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广州遍地是黄金。可成千上万人却不知如何发现,如何拾取。本文主人公利用自己的才智和努力,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掘金之路……  相似文献   

2.
笔者主要论述当今实体书店风格化的途径以及风格化对实体书店产生的积极作用,选取江苏南京地区的先锋书店、西西弗书店和二楼南书房作为风格化的成功案例,分析风格化的必要性和功能,总结实体书店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相似文献   

3.
《老子》三十七章的“镇”字在较早的文献中,多训为“安”或“安定”,并非强制性的。“镇压”之类的意思只见于战国以下较晚文献,将此章的“镇”字理解为《老子》要对不合道的行为采取强制性的“镇压”措施,并不符合《老子》原义。因此,把《老子》“无为而无不为”之“无不为”理解为强制性的无所不用其极也是有问题的。“无为而无不为”是典型的“以退为进”思维方式,《老子》中有很多与之类似的表述,主流意见一般将其理解为以“无为”为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标,并无不妥。《老子》思想世界中“绝对性”表述与“相对性”表述是并存的:“绝对性”代表其最高理想的同时,“相对性”同样也是为《老子》所接受的,不能由其“绝对性”否定其“相对性”。  相似文献   

4.
在如今自利化趋势严重的社会,"德"作为东西方公认的思想价值被社会高度重视。道德判断有功利主义、利他主义等标准,道德行为的动机也多种多样。在社会原子化个人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依靠契约维持,然而,不能否认一种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精神没有存在的可能性。本文从情感出发解释"道德人"存在、道德社会形成的可能性。孟子从人本身固有的"恻隐之心"的情感出发解释人之道德本性,这可以证明道德意识为人本身固有,当代公共伦理精神由于人本身之道德性而有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文化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文化影响教育,教育也印刻着文化的烙印。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源远流长,流传至今,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在一定范围内也形成了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儒家文化圈,并对其圈内各国的教育教学产生影响。该文基于课程论视角,以儒家文化圈中的中、日、韩三国为例,从儒家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和精神内涵出发,探讨其对各国外语教育和外语课程的隐性影响,包括各国外语课程标准、外语教学教材内容及外语教师素养等方面。期望通过分析各国外语课程中的儒家文化思想及其隐性影响,对未来有关儒家文化思想和外语隐性课程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西方汉学的开端可以追溯至明末清初天主教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在"适应主义"的传教策略之下,耶稣会士对很多儒家典籍进行了翻译与解释,从而开启了西方汉学与中国经学互动共进的历史。刘殿爵以英文撰写论文探讨《论语》"信近于义,言可复也"的意义内涵,即是这种互动作用的典型案例。在这一过程中,汉学使得某些多少为自身语言的同质性所缓解的经学诠释问题,以一种较为"醒目"的方式重新被突显出来;而经学的回应也促进了有关问题向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总之,西方汉学与中国经学的这种双向交流特别有利于中西文化的相互敞开与融通互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