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本雅明的"灵晕"艺术范畴为主要分析对象,从艺术批判的独特视角出发,一方面挖掘"灵晕"的消散所蕴含的革命潜能,有益于完善艺术政治化理论,同时展示其对法西斯"政治审美化"的批评模式。在后现代政治即审美本身这一语境下,本雅明政治美学思想无疑对中国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泰州学派美学理论赋予"百姓日用"范畴以美的本体的超越性意义,这一范畴作为人类的本然天性和全部日常生活实践,以和谐完满的形象提供了宇宙人生大道真理的暗示,展现了美的精神层面、超越层面、阐释层面、个体层面、解放层面等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雅明"讲演"作为"艺术大众化"的典范文本,体现了他当时彻底的马克思主义倾向及其"介入"文学最深入的研究。在"讲演"中,本雅明基于对"技术"概念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有效地实现了对法西斯所鼓吹的"政治审美化"的对抗。在此过程中,他执意要把知识分子争取到工人阶级中,使其意识到二者的精神活动和生产条件是一致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作为生产者的作者的"技术"转变,进而实现对"艺术大众化"这一理想图景的设想与构建。  相似文献   

4.
本文深入分析了甘肃当代著名作家弋舟中篇小说中的救赎精神,首先总结了其作品所展现的现代人不同个体的焦灼不安、迷茫不定、空虚寂寞及欲望萌动的生存状态;其次阐述了作者多角度透视人性在不断滑向黑暗的同时又奋力向上挣扎的态势,并以这种向上的姿势展示了人性自我救赎的勇气和力量;最后得出结论,即弋舟的中篇小说从自我幽暗心灵的救赎走向了精神救赎的普世况味,现代社会救赎精神的普世性意义探究是弋舟中篇小说的重要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5.
阿兰·巴迪欧活跃于当代学术界,是西方左翼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因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广阔的理论视域而备受人们关注。事件、真理、主体贯穿于巴迪欧著作的始终,成为了解巴迪欧思想理论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基于此,在对巴迪欧的事件、真理、主体界定的前提下,从理论特性与方法论意义两方面探析阿兰·巴迪欧事件、真理、主体的方法论特质,以期从新的角度来理解巴迪欧的思想,挖掘巴迪欧理论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6.
康德的伦理学理论揭示和评价作品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和意义。这种理论在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天黑前的夏天》中的表征可以理解为莱辛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存在的肯定。女主人公凯特开启了精神找寻之旅,从而实现自我救赎,是对自己的重新认识,同时也肯定了自我存在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7.
艺术既是人类认识、掌握世界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又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关于“艺术的生产”的理论,既强调将其与物质条件联系在一起,即以“物质的生产”内涵解释“艺术的生产”,又强调将其与精神条件关联在一起,即以“精神的生产”实质进一步阐释“艺术的生产”,从而彰显了文艺之关联性及独立性。这一理论有力地支撑、引领了我国艺术生产实践。中国共产党在长达百年艰辛探索中,将这一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近年来,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马克思主义“艺术的生产”指导思想常被抛掷脑后,致使“生产的艺术”质量不高、灵气不足,呈异化倾向。这种现象值得深入研讨。鉴于此,进入新时代,全面而深刻地解读马克思主义“艺术的生产”思想体系,方能正本清源,才能甄别“生产的艺术”的优劣,才能为当下及今后我国艺术生产实践走出误区、走向光明、指明理论方向并提供百年实践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我国电视剧独特的视像本体和文化品性,反观电视剧通俗叙事的传统美学精神,从符号呈现与现实构建、从艺术生产与观者感知等不同方面,探讨了电视剧日常叙事审美性之必要性和可能性。电视剧视像文化借助日常情感的潜移默化以实现深层价值认同,在平俗叙事和诗性美学精神的结合中实现其审美的救赎功能。  相似文献   

9.
高校重视素质教育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开展国学的具体表现,国学思想是培养学生树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头活水。本文主要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契合点及相通性,探索新媒体背景下将国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的本质乃是真理的自行设置入,审美体验这一主体性的经验必然会导致审美鉴赏过程中对于真理的疏远,这意味着人类始终没有深入对于存在者之存在的思考当中。基于这种维度,海德格尔认为审美体验必将导致艺术的终结。现代技术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海德格尔意识到了现代技术所带来的危险,但是有危险的地方就伴随着救渡,于是海德格尔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艺术,艺术的真理本性能够使人类回归到存在的近处,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诗意居住。  相似文献   

