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新新 《文化学刊》2015,(3):122-124
新批评主张作品本体论,摒弃传统的历史和传记批评方法,转向文本内部寻找意义,用语义学理论来挖掘其中的意蕴。本文将采用新批评的方法来分析蔡楠的小小说《寻找我家》,以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深层涵义。  相似文献   

2.
在理论上盲目推崇某个外语教学法模式,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外语教学法本体论观念上存在着诸多误区。迄今的各种语言理论并不具备外语教学法的本体论性质;狭义的语言教学理论并不具备外语教学法的本体论的深层文化特性;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有别于外语教学法的本体论性质和深层文化特性。这使我们陷入关于外语本质、外语教学本质这两个外语教学本体论之核心在理论上的观念误区;进而导致在外语教学本体论其他方面理论上的种种误区。  相似文献   

3.
关于文学,社会历史的批评更多关注文本以外的东西,不免丧失些许纯粹乐趣。但若以细读法分析文本本身,不看社会历史条件如何,而仅去关注文本语言、结构和语境,以非功利的、单纯眼光去欣赏它,我们会打开跃动着原始生命活力的哲思世界。生命情感本身就是最本源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黄薇 《中国文化研究》2006,11(3):150-157
本文通过对《野草》封面图像语言符码的考释,探寻鲁迅与中西艺术文化的历史关联性。文章认为:最早阐释《野草》意义内涵的是与这本书共时存在的书面图像,颜色和构图成为文本精神的象征表达和形象展示。在启蒙事业中鲁迅与中西艺术文化发生广泛的历史联系。经由鲁迅参与制作的书籍图像传播广远,是建构现代中国思想和艺术文化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5.
汉文训读是古代东亚的一种文本注释现象,不仅流行于我国各民族文献解读中,还被朝鲜、越南、日本等周边国家广泛认同和使用。东亚各语言的母语者以本国文字对汉文读音和语法加以注释做本土化解读,这一过程在当今"泛语言接触"的视域下可以被视作一种远距离、跨时空、文本型的语言接触现象。汉文训读在东亚语言接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这一语言接触的历史实例进行分析,语言接触现象的理论内涵有望得到进一步拓宽。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在哲学中发生的"语言转向"使现代作家形成了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语言观,而赫然声起于90年代中国文坛的"创造汉语言文学"的观念,意味着中国作家第一次在一个新的高度上,重新审视并深刻理解了作家与母语之间的耐人寻味的关系他们是操汉语写作的作家,只有尊重母语并充分利用母语的独特优势,才有可能建造起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学丰碑.  相似文献   

7.
军事文本中,委婉语被视为一种隐蔽、有效的语言策略而被普遍使用.古往今来,语言研究者们都从许多不同的视角对军事文本中的委婉语进行描述和研究.然而,在解释委婉策略的形成机制和作用过程方面,还很少有人从人类认知心理和意识选择行为的角度出发.文章通过自行建立军事文本语料库的手段,以语用学家所提出的关联-顺应模式为框架,将委婉语的生成与理解转换成为寻求最大关联假设和关联顺应的过程.利用该模式不仅能够将军事委婉语建造成一个认知机制下的有效剖析选择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充分显现出动态语境对委婉语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远山淡影》中,石黑一雄运用非自然叙事手段创造性地展现了二战以后日本普通民众的迷茫和矛盾心理。人物、语言、现实与历史在记忆下的不确定性使文本显示出后现代特征,并隐含多重思想架构和多元的理解方式。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视角解读《远山淡影》的不确定性,从而深入探讨石黑一雄的人文观和历史关怀。  相似文献   

9.
李庆本在2008年6月19日的《人民日报》第16版撰文指出,所谓跨文化阐释,就是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从一种文本向另一种文本、从一种能指向另一种能指的转换;就是用另一种文化、另一种语言、另一种文本、另一种能指来解释、补充或替换原来的文化、语言、文本和能指。  相似文献   

