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阳明创立的心学体系作为明代儒学的发展高峰,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主要观点中饱含着经世致用思想。这种经世致用思想风格不仅体现在王阳明的学术体系中,还充分彰显在其创立者王阳明个人的生平实践活动中。王阳明的经世致用思想对当今社会仍有着积极价值。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其进行创新性的解读,实现其创造性转化,使其对我们形成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立定远大志向、创新精神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人才是企业组织的重要财富,但人才作用的发挥程度与激励机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需求激励理论,根据人才个体需要、志向、情趣不同,探索和运用多种要素组合的激励方式和手段,把握好人才激励的原则,才能有效地激发人才活力和创造力,实现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胡桥华 《文化学刊》2015,(1):171-173
神秘主义是一种独特而另类的人类思维与认知真理的方式,存在于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神秘主义以直觉而非逻辑的方式解释现象世界中无法理解的现象。神秘主义在宗教中的地位亦是举足轻重的,修行者都以神秘主义的途径去追求神秘的境界,以达到修行的圆满。以藏传佛教密宗修行的目标与方式简要论述神秘主义在宗教中的体现,探究神秘主义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终其一生都具有隐逸情结。结合王阳明中后期诗文可以看出,王阳明退隐情结的发生,主要是出于其政治上的原因,以及其家族文化中隐儒的传统和其自身个性气质上的追求等。王阳明深久的隐逸情结表现了他深受道家影响而对自然山水和简单真朴、自由洒脱的田园生活的喜爱。而王阳明的隐逸情结中所交织着的进与退、仕与隐、入世与出世的矛盾,正反映了其所包含的亦儒亦道的思想性格,体现了一种儒道圆融互补的人生境界。它在王阳明中后期的思想、性格和行为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刘霞  谢梦莹 《文化学刊》2023,(3):121-124
钟芳与王阳明相交颇深,在与罗钦顺、吕柟的书信中反复论及王阳明的学说。在这些书信及为王阳明作的祭文中,钟芳对王阳明学说“置之不与辨”的态度及借用“知行合一”言辞的举措让人误以为钟芳是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的调和论者,甚至是阳明心学的崇尚者。钟芳虽说“不辨”,实则多次表达对王阳明舍弃博学格物功夫及“致良知”学说的不赞同。钟芳“知以利行,行以践知”的观念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也大相径庭。钟芳始终是坚定的程朱理学者。  相似文献   

6.
该文围绕王阳明的圣人观和致良知学说展开。从圣人观的核心谈起,王阳明认为良知即天理,是成圣的前提和内在依据,由此主张“满街都是圣人”这一观点,让圣人这一概念平民化。关于成圣的实践,王阳明认为良知的发用流行是成圣的重要实践过程,停留在知良知是不够的,而要做到致良知,在生活中不断追求天理,摒弃私欲,将纯乎天理的良知显露。王阳明从人在宇宙中的位置出发,从“成己”和“成物”两个角度,阐明了万物一体的圣人境界。而如今,王阳明的圣人观对个人和社会仍有很大价值,不仅有助于提高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而且对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明代文学研究也像中国的其他现代学术领域一样 ,经过约一个世纪左右的历程 ,在研究方式上似乎走了一条由综合到分科并再到综合的发展模式。中国的传统学术是强调文史不分家的 ,所以谈文学总离不开历史、哲学等领域 ,王阳明是著名的哲学家 ,但在早期的几部明代文学史著作中 ,却很少有人不谈到他的 ,从明代的王世贞到现代的钱基博都是如此。可是到了建国后所写的文学史里 ,就再也难以见到有人专谈王阳明的文学创作了。因为 2 0世纪是中国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形成时期 ,学科分工越来越细 ,当然也就各有自己的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既然王阳明被划分…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在海峡两岸乃至世界各地具有广泛影响,把这一历史名人搬上舞台,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最好品牌。台湾观众非常崇敬王阳明。浙江省余姚市艺术剧院在台湾阳明山下、阳明公园之畔,演出新编姚剧历史剧《王阳明》,场场满座,掌声如潮。姚剧《王阳明》感动台湾,而台湾观众争看《王阳明》的盛况又让人感动。  相似文献   

