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欢 《文化学刊》2022,(2):32-35
宣传是一个国家对外塑造和传递国际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和地位具有一定意义,而外宣翻译尤其是跨文化传播下旅游行业的外宣翻译则在对外宣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项特殊的传播行为,旅游方面的翻译不仅要从语言形态着手,实现文本异化,还要对译语受众的反应加以考虑和权衡,及时进行增减、变形,尽可能使译语受众产生预期感受,确保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论文在界定广告标语概念的前提下,在具体广告语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俄语广告标语的语言特点,并分析了其修辞手段的使用方法,着重强调互文在广告标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对外大传播》2013,(2):54-55
金秋九月,椰风吹红了加拿大枫叶。由海南省委对外宣传办公室组织的"2012海南文化走进加拿大"文化交流代表团来到了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三地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首次把热带海岛的椰风海韵带到了"枫叶之国"加拿大,收到了"破冰之旅"的预期效果。精心选择科学策划科学选择对外文化交流对象,是成功开展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条件。我们把具有较强差异互补性的国家作为推  相似文献   

4.
一、普遍心理新奇性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心理规律,是指人们的认识、情感、意志之类的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性。研究海外受众的心理规律,能够使我们的对外传播收到更好的效果。那么,这种心理规律是怎样的呢?这里我想从海外受众的普遍心理和特殊心理两个方面来谈谈。普遍心理是海外受众共同的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正对外传播的舞台在国外,对象是西方受众,用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对外说明和介绍中国,可以深化认知认同,强化入脑入耳,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讲故事、讲好故事是做好对外传播工作的硬道理。贴近受众,讲凡人故事在舆论宣传中,中国重视团队、集体和宏观概括,西  相似文献   

6.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路径,为世界的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对外传播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举措。共情修辞可作为对外传播中国现代化话语的范式之一,使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史和思维进化史的情感在人本主义时代以共情的形式发挥出更显著的作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对外传播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逐步达成国外受众的心理和情感认同,从而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7.
“后真相”症候具体表现为“情感大于事实”和“消解事实成为自媒体的常态”,相对主义的个人情感对舆论的形成已经远远大于客观事实的效能,这一点折射在影视作品创作中尤为明显,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升级,碎片化及商业化的影视作品的创造模式已逐渐呈现出情感胜于真相的特点,而对于受众来说,诉诸情感比起影视审美显得更为重要,所以,无论是影视创作还是受众表现都呈现出一种混乱的状态,一方面是影视作品中出现了去本质化和反艺术化的特征,一方面是受众情绪化的心理状态及对影视创作的信任度下降。本文以漫威电影为例,探究其在制作模式及宣传方式等方面所呈现的后真相症状,剖析其对受众的影响并分析成因。  相似文献   

8.
为推动中国高铁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品牌传播,中国中车策划了"美国‘高铁梦之旅’系列活动"。这是中国高铁企业首次面向世界开展大规模、连续性的品牌推广活动,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传播做出了先行性探索。从其活动策划动因、筹备组织、传播效果来分析,可以反思向世界讲好中国高铁故事之路径,对于中国高端装备品牌的国际传播以及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塑造,均具有借鉴意义。向世界讲好中国高铁故事,要善于借势,借助一些重要事件的时间节点;要以活动对象为中心,尊重受众的文化和接受习惯;要选择在媒介资源丰富、受众活跃的领域开展活动;同时活动目标应该坚持影响一般公众与影响政策制定者同时进行,并力求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9.
二、特殊心理我们对海外受众不仅要研究和把握他们心理的共性,即普遍心理,还要研究和把握他们心理的个性,即特殊心理,因为海外受众包括有各种各样的人。广播和报刊中的文章,如果都千篇一律地针对一般海外受众,其吸引人的程度就不会太高,因此必须注意海外受众的特殊兴趣与需要。针对一般海外受众的文章,实际是对外传播上的“大锅饭”,也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非媒体关于"中国工程"的报道,探讨如何让对非报道贴近非洲受众的心理,从而提升对非报道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媒体时代,城市形象的传播主要是政府通过引导传统主流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在这样的格局下,传播是由政府主导的主流媒体"单向"的传播给受众;政府可以通过"议程设置"引导受众的关注点;可以通过履行"把关人"角色,消除传播中的"杂音",城市形象的正面传播居于主要地位。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政府在城市形象传播中的中心地位被罢黜。本文基于传播学理论,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形象传播格局的变化,并站在政府的角度上,围绕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媒介等要素,提出了一些城市形象传播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到,西方国家在宣传方面是很有一套的,他们表面上反对搞宣传,实际上搞起来比谁都更来劲、更在行、更不择手段,只是他们千方百计掩盖,做"看不见的宣传"。习近平同志的概括准确地把握了"二战"后西方国家开展宣传活动的主要特征和手段。这种"看不见的宣传"即传播学者所谓的"隐性宣传",从本质上说是将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硬内核"隐藏在新闻报道、电影电视、文化活动、慈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但由于国家间政治体制、文化传统、受众心理等多方面的差异,目标受众往往会选择性阅读与理解。因此,在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脱贫、减贫的历程和经验时,必须找准共情传播中的"决定性符号",以此作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受众的情绪张力,引发国际读者的共鸣。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也为挖掘此类"决定性符号"提供了更为精准的渠道。善用共情叙事,有助于跨越诸多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让更多中国的扶贫、脱贫故事顺利"出海"。  相似文献   

