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丧葬礼仪是人生中的重要礼仪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的经济状况、风俗习惯等。本文以甘肃陇中地区村落丧葬礼仪为例,详细阐述金峡村传统丧葬礼仪过程,同时分析其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以及现代社会对传统丧葬礼仪的影响,旨在促进丧葬礼仪的当代变迁,传承丧葬礼仪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2.
丧葬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四大仪礼中最重要的仪式。本文以鲁西南地区村落丧葬礼仪为例,重点分析大南湖村传统丧葬礼仪过程,并探讨现代社会对传统丧葬仪式的影响,以推动丧葬礼仪的当代变迁,科学传承与发展丧葬礼仪。  相似文献   

3.
南边道场丧葬仪式主要流传于湖南岳阳湘阴地区,其法事活动用独特的丧葬仪式和音乐祭奠死者的亡魂,为死者举行一个隆重的告别仪式,表达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下受到了一定冲击,正逐渐衰退,我们应采取必要措施对其实施保护。本文对逐渐衰退的丧葬仪式及其音乐进行考察研究,以期能有助于传统民间音乐形式的保留和传承。  相似文献   

4.
清末徽州赌博陋俗盛行,徽州知府刘汝骥的《陶甓公牍》一书中记载了大量徽州社会的赌博现象。其在新政过程中对于赌博陋俗颁布了众多禁令,却屡禁不止。随着清末徽州社会经济的衰落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量"不生产者"滋生,外地客民与境内的地痞无赖、衙役之间相互勾结,造成一系列的社会治安问题,助长了赌博陋俗的扩散。本文从社会治理角度分析了徽州禁赌失败原因并得出结论:清末社会治理体系发展不成熟。探讨的结果有利于地方社会治理的有效开展,对新时代社会风俗的改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清朝前期各地大规模出现停柩不葬、丧葬奢靡等现象,"俗"与"礼"的矛盾开始突出。朱轼作为清前期重要的名儒、名臣,历仕康、雍、乾三朝,博学多才,将古代传统礼制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相结合,提出了重视丧葬、反对停柩不葬、提倡俭葬的丧葬思想。其"俗"与"礼"相融的丧葬思想,对我们解决创建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惠娟 《文化学刊》2010,(5):131-135
仪式研究是人类学一直以来关注的重要问题。丧葬仪式是人生重要的过渡仪式。本文以胶东S村的丧葬仪式为例,从仪式过程的细节着眼,分析其中的象征意义和象征功能。从丧葬仪式传统的延续和变体中,也可以看到当地社会、文化变迁的痕迹以及当地人观念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历来有慎终追远的传统,丧葬仪礼集中体现了传统的民俗文化意识。由于历史的演进,各地区各民族的丧葬习俗都在发生着变化,从民俗学角度对丧葬习俗的研究与分析,可以探究其中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女性陋俗文化嬗变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文化志士“忧国之将危将亡,思有以挽回之策”,在他们探求救亡方案的过程中,深切感到中国女性生活中潜藏着某些导致国家衰败的因子。他们发现,中国女性群体身上反映着相当程度的病态人格,知识贫乏、目光短浅、体虚、性情软弱、猜疑、嫉恨就是这种病态人格的集中体现。然而女子这种病态人格不是她们的天然禀性,也并非是与生俱来的生理遗传,更不是“上帝的造化”。事实上这是中国传统陋俗文化在妇女心灵中潜移默化的结果,是陋俗文化渗透积淀蔓延的结果。因此医治女性病态人格的关键不在改变生理遗传上,而在改造文化遗传上。本文所指的“陋…  相似文献   

9.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过程,也与人们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等深度交织。丧葬制度,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为人们提供了一面独特的镜子,映射出不同文化和社会的丧葬习惯,但无疑也承载了其特定的历史、宗教和哲学背景。在这方面,中国与波兰作为两个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丧葬制度有异有同,两国都高度重视对逝者的怀念和尊重,这不仅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继承。通过比较和探究中国与波兰的丧葬制度,更加深入地了解两国人民对生死的思考,以及文化、宗教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对比,不仅增进了对各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供了一种全球视角。  相似文献   

