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俗文化是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文化,它代表人类群体生活的精神生产和活动,同时也因时代、地域、民族的不同显示出独特价值。全球化背景下,受经济一体化和文化趋同化潮流的冲击,民俗文化面临流失的危险。面对我国多民族文化的国情,应当采取措施做好民俗文化的保护工作,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非遗文化能够助力青年树立文化自信,关系青年的成长成才,关系国家前途命运。新媒体作为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主要方式,而青年作为网络活跃群体,通过新媒体传播信息将成必然。要用好网络阵地,推动青年文化自信来源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发扬。该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非遗在青年群体中传播的意义、现状和所面临的困境,进而通过数字化产品、线上体验式教育、新媒体技术和热门平台运用等多种方式来探寻面向青年群体传播非遗更有效的途径。以此让青年群体真正领悟非遗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增强青年的民族自豪感,让文化自信深植于青年心中。  相似文献   

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正式进入新媒体时代。在新媒体环境下,团员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本文主要阐述新媒体的基本特征,分析团员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的挑战,研究运用新媒体开展团员青年党史学习教育的意义,探讨团员青年党史学习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路径,希望可以为团员青年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张秋 《职业圈》2012,(30):121-122
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接收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得到了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得青年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动员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正确分析新媒体对企业团青工作带来的影响。努力寻求新媒体技术与环境下企业团青工作的对策,对于加强新时期企业共青团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我们已经步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对于很多行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亦是如此。本文以新媒体多元化形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为分析对象,首先介绍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式,接着阐述了新媒体形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实现形式,以便可以进一步做好新媒体多元化形式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保护。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互联网的支撑下,新媒体已发展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中重要的信息来源。如何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优势来加速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目前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基于此,就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提出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宋晓娟 《职业圈》2014,(30):47-47
本文基于新媒体背景,结合宣传部门对本县运用新媒体的一系列做法,从转变观念、加强舆论引导,以壮大主流思想政治舆论工作。并深八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张卫杰 《文化学刊》2024,(3):205-208
民俗美术文化可以促进特殊教育环境下的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能力,提高他们表达与沟通技能,增加自信,最终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帮助学生增加实用技能,感受到传统民俗美术的魅力,提高审美力,培养对民俗文化、人文、历史的兴趣。在特殊教育环境下,民俗美术文化的发展需要特别的教学方法和资源支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殊需求和能力,制定一对一的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引导他们通过民俗美术活动来发展自己的潜能。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实地教学和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在特殊教育环境下,民俗美术文化的学习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还可以激发他们对文化的热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自豪感,融入社会,实现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满族民俗文化概述入手,在对满族民俗文化进行清晰分类的基础上,从民俗文化产生根基、民俗文化传承通路、民俗文化发展格局三方面系统阐述满族民俗文化传承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恢复民族生态系统、建构良性发展通路、引领打开发展格局等建议,旨在使满族民俗文化在保护的基础上得到传承及实现创造性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诸葛金斐 《职业圈》2013,(3):134-136
一、民俗文化的概念和范围民俗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的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为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它不仅构筑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而且还构成了各民族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19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民族学家和民族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民俗文化是文化之根中最紧贴生活生产方式且带有仪式感的部分,其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冠疫情到来之前,高校及大学生可以通过许多传统线下方式来进行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活动,然而新冠疫情的暴发与蔓延,使其传承发展更添难度。为此,文章通过对大学生视角下民俗文化传承现状进行问卷设计及调查,从调查数据入手分析了在疫情传播下民俗文化传播的现状,从认识、意识和路径3个层次进行调研分析,探索出大学生视角下传承民俗文化的创新路径,倡导大学生坚持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创新,创新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对教育体系的优化革新,满足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养,从而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素养教育体系的有效创新,促进高校学生心理素养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网络全球化的发展,新媒体时代下的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研究成为高校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有效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不仅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实现高校为社会发展培育健康向上的人才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新媒体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所产生的影响,提出在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4.
民俗文化对于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乡村休闲旅游的对象、目的和灵魂。同时,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也能促进民俗文化进一步得到保护与传承。本文以处于浙闽赣三省边界的江山市为典型,将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与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有机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深刻揭示民俗文化与乡村休闲旅游之互联互动的共生关系,为各地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在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民族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中有很多内容都是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其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往往也能够产生积极影响。基于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本文将对民俗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该文的核心目标是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有效地在高校中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同时应对由此而来的挑战和把握机遇。通过文献综述和对当前实际情况的深入分析,该文揭示了高校红色文化传承在教育实施方式、新媒体应用、学生接受度等方面的现状,特别指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承面临的主要问题,如内容更新与时代脱节、传播方式的单一性、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的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策略,包括积极应用新媒体、制定相关政策与规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通过这些综合策略,不仅可以提升红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效果,还能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相似文献   

17.
即时信息、电子邮件、BBS、SMN、网络视频、论坛、在线广播、手机等可以方便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双向沟通的新媒体,还有以博客、播客、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形式的新媒体,改变了企业传统的营销模式。对企业整合营销传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当前媒体环境中.新媒体是企业整合营销传播的重要工具,企业整合营销传播也离不开新媒体.两者为“鱼与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影视剧中,很多都涉及到了民俗文化元素。引入这些元素,不仅能使影视剧的情节更加真实,还能提升影视剧的文化内涵,起到传承民俗文化的作用。影视剧是一种文化传播的主要媒介,其存在本身就具有传承文化的作用,而民俗文化的文化内涵也为影视剧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本文将对我国影视剧中象征性民俗元素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正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领导人的形象不仅吸引了国际主流媒体的目光,而且也日益成为国际新媒体传播的焦点。作为国家形象的人格化表达,领导人形象如何顺应新媒体传播环境、传播规律的变化调整传播策略,这成为一道新课题。一、我国领导人的新媒体形象识别近年来,在我国政府和媒体的努力下,同时伴随着国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工作的现状,对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分析,并从科学处理意识形态工作和新媒体的关系、大力宣传巩固国企意识形态工作成果和努力提升国企意识形态工作管理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给出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