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制的发生与发展,完善与成熟,是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经历,是中华民族的核心特色,也是中国文明的基本脉络。这些礼制在"三礼"中多有记载,笔者便主要从"三礼"对研究楚国礼俗制度的意义、"三礼"对研究春秋战国时期丧葬形制的意义两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考古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清朝前期各地大规模出现停柩不葬、丧葬奢靡等现象,"俗"与"礼"的矛盾开始突出。朱轼作为清前期重要的名儒、名臣,历仕康、雍、乾三朝,博学多才,将古代传统礼制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相结合,提出了重视丧葬、反对停柩不葬、提倡俭葬的丧葬思想。其"俗"与"礼"相融的丧葬思想,对我们解决创建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礼"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礼"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具有强烈的等级差异和道德色彩的思想体系和制度。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带有着"礼"的浓厚色彩,"礼"是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本土资源,其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将分析礼制的特点,阐述其对中国法律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礼学是传统经学的重要内容,历代硕儒大都专精于此。然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礼教“吃人”的偏激认识之下,礼学无形中成了腐朽、落后的代名词。尤其是经过“文革”的沉重冲击,礼制研究几乎成为绝学。可喜的是,近年来传统学问稍有复兴,礼制研究也渐渐趋热,出版了几部颇有份量的礼学著作,如沈文倬《宗周礼乐文明考论》、钱玄《三礼通论》和《三礼辞典》、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系列(六卷)、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等。其中,彭林教授的工作尤其值得称道,他在10年前就出版了《〈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此后一直致力于此,先…  相似文献   

5.
礼俗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我国传统的礼仪文化进行全面综合论述的文章。通过对"礼的种类"、"礼的起源"、"礼之实"、"礼与仪"、"礼与俗"等题目,从形式到内容,从表象到实质进行考察和探析,从而得出如下结论:礼是以仁义为内容的社会规范,是调剂血缘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形式。它所具有的熏陶作用是其他形式的社会规范所不能替代的。当前,报上登载某些地区或学校的青年学生为立志而举办"成年"礼仪。这就给社会提出一个课题:如何使传统的礼仪文化在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出新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以礼治国的社会中,建筑被赋予了礼制的思想,建筑中"物"的泛在性概念从原本的配属关系中脱离出来,成为承载统治者治国思想的"道",并建立起一套系统的、自上而下的建筑等级制度。笔者通过对明清时期皇家建筑、官式建筑与百姓建筑的形制进行对比,引申出统治阶级之间、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尊卑关系与伦理道德关系,从而深层次地分析建筑等级制度中蕴含的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7.
张莉莉 《文化学刊》2022,(11):117-121
周代饮至礼内容丰富,包括告庙、饮至、策勋等一系列仪节程式,是古代重要礼制之一。学者对饮至礼的研究主要从三方面出发,包括传世文献、金文文献和清华简《耆夜》。传世文献主要以《诗经》《左传》为主;金文文献主要以方鼎、虢季子白盘和小盂鼎为主;清华简《耆夜》的披露为饮至礼研究提供重要依据,补充饮至礼施行细节。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有关饮至礼记载相互结合能够使我们清晰地了解饮至典礼的具体实施情况与周代礼乐制度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8.
“以和为贵”虽然是儒家礼学的中心思想,但儒家主张的“和谐”,原本就不是没有差等的“齐一”。孔子主张“正名”、“仁民爱物”,孟子认为“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或劳心,或劳力。”都隐含了“维齐非齐”的观念。荀子的“礼分”思想,无疑地可以视为这种观念的延续。只是荀子的礼学思想,较之孔孟,多了分具体实在。荀子的礼分思想,也很清楚说明“明分使群”的必然与必要。在这样的思维逻辑下,人与人之间的差等,也就很自然的必须被强调,唯有确知了差等的存在,人才能确认自己的权限。而维持差等的方式,除了大众心理自觉的认知,更可以加上外在的限制,使得人群间界线分明、各守其分。这些外在的限制,依托着礼的面貌,在《荀子》书中有了朴素的开端,而在秦汉之际的儒者手中,被完全确立了起来,礼的阶级化于焉完成。本文之研究,旨在整理荀子的“礼分”思想之大要,并探讨其与阶级化礼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自汇源3月18日遭遇可口可乐"收购门"事件后,处在风口浪尖的汇源掌门人朱新礼肯定是忙得不开交.23日,记者在北京顺义区小营镇汇源总部看到,汇源厂区内秩序井然,不过,汇源方面以"相关人士进城办事"为由,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朱新礼忙是在情理之中,而作为媒体,我们就该理智冷静地观察汇源"收购门"事件带来的后果,进而思考如何推动企业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荀子首先提出礼法包含法家所言"法治"的理论,奠定了其在中国法史上隆礼重法的地位,当后人谈荀子的思想时,往往会预先溯源其基本理论性恶论,荀子将性恶论运用于政治之上,则为礼治与法治。传统中国法是礼法结构,而现代中国法是政法结构,两者的哲学基础与传统三观有着大不同。荀子认为礼不仅能够规范人的行为,还具有解释权力合法来源的功能,与现代社会中的法相比较,发现其功能高度重合。但探索事物功能之前必先溯其源,当社会上浮现治理难题时,按照荀子学说我们可将其归因于人性本恶,再进一步推导出我们需借用礼来如何解决治理难题,但荀子始终都未为我们解答礼之逻辑根源。本文将首先探讨礼法二者的关系,进而指出在法的体系中礼为何是法的精神基础,在荀子学说的法体系中,礼具体发挥的功能是什么,最后指出荀子礼法体系中的根源价值间的逻辑冲突。  相似文献   