14.
<正>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Palgrave Macmillan),2014年5月出版该书讲述了中国当代宣传实践,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释政府为什么需要在国内、国际政治领域使用宣传手段,并解释了中国宣传与政治凝聚力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了国内宣传体系的作用以及国外宣传活动的实施。作者认为,中国的宣传部门围绕着"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两大主题努力提高国内政治凝聚力,从而实现中国崛起的远大目标。对内宣传的主要任务是推广统一的意识形态,对外宣传的主要任务则是告诉全世界中国的崛  相似文献   

15.
"样板戏"诞生于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年代,作为意识形态的宣传工具,选择以京剧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承载其"革命"的宣传内容,必然有其深刻的原因与内在逻辑。本文旨在讨论京剧艺术本身的特征,对于文革意识形态宣传工具的内在要求所具备的适应性。从表现形式上的符合需要、创作原则上的相互吻合、受众群的广泛庞大三方面,加以具体论证。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外传播方面提出了"提高国际话语权""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等一系列既有顶层设计,又具实践指导的外宣理念,体现了"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务实精神,体现了习近平的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  相似文献   

17.
保留民间风俗仪式,并不是不分良莠,什么东西都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过分强调"原汁原味"并不是科学的态度,客观上也办不到。比如口承文学的各种样式和一些形态类文化事象(如民间舞蹈),原先大部分体现在祭祀仪式之中。而这些祭祀仪式又往往是娱神祭神、祛邪禳鬼活动,其舞蹈和巫术也是围绕着这些内容而展开。时代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今天,仪式应该是以娱人为主,祭祀娱神只是让人获得精神安慰,达到心理平衡的一种途径。因此,就不能老强调"原汁原味"而把一些陈旧的观念和意识传给广大受众。  相似文献   

18.
<正>对外传播的关键一环就是传播内容要真正落到普通民众的心中,使其能够直指对象国民众心理,实现打动人心、产生共鸣、赢得支持的"说服"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将中国故事讲得精彩,将中国的政策和立场通过无数细小动人的情节传递给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传播对象,尤其是传递给那些在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乃至历史记忆上与我国差别巨大的国家受众,是一大难点问题。这就需要细致入微的符号策略和扎实的信息运作,  相似文献   

19.
近日,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播出了一部由现居伦敦的澳大利亚调查记者约翰·皮尔格导演拍摄的纪录片《即将到来的对华战争》。该片一反西方媒体在涉华纪录片中惯用的歪曲事实、断章取义、偷换概念、双重标准等手段,试图打破刻板印象的枷锁,从历史和全球的角度来解析当今世界的安全形势,在一定程度上批评了美国等西方国家一贯持有的"中国威胁论",可以看作是近些年来国外涉华纪录片中的"一股清流"。该纪录片通过影像叙事的方式,个体叙事与全球话语交织表达、采访讲述与事实画面混剪交锋的话语策略,采用他者视角传达了与中国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新安全观等相似的理念,有意无意地建构和呈现了一种新的中国观。通过对该片的叙事方式和话语策略分析发现,我们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一些话语表达会因不同受众的习惯性接受而在某些情况下减效或失效。因此中国的对外传播不仅要在理性上说服受众,还要力求从多维度寻求更新的符合西方社会民间话语体系的修辞框架和传播策略去感染受众,实现受众内心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刘滢 《对外大传播》2013,(9):13-15,1
今年3月,新华社组织七个地区的驻外分社记者就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国主流媒体报道在当地的影响力等问题采访了30个国家的62位媒体人士和中国问题专家。采访发现,外国意见领袖眼中的中国和中国媒体形象与我们期待并努力塑造的并不完全一致:发达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为"引人注意"和"令人不安";发展中国家眼中的中国形象为"友好"的"强国"。在媒体影响力方面则表现为在亚、非、拉乃至东欧地区的影响力呈上升趋势;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依然十分微弱。作者认为,改进中国媒体的对外传播活动,一是要从媒体和受众两个层面提高落地率和有效到达率;二是要扬长补短,从海外受众需求出发改进传播内容;三是要按传媒市场规则运作,加大新闻产品的营销力度。四是要增加并重用国际新闻人才,打造真正的"世界媒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