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人物名片傅益瑶,中国画坛巨匠傅抱石之女,改革开放后被选派到日本学习艺术,致力于弘扬中国水墨画,获奖无数。障壁画、民间祭组画和诗意画是她的主要创作门类。在继承父亲创作手法的同时,她又能把传统的水墨技法与时代感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创作了一系列富于变幻又充满情感的作品,成为当下中日两国文化交流领域富有盛名的画家。2016年,她与金庸等文化名家入选中国第五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时,获得的颁奖词是:"传巨匠衣钵,笔走金陵一脉;渡东海学艺,技惊扶桑画坛。撷唐宋文采,集俳句精华。巨幅壮阔,气贯长虹,酣畅演绎中国山水;悬腕挥毫,诗意深沉,倾情贯注浓郁和风。弘扬水墨传统,促进民间交流,文化使者,一代佳人。"  相似文献   

2.
水墨动画将中国传统绘画与动画艺术形式相结合,将墨色的浓淡虚实运用到造型表现之中。经典的水墨动画背景空间多采用"留白"方式,表现出一种"无可绘"的神韵,从中可以洞见中国传统绘画布局章法的美感。同时,作品的对白部分也多采用"留白"处理,配乐设计上讲求的也是"天然去雕饰",作品中蕴涵着一种清幽静谧、空灵澄澈的意境,等待着观众去体悟,体现着一种不落言筌的哲思。  相似文献   

3.
近来斐声日本画坛的著名女画家傅益瑶相继出版了两本新作:<我的父亲傅抱石>和<我的东瀛岁月>.在自传体著作中,这位名家闺秀回忆了自己在异国他乡的文化追求.在东渡H本留学、创作、工作的30年岁月里,她始终孜孜不倦地探索,不拘泥于陈规,创作出许多令人凉叹的画作.一些日本一流的画家、权威对她纷纷发表评论.……  相似文献   

4.
看过刘国松作画的人,无不为他独特的水罨技法惊叹,他常常对纸张、水墨进行"革命",利用墨在水中律动产生的千姿百态的图案制出一幅幅杰作.刘国松曾经对"绘画"一词有所异议,更喜欢"制作绘画".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就提出"中国画的现代化"命题.主张"革中锋的命"、 "革笔的命",曾引起轩然大波.之后的40年,他在"现代"与"水墨"的双重议题上进行各种实验,成为有国际影响的现代水墨画大师.  相似文献   

5.
《大漠祭》是甘肃作家雪漠的成名作,被誉为中国西部文学的典范。《大漠祭》中的西部民歌"花儿"兼具形式美、修辞美与情感美,有浓厚地域色彩,生动呈现了中国西部地区独特的文化和风情。本文从翻译美学理论视角出发,对《大漠祭》英译本中"花儿"的译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宋代以前诸多诗人的创作使潇湘地区具有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深深地浸润到绘画领域.宋代以后不同画家的众多"潇湘八景"画卷又恰好诞生于中国以绘画为主体的内在精神写意的转型进程中,因而蕴含着比前代绘画更为丰厚的人文内涵,也更多元地承载了画家们的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潇湘八景"才成为中国乃至海外经久不衰的大画题.牧溪的<潇湘八景图>流入日本后,引领了日本水墨画的发展,对日本美术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广泛波及造园、文学等艺术领域.流入日、韩的"潇湘八景"同在中华大地一样保留着其诗画交融的特性.潇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区域,而更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概念.  相似文献   

7.
"山形彩车"(以下简称为"山车")在日本传统祭祀尤其是都市祭祀中占据着重要的角色地位,其最初起源于平安时期大嘗祭中的"標山"。江户时期,各藩藩主争先恐后地将造型华美的山车引进祭祀中,爱知县亀崎町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始了以山车巡行为主的潮干祭祭祀活动。本文在归纳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公开史料,以及笔者在考察地发现的未公开的史料为依据,还原潮干祭历史变迁的原貌,并着重探讨山车对于亀崎氏子们的历史意义及作用。  相似文献   

8.
水墨山水画中的黑白关系,其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正如太极八卦,万物皆始于道生其一之中,作画亦是如此,最单纯的即是黑白之间不断变化和提升。"计白当黑"正是先贤画士智慧的集中体现,所以我们既要好好地继承也要尝试着创新,同时结合西方绘画的哲学观,不断的加以改良运用,使当下中国水墨画的发展富有活力。  相似文献   

9.
"绘画是艺术家心灵的闪电",走进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正在举办的<戊子之春>画展强烈吸引着人们的眼球.60余幅水墨淋漓、意境清新的绘画作品,不仅使人看到了画家的非凡的才气,更惊异他的那些奇思佳构从何而来.展览前言中的这句精辟短语为我们做出了回答.  相似文献   

10.
日本人最原始的宗教信仰是神道教,而对神道教的信仰折射出他们的宗教信仰源于自然崇拜,有着深深的共同主义烙印,同时具有对外来文化的兼容与开放性。"御柱"节是日本长野县诹访地区诹访神社最大的节日活动,其正式的名字是"诹访大社式年造营御柱大祭"。本文以日本诹访御柱祭为例,分析日本人的宗教信仰特点。  相似文献   