10.
武晋科 《文化学刊》2015,(2):234-236
保罗·奥斯特的叙述迷宫的实现,有赖于语言与文字游戏。作为带有后现代色彩的玄学侦探小说,《纽约三部曲》首先从文本的语言与文字层面上进行大胆创新,从文本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入手,实施迷宫文本的建构,传达后现代主义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思考。本文主要从断裂的语言、语言游戏和文字游戏入手,着重探讨叙述话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1.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论根本,是区分新旧唯物主义的重要标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主要集中于本体论范畴,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毛泽东的《实践论》将实践从本体论转化到认识论中。这与中国的现实情况密切相关。实践无论在本体论中还是认识论中都具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在学术研究中不可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语言历史学是一门历史学科。它是以研究历史上的语言现象与历史演进关系的史学交叉边缘学科。本文从学科整体角度,围绕着语言历史学的基本概念、主要研究内容、学科理论及方法、学科价值及意义等方面进行扼要阐述。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文学研究观点中,读者被赋予了从属者的角色,他的任务就是从文学文本中去发现文本的意义.随着以读者为中心的观点的出现,读者的角色转换为类似作者的角色,对文本可以进行创造性的阐释.Brown和Yule针对读者对文本的阐释,从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角度对读者如何推理进行了归纳,认为读者可以利用框架理论的动态模式进行推理以获得作者的意图.文章从认知框架理论中的情景框架观和社会文化框架观分析短篇小说《女房东》.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创立新世界观和新哲学过程中有几个重大的历史事实和理论问题必须搞清楚、弄明白,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开始,而异化劳动理论则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新哲学开始形成的重大标志;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本质和精髓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核心和归宿;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和超越发展了抽象的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形成自己现实的人本主义本体论和人道主义价值观,创立了以现实的个人为本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新现实世界观和新哲学。黄楠森先生提出的"不能以人本主义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没有马克思哲学原著和文本的事实依据;他因没有读懂、读明白马克思原著和文本而误解、曲解和批评马克思的正确论述,成为一大历史笑话。  相似文献   

15.
赵静 《职业圈》2007,(8X):114-115
传统的文学研究观点中,读者被赋予了从属者的角色,他的任务就是从文学文本中去发现文本的意义。随着以读者为中心的观点的出现,读者的角色转换为类似作者的角色,对文本可以进行创造性的阐释。Brown和Yule针对读者对文本的阐释,从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角度对读者如何推理进行了归纳,认为读者可以利用框架理论的动态模式进行推理以获得作者的意图。文章从认知框架理论中的情景框架观和社会文化框架观分析短篇小说《女房东》。  相似文献   

16.
张学昕 《文化学刊》2012,(6):173-176
苏童是一位始终在写作上保持唯美品格的作家。这种唯美品格主要在于他的写作和文本中呈现出的南方气质、"南方想象"和与之相映的美学风范。苏童的大量小说文本,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构成记录南方文化的细节和数据,成为用文学的方式记录南方、记录人类的心灵史。这些有关南方的记录和想象充满了诗意。苏童不仅给人们讲述了迷人的故事,同时也给文学贡献了一种独特的语言,捍卫了小说文体在文化上的尊严,并使小说神圣起来。  相似文献   

17.
媒介生成性是媒介本体论的最本质属性。生成性力图反映媒介构建了人与人、人与技术、技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层面揭示出媒介具有的强大行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是以媒介技术为基础设施的传播行为,其科学内涵、生成逻辑与实现路径囿于媒介生成的关系当中。随着个体媒介化,个体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的内容也成为国际传播的主体,同时,以数据和算法为基础的智能平台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8.
这本<中国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发生"于今天,我以为是王一川教授学术研究的一次有意义的事件.十余年前,作者丢给读者们一本<意义的瞬间生成>便迈进牛津,迎来了他自己所说的"语言论震惊".之后,他倡导"修辞论美学",以一种告别的姿态,将此前的研究称为"体验论美学".从美学理论的形上建构移向文学文本的文化解读,由关注生命体验转而关注文本修辞,他的理论视野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变,也就同时有了一次"断裂".  相似文献   

19.
本文建立在对陌生化理论的全面解读的基础上,以此作为理论工具剖析鲁迅《野草》的语言艺术特征。具体的文本解读从以下三个角度出发:其一,探讨《野草》语言给读者带来的"奇异的"阅读效果;其二,探讨《野草》语言所营造的"疏离的"阅读环境;其三,挖掘《野草》"晦涩"的语言背后所隐含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是英国文坛大器晚成的女作家,她的小说《书店》向读者展示了在英国当时的社会图景下,文学文本是如何诠释历史长河中的片段的。本文旨在借助新历史主义理论,通过女主人公经营书店的经历,解读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的对话关系。因为文学文本是一种话语,与政治、宗教、经济都有着对话关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物的特殊经历和现实的碰撞,以及在碰撞之后人物对生活的顿悟都是本文考量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