11.
尊老敬贤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良好风尚,也是中国王朝政治重要的组成部分。清朝作为最后一个专制王朝,总结和发展前代经验,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养老礼制,将尊老敬贤文化推向了传统社会的最高峰。而在其中,最具代表性,号称"盛典"的礼制便是于康乾盛世时期举办的史无前例的千叟宴。这一时期先后举办了四次千人以上的尊老宴会,历史意义重大,文化内涵丰富,政治影响深远,充分展示了盛世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以孔子由"礼"而"仁"得以开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赓续千年的伦理范畴,"礼"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浙江衢州作为南孔祖庭,以"一座最有礼的城市"为导向,打造"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品牌,是对儒学之"礼"的当代价值演绎。衢州经由"南孔文化"到"衢州有礼"的文化实践与儒学之"礼",在文化缘起、伦理内涵上存在关联性。"衢州有礼"是对儒学之"礼"的转化性继承与创新,其背后隐含着"自觉垂范—共情共守"的伦理理路。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讲礼重礼是我们世代沿袭的传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礼仪更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并且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目前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感觉到学生礼仪素养的缺乏,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许多职业院校已经开设<社交礼仪>课程.本文拟探讨如何学习社交礼仪,通过实践教学探索和尝试多种教学方法,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4.
金沙溪《丧礼备要》与《朱子家礼》的朝鲜化彭林高丽朝末期,中国的《朱子家礼》东传至朝鲜半岛,播迁之初,即为高丽有识之士所推崇,希冀以此为契机,在全社会推行儒家礼俗。恭愍王二年,侍中郑梦周(字圃隐)“请令士庶仿《朱子家礼》,立家庙,作神主,以奉先祀。”①...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文化不同,这更多的体现在"礼"这一方面。双方要实现更好地交流,必须重视中西方礼的差异性。基于此,现主要从中国"礼"文化和西方个人主义角度阐释"礼"文化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影响,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提出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探求中西方文化共通性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丧服是用特殊的服饰表示对死者的哀痛 ,是古代宗法制度最集中的体现 ,也是礼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试图通过集中考察杖在服丧期间的使用情况 ,推求其背后隐藏的制度 ,从而对丧服在古代礼制中的意义有一更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讲礼重礼是我们世代沿袭的传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礼仪更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并且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目前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感觉到学生礼仪素养的缺乏,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北山学派传自朱门高足黄榦,继承了朱熹晚年重视践履的治学特点。作为学派的开创者,何基以"居敬持志"为教,将"敬"作为功夫的着落处。王柏则益之以"博文约礼",把内在的"敬"进一步外在化为礼仪实践。通过北山之丧,学派树立了考礼、议礼、行礼的礼学实践品格,实现了学派的"礼学转向"。此后,北山学者以章句训诂考订礼,以文学创作传播礼,积极参与到地方家族礼仪的建设中。金履祥的弟子柳贯及其再传弟子宋濂与浦江郑氏义门交往密切,不但主持、参与了不少典礼,还教导了郑涛、郑泳等杰出学者,编纂了《家范》《家仪》等家族礼书。这些礼学实践经验最终促使北山学派由金华走向全国,塑造了明初洪武儒学的经世品格。同时,《家礼》所代表的朱子礼学也由地方实践推广到全国,深刻影响了明清时期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探讨"义"与"仁"和"礼"的关系入手,细致分析了孔子之"义"的确切内涵."仁"和"礼"分别从本然和验证的维度规定了"义"的基本内涵."义"在对"仁"与"礼"的承转与兼综过程中得以确立,最终体现为由君子的人生素养自然而然地外化而形成的行为准则."义"是一个实践范畴,却带有鲜明的主体性,体现于其形成方式及其对"仁"和"礼"的权衡与判断作用上.  相似文献   

20.
正君子最早见于我国古老经典,后经孔子改造与设计、孔子后学的充实而成为象征仁礼兼备、修己安人、"慎独"而"中庸"、厚德载物的理想人格,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南宋以后,孔氏后人南迁入衢,形成了以衢州孔氏家庙为物化象征、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孔氏南宗文化,君子思想由此在三衢大地生根发芽,为当地礼仪人文教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推进了衢州的"人文有礼",是今天"衢州有礼"的思想活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