11.
《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作家凯瑟琳·安妮·波特的一部意识流小说力作。主人公韦瑟罗尔奶奶被遗弃后仍努力在失衡的世界里寻找平衡,完成在世俗生活里对自己的救赎。本文主要分析韦瑟罗尔奶奶的精神世界及其世俗生活,探讨一个女性是怎么完成对自己的救赎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美国当代颇负盛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的小说文学创作特别关注社会中人们的精神信仰,这对当时后现代语境下的美国中产阶级影响很大,直戳他们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与宗教信仰痛点。而对于美国物质主义社会的讽刺与反思在厄普代克的小说作品中也常有出现,所以说这一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就成为了厄普代克小说救赎叙事的重要切入点。将从厄普代克小说创作的叙事形式出发,专门研究了他救赎叙事的悲剧化与无权威化两点内容,领略美国国宝级文学家的一代风范。  相似文献   

13.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宋教仁以效仿西方、重视法治、醉心宪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不过,在政治上向西方寻找真理(毛泽东语)的同时,宋教仁也没有忘记寻求自己的心灵寄托以及立身之道。在艰苦的求索过程中,他又将中国传统思想、精神与西方的、日本的思想互相印证对照,从而突破传统思想的樊篱,构筑起新的却又显得庞杂的自己的精神和信念。在那个中西交融又冲突的时代,宋教仁研求阳明学和伦理学的心路历程,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比起他叱咤风云的政治活动,更能显示那个时代特有的知识人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4.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的四部电影《时时刻刻》《朗读者》《特别响,非常近》和《垃圾男孩》都与小说文本有着密切的联系,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导演运用电影艺术完美地演绎了小说文本,在表现多重主题的同时,尤其擅长对人性的细节刻画,让观众在感慨人物命运的同时不断审视人性,不仅聚焦人类生存的困境,而且在反思审视人性的同时将落脚点放在如何实现人性的救赎上。导演史蒂芬·戴德利通过作品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对人性的呼唤,只有人性得到救赎,才能迎来一个光明、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王嘉宸 《文化学刊》2023,(9):169-172
鄂温克民族图腾艺术是鄂温克人文化与精神的象征,也是鄂温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鄂温克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逐渐转变为对图腾的信仰,并对图腾进行了神圣化、艺术化处理。图腾不仅是鄂温克民族最原始的精神信仰,同时也是最具有美学意义的文化符号。鄂温克民族图腾艺术以生活为基础,在艺术中融入了大量的美学思想。在鄂温克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大自然给予了鄂温克人生命和生活,在与自然不断磨合中自然也赋予了鄂温克人美的本质,而图腾艺术则是用原始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将这种本质表现出来。因此,图腾艺术是人类历史上一种非常具有美学意义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6.
本期语萃     
正艺术最本质的要求是求真,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中,特别强调艺术发展的基本法则,同时指明了艺术发展的方向,就是求真。他认为,求古人之义,解古人之思,必须将自身放在错综循环、无限解释中,也就是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反复循环,整体与局部的错综碰撞,实现读者与作者的思想共鸣。要实现求真,离不开严格的考据和缜密的义理功夫。徐复观文艺美学中"追体验"的文化内涵及时代价值第123页  相似文献   

17.
阿仑·雷乃的纪录片《梵高》赢得了威尼斯影展两个奖项以及1949年的奥斯卡短片金像奖,有着一定的艺术价值,可以作为讨论绘画与电影关系的重要文献。在这部电影中,本雅明的"灵晕"在影像所记录的绘画作品中已被消解,电影以其独特的镜像语言重构出一种新的意义,并借此拓展了传统艺术概念的范畴。  相似文献   

18.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金《四季奇谭》中的中篇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监狱的救赎》。故事讲述的是银行家安迪·杜弗伦由于受到诬陷含冤被判入狱,生活一下跌入谷底,接下来人生注定是灰暗的,可是他心中仍充满对自由的希望。整部电影为了更好地塑造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向前发展,改编时对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监狱的救赎》进行了艺术加工,推动矛盾向前发展,让观众享受电影塑造矛盾冲突的观影快乐的同时,也让人们对小说的主旨产生强烈的共鸣,最后也会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9.
汉字中蕴含着宝贵的文化精神。汉字不仅发挥着传承思想及文化的作用,自身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书法就是汉字的实体表现,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我国汉字经历最初的图画、符号,经过历史的沉淀,最终定形为我们现在通用的简笔字,它的每一步发展都是文化精神的体现。同时,它还具有较高的美学特征,也是我国哲学精神的一种体现形式。  相似文献   

20.
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主干之一,包含多重思想文化基因,其发展经历初创、形成、轴心、定型、式微五个阶段,对20世纪河南小说创作思想、理念和方式都产生重要影响。在中原文化的熏陶下,20世纪河南小说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质,主要表现在:作家对河南人的朴实、勤劳、坚韧的人格力量与保守、消极的精神特质进行艺术还原;多数作品呈现独特的文化风情和风俗;在艺术上则将传统与现代手法融合,形成沉郁而又苍凉、平实而又奇崛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