满含悲剧色彩的作品,尽管沈从文依旧用田园牧歌般的文字为读者描绘了一幅风俗画,但是在这美好的背后却满是不幸与悲伤。萧萧对人事的不知使她一步步走向了不幸,而在萧萧之后,又不知有多少人在不良文明的驱使下,在自身的蒙昧中走向同样的结局。在这悲剧书写的背后,既有沈从文对湘西世界的理性体察,也有他对民族文化的矛盾与担忧。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在所撰《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学术界对此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本文从小说作家创作主体意识的增强、小说文体的成熟、小说高超的叙事技巧等三个层面进行论述,分析"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可以成立的理由。同时,本文认为,提出"唐人始有意为小说"的观点,不能等同于"小说起源于唐代",古典小说创作并非自唐代开始,唐代小说作家是在汉魏六朝小说创作的基础上继承并创新,从而带来小说文体的成熟。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是当代受到普遍关注的地域性作家,作为一名从小生活在乡村、现蛰居现代都市的知识分子,乡土情成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重要精神线索,也成为读者解读他小说的一把钥匙.文章对贾平凹乡土情结的形成因素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11.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思想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的杂文是他一生创作中重要组成部分,鲁迅上海时期的杂文通过塑造女性形象对国民劣根性进行了批判。本文将通过分析鲁迅后期杂文中的女性形象,浅谈其女性形象创作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蹇先艾是"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描写了"老远贵州"的原始野蛮的风土人情和残酷风俗,展现被杀戮的人性。《水葬》不仅是蹇先艾的代表作,还是他的成名作。《水葬》的背景——桐村,是一个原始的乡土社会,在这个社会中,道德被异化,人们变得麻木、愚昧,对即将到来的戕害无动于衷、逆来顺受。《水葬》唱响的是人性缺失的一首悲歌。  相似文献   

13.
半夏 《文化学刊》2009,(4):188-190
鲁迅在1922年到1935年之间,曾创作了若干小说,确切地说,他小说中的八篇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这些小说,有一个共同的题材,就是结集时命名的所在:故事新编。虽然按照鲁迅本人的说法,“那时的意思,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但所谓现代,并没有直接作为题材写成小说。甚至连这样古代的小说,也不过在起首第一篇的《不周山》之后,就因了某些他本人所谓滑稽的原因,而从认真陷入了油滑的开端,譬如女娲两腿之间的古衣冠的小丈夫。 油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苏格兰小说家托比亚斯·斯摩莱特在小说创作中对小说的功用、创作形式和手法、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在尝试小说这一新的文学类型创作时,他把自己的设想运用到创作中,他的这些思想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小说创作理论,但对早期英语小说的发展无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东北地区民间音乐,特别是民歌生产不可避免地同这种民俗中积淀的“乡土的痕迹”相连。东北地区的民俗既丰富了该地的民歌创作内容,一些民俗习惯中的“规矩”,对其民歌也形成了一定的限制或者说是约束。  相似文献   

16.
李铭是一位新锐小说家和影视编剧,其创作在全国很有影响。他的短篇小说创作有两种主要内容:对纯净自然与人性本真的寻觅;对假恶丑的几近本能的仇视,显现出"刑天舞干戚"的战斗风姿。作品既关注人对诗意栖居的追求,又着意诗性意象的营造,以使文本包蕴十分复杂的社会内容与情感世界。他的社会批评似乎得到鲁迅的神传,甚至形成了杂文体小说样态。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位具有新颖独创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赵树理作品蕴含着深厚的乡村气息,很容易引起广大农民的共鸣。无论是作品的题材、人物的安排、结构的设置、还是语言的修饰以及细节的描绘等,都严格贯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通过字里行间浓郁的乡土气息,来通俗易懂地反映现实意义,用大众化的作品将小说描写推向另一个高峰。本文将从作品中蕴含的乡土情结入手,探究赵树理小说独特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初期,现代小说的创作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批于"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现代作家的小说创作中,无论题材选择,还是思想内涵,都体现出一种"流浪"的气质,代表了那个时代觉醒者的生存困境和"寻梦之旅"。研究20世纪20年代小说中的流浪哲学,对探索人们的精神出路及启蒙国民之思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洪雁  高日晖 《文化学刊》2011,(3):161-165
乡土叙述是孙惠芬小说的一个基本指向,她把对乡土的热爱用故事和形象展示出来,更重要的是她小说中一直关注着农民的命运和心理的变迁,并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城乡二元体制下、城市化的进程中,处在夹缝中的农民和乡土。  相似文献   

20.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陕西文学事业蓬勃发展,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陕西文学作品中透露的乡土情结,成为了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存在。本文将简单介绍陕西乡土文学中的乡土情结,分析柳青黄土地文学精魂在当代陕西文学作品中的传承,并就当代陕西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情结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