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理学诗派有五祖一宗、二流三派,逻辑发展过程可分为六期。五祖为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一宗为朱熹。二流指雅流和俗流。三派为放旷派、洒落派、敬谨派。以理学为精神底蕴、体现了濂洛理学诗派审美倾向和艺术风格的诗作称为"濂洛风雅"。周敦颐诗歌是"濂洛风雅"之初澜,二程及其门弟子的诗歌是"濂洛风雅"之主潮,南渡后的洛学后学之诗为"濂洛风雅"的余波。在武夷理学诗人群体中,崇安刘氏家族起着骨干作用,刘子翚是其中的核心人物。他的诗教和创作实践为朱熹指明了诗歌创作的方向。朱熹既是思想史上的泰山北斗,也是理学诗派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2.
北宋时理学兴起,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新儒学者面对佛老思想的挑战和儒学式微的局面,以儒家伦理为本位,批判地吸取佛、道精致的思辨哲学,创建理学思想体系。如果以天理论作为体现宋代理学思潮最本质特征的理论的话,那么,从严格意义上讲,程颢、程颐提出天理论思想体...  相似文献   

3.
法的本体论所要解决的是"法律是什么"的问题。德国著名法学家考夫曼在扬弃自然法学与实证法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法的关系本体论,认为法是一种当为与存在、事实与规范的对应关系。考夫曼法的关系本体论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法哲学的核心命题,刺激和刷新了我们对于"法律是什么"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理学的西传得益于对"理"概念的译介。20世纪英语世界对中国哲学术语的译释日益重视。卜道成、德克·卜德、陈荣捷、吴怡、成中英、葛瑞汉等著名学者的著作中都或多或少涉及到"理"的翻译与诠释,观点有分岐与争辩,也有相互借鉴,从中可以管见"理"概念英译的实践形式、基本面相以及西方理解与接受中国哲学核心概念的思想进路。  相似文献   

5.
"天理"是理学中的最高标准,是普遍、客观、永恒的"理",包括天道、物理、性理、义理四类。"良知"是心学中的最高标准,是人内在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体系,其作为意识结构中的一个独立部分,具有对意念活动指导、监督、评价、判断的作用。王阳明说"良知即天理",将理学中的"天理"偷换成了心学中的"天理",可二者并不相同,理学的"天理"是外在于人类的,是高于人类的存在,而心学之"良知"则是内在于人类的,是人自身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感应是物事人心变化的原因、发展的环节,亦是其存在的状态和交往的方式。本文从"感之动""感以正"和"感而通"三方面分析程颐咸卦阐释中的感应论,涉及其在本体论、工夫论和境界论等方面的内涵。"感之动"是天地化生万物、圣人感化人心得以可能的条件,亦是吉凶祸福之源;"感以正"是具有价值指向和现实关怀的感应原则,感者须识其时势、高尚其志、克制偏私狭浅并以诚相感;"感而通"是"感以正"之结果,亦是其目标,包括理一分殊、虚中无我和穷神知化三方面,涉及感通之道的发生原理、工夫进路与通之境界。"感"与"应"在本体论层面是一过程体之两面,程颐侧重论述"感"的三个理论面向,意在强调感者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应慎其言行以成就物我。  相似文献   

7.
只要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前提出发,是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不管时代怎么发展,思想整理工作方式怎么变化,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人一定要合"情"合"理",从情理入手,以情理待人,真心实意.文章主要从多个方面阐述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在讲究与时俱进时必须把"实"放在首位,让职工充分享受发展成果,促进思想政治工作高效开展.  相似文献   

8.
古代文化及文学领域的学术研究,需要遵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学术规范。为此,本文从历代目录记载、诗文评点、诗歌选本前人评论,以及理学家诗人评论等角度,论述了两宋时期"理学诗"是客观真实的历史存在,并对两宋理学诗的作者、理学诗留存问题等进行了统计学意义上的分析、说明。这些问题是进行"理学诗"研究的学理性前提,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魏义霞 《文化学刊》2013,(1):148-155
颜元认为,理学的错误一言以蔽之即虚,朱熹理学之虚与对读书的看法密切相关。由于倡导静坐读书,朱熹将知虚化,同时放弃了习行。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颜元提出了自己的读书观:第一,强调天地是实、人性是实,以此将人生的追求定位为习行而不是读书;第二,断言习行是实、读书是虚,呼吁人从行而不是从书本中求知;第三,宣称读书的目的是行,读书的方法不是静坐而是力行。颜元的读书观贯穿着“以实药其空”的原则,对于改变理学之虚具有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他将习行与读书做对立理解,其消极影响同样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正《森林培育与管理分典》辑录了从先秦到晚清的历史文献中与林木培育、森林经营和管理有关的内容,按照"森林培育与管理总论总部""森林培育总部""树木灾害及防止总部""森林经营管理总部"以及"林政与法规总部"汇编成册,约225万字。"森林培育与管理总论总部"从林木与野生动物的概念出发,包括森林概念、森林特性、森林效益和劝导兴林四个部分。按照许慎《说文》的解释,"木"、"林"、"森"都是象形字。"木,冒也",表示冒  相似文献   