11.
陈文喜画作     
《职业圈》2010,(36):12-12
陈文喜:男,1957年生,四川省都江堰市人,号小草斋主。现任世界教科文卫专家成员、国际羲之书画院名誉院长、美国亚洲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博学会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东方书画艺术研究院(特邀)副主席,擅长于水墨,写意,花鸟,尤其擅长水墨葡萄,用笔潇洒、着色丰富、浓淡相宜、注重构成。作品先后在美国、加拿大、巴西、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地展出,并多次参加全国性大展,中国艺术博览会,  相似文献   

12.
一个现代水墨荷花作品,既要对科学理性的诗话超越,同样还有对绘画本体价值的挖掘,除去那些精神层面的理想、道德的因素外,绘画点线墨色的构成就要承担起特殊的审美功能,在构成上更应该打破焦点透视的制约,20米的荷花长卷,不仅仅是一张画,也是一个美学活生生的意识流,它更是一个时间和空间交集的畅想,是中国人吾道一以贯之的世界观的现代呈现.  相似文献   

13.
早在80年代,在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听加山又造先生讲座,就萌生 了了解日本绘画艺术的兴趣。后来又读到东山魁夷的散文,想象中的日本更多了一层神秘。当我随一个书画代表团终于踏上日本国土时,眼前的世界,如此陌生都又如此亲切,人的面貌和城市的面貌——各种标牌上的汉字,似乎是那样的难以置信,又是那样的千真万确。日本与中国的文化联系,太深刻了。在日本,我参加了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而举办的中日友好书画交流展开幕式。这个展览曾在安徽展出过,我因出差在外地,与日本  相似文献   

14.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中川美术馆与人民中国杂志社于5月16日至25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川美术馆收藏中国画回京展”,获得了轰动效应。正如日本文化厅长官吉田茂所说,这次画展为日中友好作出了新贡献。 61岁的中川健造先生对中国文化一往情深,30年来到中国100多次,收集的中国艺术品多达5000多件。中川美术馆开馆以来,相继举办过多次中国绘画、书法、陶瓷、名砚展,甚至还“导演”了一出“秦始皇铜车马登陆日本”的铜车马展。为中国美术扩大了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任平 《文化交流》2017,(3):68-72
正浙东中部三门湾畔,有一个叫三门的地方。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耕海牧渔,耕读传家,特别尊重自然、感恩天赋、家族聚居、重视人伦,传承了一批如三门祭冬、上鲍布袋木偶戏、高枧古亭抬阁、海游六兽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三门正积极推进"文创+",放大"三门祭冬"的体验效应。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将"二十四节气"体验文化一一对应到24个古村落,打造中国  相似文献   

16.
200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5月份胡锦涛主席访问日本的"暖春之旅"更是时隔10年后中国国家元首的首次访日。今年以来,  相似文献   

17.
日本历史学家依田憙家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中日近代化差异,认为中日前近代文化是两国近代化的重要前提。他认为,中日近代化过程中的文化形态在前近代就已形成,中日前近代文化虽同为封建文化,但是差异很大。传统文化性质不同,日本传统文化性质是文化摄取性,中国传统文化性质为文化发生性,日本比中国更易于接受西学。文化形态方面,"文化基本形态"不同,日本为"并存型",中国为"单一型";"摄取文化的形态"不同,日本为"全面摄取型",中国为"部分摄取型",日本文化形态比中国文化形态更有利于吸收西学,前近代日本西学发展超过中国。教育形态不同,日本"普及、提高能力型"教育形态比中国"选拔、达到目的型"教育形态更有利于教育普及和能力提高。社会协作不同,日本"非亲族协作型"以"忠"或"义理"为伦理观念,中国"亲族协作型"以"孝"为伦理观念,日本社会协作比中国有利于近代经济发展。日本前近代文化比中国更有利于吸收西学和思想启蒙,有利于近代化。  相似文献   

18.
南朝作家谢惠连、刘令娴分别以写有<祭古冢文>、<祭夫徐悱文>而在古代祭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祭古冢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精心结撰的祭祀古冢的祭文,它典雅厚重,具有独特、典范的价值,因被<文选>所收录而流传甚广,影响甚大.谢惠连在当时属于才华超群的一流文人,但其品行轻薄不检,有同性恋之癖,了解、研究谢惠连的为人和为文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文如其人"、"文不如其人"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梁代刘令娴的<祭夫徐悱文>是一篇情文并茂的祭文佳作,然而关于该文的写作时间却与正史记载两相矛盾.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综合考查,祭文中"大同五年"当为"普通五年",乃传抄之误,其写作时间应是梁武帝普通五年,即公元524年.  相似文献   

19.
洪俆 《文化交流》2017,(12):73-76
正今年立冬日,笔者去采访在冬至日举行的"三门祭冬"。"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祭冬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怀念,寄托着长辈对后代的教诲和对未来的希冀,同时也传递着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体现着历史的厚重和民间风俗的魅力。‘三门祭冬’习俗是中华祭祀风俗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有与全国各地基本相同的一面,又有一定的自我地域特色。"88岁高龄的非  相似文献   

20.
正"美丽中国·诗画浙江"文化旅游推广活动于2019年底先后在美国洛杉矶、旧金山和加拿大温哥华举行。推广活动以文化旅游推介会为主,配以浙江图片展、浙江手工艺互动体验、水墨舞蹈、视频宣传、旅游业界交流等形式的活动,成功展示了"诗画浙江"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蓬勃发展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