10.
仪式与意识:对丧葬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甘肃省陇中地区的丧葬习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丧葬仪式中隐含的灵魂意识、亲情意识、恐惧意识、狂欢意识四种意识的分析,以探讨在丧葬活动中的仪式和意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二次葬作为一种独特的丧葬文化,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生命力持久,至今在壮族地区仍然延续着。本文通过对广西中部壮族二次葬丧葬程序的研究,发现二次葬习俗至今仍在壮族地区留存,是受到儒家孝道、宗教信仰及近祖崇拜等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儒学由民间学说上升为官方意识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中国医药民俗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在思想观念上,人们认为能医懂药之士,方可忠孝两全;在医疗实践上,“蒙帕诊脉”、“牵线诊脉”以及尝药、尝粪、舔痔吮痈、割股疗亲等,逐渐演变为医药陋俗。  相似文献   

13.
关中地区的葬俗较多地继承了传统的丧葬文化,虽然随着时间的发展,葬俗的内容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在这种历史的变化中,人们形成了一整套严密而繁复的礼仪。看似简单的丧葬习俗,其实体现了生者对于死亡的认识和追求、串联了生者间的人际互动和社群关系的整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丧葬习俗遭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这种冲击使关中地区的丧葬习俗呈现出明显的量变态势,这种文化因素的变与不变,正是生产方式多元化和定居式农业瓦解的最直观的体现,也让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态度由向往变为对现实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受佛教影响,兰纳人的丧葬方式主要采用火葬。兰纳人根据死亡的原因把丧葬分为"正常死亡"(指因年老而死)的葬礼和"非正常死亡"(指因意外而死)的葬礼;根据社会地位的不同把丧葬分为王室的葬礼、僧人的葬礼、普通老百姓的葬礼。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过去"正常死亡"的兰纳普通老百姓的丧葬,以了解过去兰纳人不一样的丧葬文化。  相似文献   

15.
“辨风正俗”是同社会文明进程相伴随的一种社会变革过程,是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辨风正俗”、择优汰劣和移风易俗,对民俗中的陋俗加以引导和规范,从而发挥民俗在社会生活秩序中的制衡、调控功能,化解、消除种种有碍社会发展与稳定的社会“民俗问题”。  相似文献   

16.
屈肢葬是盛行于秦地的丧葬方式,这点已经得到田野考古的证明;岳麓秦简可从文献上证明这种丧葬方式的存在,且秦政府一直有意识地向关东地区推行之。岳麓秦简、里耶秦简中有数则关于祠庙设置及管理的材料,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秦政府对祭祀活动的重视。又里耶秦简中所见的祠先农、祠是传世文献所未见的祠祀门类,也是秦重视农业的一大体现。秦代对礼俗的重视反映其治国是礼、法并行而非惟法是从。  相似文献   

17.
白族丧葬仪式对于白族文化的传承、社会的教化、社会的团结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构成白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该文运用阿诺尔德·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概念对白族葬礼仪式进行分析,并对洱源白族丧葬仪式所蕴含的信仰及其价值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18.
皖南传统村落作为我国最具地域代表性的传统聚落之一,以其保存面积之广、完好程度之高、类型之众,以及社会历史文化底蕴之深厚而闻名于世,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以深受徽文化影响的核心地带黄山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梳理、资料整理,结合地域文化对其传统村落的空间网络特征进行研究,揭示了皖南传统村落具有山环水抱、发展演进、树状分布的物质空间网络特征和兼收并蓄、宗族教化的非物质空间网络特征,并通过案例实证,总结了空间网络特征的形成主要与自然环境、人口迁徙、社会经济和人文历史四种影响因素相关,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宏观整体性的传统村落保护思路,以促进皖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山东章丘的丧葬风俗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并对其中与先秦三礼相关的部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出章丘丧葬风俗的主要特点。最后比较山东章丘、费县以及陕西岸底的丧葬风俗的异同,指出三地的相同之处一定程度上源于先秦丧礼对后世的影响,而不同之处则体现了各地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文化博览》2007,(12):65-67
岩葬在中国南方分布的地域十分广阔,延续的时间也很长。因而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代,这些岩葬的安葬场所、它们的形制、它们的丧葬礼仪习俗、以及使用这些葬俗的民族集团本身的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