11.
杨雨丰 《文化学刊》2015,(1):168-170
从中国古代哲学的角度,把握太极文化的特征。从本体论、认识论出发,探析太极文化在哲学视域下"物物有一太极"的本原。在此基础上,用辩证的思维追问太极文化中的哲学内涵。最后,明确太极文化对构建和谐自我、和谐群体和和谐社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门"四句教"是王守仁"心学"的精要,阐释了"心""意""良知""格物"和"善恶"之间的关系。其内在逻辑是从"正心"出发,经"诚意""致知""格物"等功夫,最终得以把握"心"之本体,达到"身修"的目的。王门"四句教"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它启示人们跟随良知的指引、通过"知行合一"而提升道德修养;通过内省格物的方式来正心、诚意地对待事业,取得成就;普通人亦可以"立言"的方式传承自己的经验和智慧。  相似文献   

13.
孟子在《尽心下》通过性命对举,突出了君子所确认的性,它代表的是一种价值选择、道德实践。但对于君子所不确认的性,即自然本性,孟子却将其归之于命,这就从本体论的层面上表现出贬抑人的感性需求的倾向,使得"性""命"呈现出内在的紧张。尽管孟子在人的道德实践中并未否定命限的存在,但他更为强调的是"命"中显"性"。"性"所代表的不仅是孟子性命对扬下最终的价值取向,还是人突破命限以回归这一价值取向的内在的道德力量。孟子认为,人本于内在的性分不容已不断地修身,就会逐渐体认到自身所担当的道义其实也是对于超越的天命的仰承。在这双重理据的支撑下,人自强不息地进行道德践履,在圣神的境界中就可以转化命限的意义,这透显出孟子性命思想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4.
"名教"与"自然"之辩是魏晋时期政治伦理的一个中心问题,它源自汉末士人中普遍发生的儒学信念危机。王弼从"以无为本"、"崇本举末"的本体论出发,得出"名教出于自然"的结论。他否定了汉代"以仁义为本"的观念,儒道兼综,以道统儒,主张"名教"从属于"自然"。"名教出于自然"的命题,在中国伦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当代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如何将学术传统与现代学术研究有机结合,中国舞蹈学者江东先生的著作《弱水一瓢——舞理的寻觅与所得》(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年10月版,以下简称《弱水一瓢》),给了我们一个较好的回答。全书分为"世纪回响""传统流觞""舞评走廊""他山尽望""创作回甘""访谈实录"六个部分,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编织起先生与舞蹈结缘的美好画卷。  相似文献   

16.
元初大儒刘因,一生倾慕周敦颐,其作《太极图后记》,力辩《太极图》源流,批驳诸多不实之词,并完善朱熹的结论,明确提出会通《太极图》《河图》《先天图》三图之理为一,巩固周敦颐理学源头的地位。此外,刘因继承"圣人之道",宣扬周敦颐的修养论,扩大了周氏在北方的影响,为元代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江户初期朱子学兴盛,理学大家藤原惺窝及其弟子林罗山、松永尺五、那波活所既为儒宗,同时也为重要的汉诗人,其诗文观念深刻地影响了江户时代。惺窝主"文道合一",重视"诚"与"感",其诗学思想表现出浓郁的理学色彩。林罗山、松永尺五、那波活所注重经学、兼取诗文,诗以唐为宗,兼参汉魏、宋元,诗学门径较为开阔。杜甫为朱子学家共同尊奉,以"尊杜"通于"宗经""明道",掀起日人宗杜的高潮。此一时期的诗学表现出融通性、过渡性的特点,主要受到宋元诗学的影响,也开启了取法明代诗学的端绪。  相似文献   

18.
在龙学研究中,对于"神理"的种种解释虽然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均未触及根本。要正确理解《文心雕龙》中"神理"的含义,应该把产生它的人文环境与其现实语境结合起来加以分析,过度诠释与诠释不足均不可取。本文考察、分析了晋人、僧佑和刘勰著作中关于神理的论述,从"神理"与"为文"关系的角度,认为《文心雕龙》中的"神理"虽然在形式上具有"佛性"、"缘起"、"中道"、"智慧"等多种含义,但在本质上则归于佛学"圆觉真如"。刘勰借用"神理"一词确立了人在"为文"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了道与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无为"是老子对社会尤其统治者提出的愿望甚至要求,在《老子》一书中,可以较全面地了解"无为"思想提出的依据。首先,"无为"基于老子对最高范畴"道"的理解,涉及"道法自然""道常无为";其次,"动静""强弱""荣辱"等对立转化的辩证思维加强了对"无为"主张的确认;最后,东周社会大变革时代,秩序混乱,老子面对各种纷争,对世人尤其是统治者提出"无为"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张帆 《职业圈》2007,(15):10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提倡"促进学生获得成功"的教学策略,这种教学策略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通过问题设计来提高参与兴趣."让学生体验数学思考的快乐和克服挑战性问题后的精神满足,达到"知""情"互促.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实施"促进学生获得成功"呢?我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