9.
朱熹与王阳明均对“格物致知”思想作了全面细致的阐释,朱熹主张格物为致知起作用,王阳明则提出致知为格物起作用。首先,从“格物致知”的对象而言,朱熹主张格尽外界事物之理,王阳明则强调必须寻求个体内心的善;其次,从“格物致知”的过程而言,朱熹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王阳明则提出“格物”的过程就是格个体内心意念的过程;最后,从“格物致知”的结果而言,朱熹追求穷尽事物之理,王阳明则希望通过良知为善去恶。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世界》2014,(11):32-37
印度是个多宗教国家,佛教、印度教和耆(qi)那教这三个宗教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相当于中国传统中儒、道、释的三足鼎立。三个教派都信奉“业报”与“轮回”,而修行方式不同,对生命的终极要义与极乐的理解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1.
正财政篇可以说,王阳明和黄宗羲的财政税收理论和实践,最能体现浙东学派"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题中这两句话,本是南怀瑾先生的患难知己书赠于他的,用来形容王阳明和黄宗羲这两位明清时期"浙东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也是贴切不过。他们关心架上书,在经学史上的成就世人皆知。他们更关心世上苍生,王阳明有很多成功的管理地方财政税收的实  相似文献   

12.
去年8月,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的《思归轩赋》双钩书迹,从日本回归中国。这是两册由日本人在1811年摹拓的墨迹本,弥足珍贵。今年是王阳明诞辰540周年,面对书迹,我们感到这是故乡后人对先贤之灵最好的告慰和祭奠。  相似文献   

13.
正500多年前,一代儒学宗师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他中年为官,因触怒宦官,被贬至贵州龙场。在龙场这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最终悟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龙场悟道"。他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成为心学集大成者。他精通儒、释、道三家学说,而且上马能战,下马能文,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被誉为"真三不朽者"。王阳明是浙学代表人物之一,他的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古文献学思想颇具有"心解"之特色,他认为经籍文献作为载道之具,在明道尽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作于龙场悟道后的《五经臆说》是阳明心解、体悟经籍文献的典型案例。他并非否定对古人言语文义进行基本的训释与考证,而是将其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实际上阳明对古文献的整理工作秉持着非常谨慎、务实的态度。阳明在心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把训释经籍与发明本心两者通贯起来,并且从悟道的角度看,发明本心的价值要超越于训释经籍。心解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对文义阐释的不同路径,形成了阳明独具特色的古文献学思想。这种心解、体悟的学习方式基于阳明心学体系,也应当前有所承,其理论与应用价值还可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15.
正浙江余姚精心创作编排的姚剧《王阳明》晋京展演获赞誉"五十余年如流星,功过荣辱一风轻……"1月15日晚,北京长安大戏院灯光璀璨。舞台上,一身素衣的"王阳明"声若洪钟,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娓娓道来。戏曲开场,修竹丛中,王阳明苦苦思索,声、光、电交织,他若有顿悟,在铿锵的唱词中阳明精神似乎显现出来。从阳明故里到首都北京,浙江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  相似文献   

16.
明代浙籍哲学家王阳明悟道龙场、抗战中浙大西迁遵义,成为浙、黔两地文化、学术联系的重要纽带。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又一次将两地的科学意义作了交流。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贬龙场期间诗文的精神境界可以分为体验、证悟、超越三个层面,其基本主题是在反复的体验与证悟中寻求心灵的超越。基于亲身体验的迁谪诗文,既笼罩着浓浓的迁客情思,又常常于"吾性自足"中玩味"吾道真趣",表现出一种狂者胸次和真儒品格。这些诗文形象地记录了王阳明从向"理"中求"心"到理、心互辨,最终认定心即是理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带兵     
王阳明,即王守仁,浙江余姚人。他因曾讲学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故人们尊称他为阳明先生。很多人都知道,王阳明是明代中叶著名的思想家、理论家、哲学家,他创建的以“致良知”为核心的“心学”,一扫当年沉郁的学术空气,成为明代后期影响最大的学术流派。但知道他会带兵打仗的人却不多,如此一个文弱书生,  相似文献   

19.
"君子人格"是儒家孜孜以求和极力推崇的理想人格,有着丰富的内涵.儒家认为君子应当有一颗仁爱之心,高远的志向,重义轻利,与人为善等品质."君子人格"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孙俊 《文化交流》2016,(12):10-13
正10月,我去贵州。广告词说贵州"大美",确实,那里山水地理独绝、民族风情烂漫,历史人文也有积淀。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到贵阳,纪念中国明代大儒王阳明的专祠是必须游览的——以前读书,一直不忘梁启超对王阳明的评价:"他在近代学术界中,极其伟大,军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勋业","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