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淑珍 《内江科技》2011,32(1):39+50-39,50
翻译的本质是翻译理论的第一要素和核心概念。本文试从翻译的内涵和外延的角度阐明翻译的本质,对翻译的本质提出新的解释模式,  相似文献   

2.
模块化组织价值创新:内涵与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模块化催生了以模块为基础的网络组织的诞生。作为新型的价值创造系统,模块化组织以结点模块编织价值链上的资源分配,利用自身能力禀赋为企业和顾客创造价值。文章首先厘清了模块化组织价值创新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分别论述了组织价值创新的基础、立足点、途径和关键,旨在深化对模块化组织价值创新的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论组织学习能力的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组织学习能力对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意义重大。对开展组织学习能力研究的意义和国内外组织学习能力研究的现状进行探讨,采用归纳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对组织学习能力的内涵研究归纳为三种视角。对各个视角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加以评价,最后对组织学习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4.
白强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7(10):1482-1490
科技人才称号的管理与使用,事关科技强国建设战略大计。近年来,科技人才称号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广为诟病,引发全社会对诸多科技人才称号管理问题的深沉担忧。因此,系统研究科技人才称号的历史渊源、内涵本质、异化问题,进而找到科技人才称号的本质回归之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从历史看,科技人才称号因科技人才计划实施而生,有其历史必然性、存在合理性。从内涵本质看,科技人才称号是特定科技人才计划的入选身份标识、促进科技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赋予杰出科技人才的学术荣誉,更是科技人才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但现实中因科技人才称号使用标签化、终身化、商品化、权力化问题异化了科技人才称号的本质,需进一步优化人才计划顶层设计、实施人才项目精细化管理、改革人才评价制度体系、强化人才责任使命担当、重塑社会人才价值观念,以回归科技人才称号的本质,发挥科技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组织与跨组织、开拓与开发:四类学习间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兰剑 《软科学》2009,23(10):27-31,37
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整理关于组织学习、跨组织学习、开拓性学习与开发性学习研究的文献,结果发现:组织学习、跨组织学习是基于企业边界而划分的两种学习途径,而开拓性学习与开发性学习是基于学习方式与绩效而划分的两种类型。四类学习之间的关系如下: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组织学习与跨组织学习具有互补作用,开拓性学习与开发性学习具有替代作用。开拓性与开发性学习体现在组织学习与跨组织学习之中。  相似文献   

6.
组织忘记、组织学习与企业动态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组织惰性阻碍企业动态能力产生与增强,而组织忘记和学习可以解除组织惰性的束缚。本文首先剖析了组织忘记和学习对动态能力的影响,并建立了模型,进而论述它们之间关系,指出组织学习产生企业动态能力,而组织忘记和学习进一步促进和增强企业动态能力;并运用案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7.
市场导向、组织学习与组织绩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谢洪明 《科学学研究》2005,23(4):517-524
本文以我国华南地区企业等为调查对象,对市场导向是否以及如何通过组织学习影响组织的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市场导向对组织绩效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但是市场导向却可以通过组织学习对组织绩效的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知识管理理论与组织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比较了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探讨了两种理论融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导向性基础研究的内涵、特征;并在分析导向性基础研究任务特征基础上,研究了导向性基础研究活动应采取的组织结构以及影响导向性基础研究集中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导向性基础研究的内涵、特征;并在分析导向性基础研究任务特征基础上,研究了导向性基础研究活动应采取的组织结构以及影响导向性基础研究集中化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组织社会化:概念、结构与影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社会化是个体通过调整自己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和价值观念以适应新组织的价值体系,认同组织目标和行为规范并有效融入组织的过程。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组织社会化的概念内涵、结构与影响效应等方面,对国内外组织社会化研究进行了归纳概括,指出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组织学习:阶段,障碍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组织创造价值的重要手段,组织学习理论为如何提升并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提供独特视角.在国内外文献研究基础之上,对组织学习的过程、阶段、存在的障碍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系统探讨,并就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提出具体的改善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要准确理解“创新”的概念及其本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创新”的概念国内学术界公认来源于熊比特的创新理论,其国际社会认同的特指英文是“Innovation”,有别于“创造”(英文为Creation)和“发明”(英文为Invention)。当前国际社会对于“创新(这里还是理解为Innovation)”的定义比较权威的有两个:一是200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的:“创新的涵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它才成为创新”;二是20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提出的:“创新…  相似文献   

14.
刘石兰 《科学学研究》2007,25(2):301-305
一些研究表明,市场导向或学习导向对创新型组织的绩效有着显著影响。虽然这些研究能增深我们对企业创新过程的了解,但并不能确定市场导向和学习导向对创新与组织绩效作用的相对大小。将这两个基本战略导向整合到一起,将其对产品创新和组织绩效的相对作用大小进行评估和比较。研究发现,学习导向的潜在影响要大于市场导向。这对高层管理人员更深入地了解不同组织文化类型(如市场文化、学习文化)与组织绩效水平之间的不同相关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更有效地分配和利用企业战略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锐  赵晨 《科研管理》2017,38(2):93-100
本研究通过对来自300余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企业组织情绪能力以组织学习为中介对企业产品创新绩效和流程创新绩效产生正向影响。其中,组织承诺会调节组织情绪能力与产品/流程创新绩效以组织学习为中介的间接关系,从而形成一个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本文从组织情绪能力的新视角,探讨了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相关机制及关系路径,深化了我们对高新技术企业组织情绪能力、组织学习及产品创新、流程创新相互关系的了解,将为企业创新管理实践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16.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但是,技术创新是否会提升公司绩效?目前理论界存在着相悖的观点。基于组织学习顺序视角,采用纵向对比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同的组织学习顺序对企业绩效提升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组织学习方式均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对公司绩效的提升作用;但四种组织学习方式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而对企业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处于探索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播种型”的学习顺序可能更具优势;而在快速发展阶段,企业采用“咨询型”和“增强型”的组织学习在技术创新过程对提高公司绩效方面没有太大差异。因此,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根据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选取不同的组织学习顺序与技术创新相匹配,才能提高企业的绩效。最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技术创新、组织学习顺序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理论框架模型。研究结论对丰富组织学习的相关理论以及指导企业科学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企业绩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组织关注"理论视角出发,分析探索技术客户导向、组织文化及企业绩效间的关系,揭示转型经济环境下的企业是否能够同时追求两种战略导向,以及构建什么样的文化机制可以促进两种战略导向对绩效改善的影响作用。运用中国209家制造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战略导向、组织文化以及企业绩效间的关系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单一的技术导向或客户导向能够促进企业绩效提升;同时追求技术客户导向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但是组织文化可以作为一种管理机制有效改善技术客户导向对绩效提升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177家中国外包企业创新管理的数据,本文采用多元层级回归方法,对组织记忆、组织学习、需求不确定性与供应商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试图揭示出组织记忆和组织学习对供应商创新能力的差异性影响,并对顾客需求不确定性在组织记忆、组织学习与供应商创新能力的关系中所扮演的调节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外包情境下,组织记忆对供应商创新能力的正向影响大于组织学习的正向影响;需求不确定性对组织记忆与供应商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而对组织学习与供应商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组织创新气氛概念的讨论与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回顾创新气氛概念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探讨了主观型和客观型创新气氛本质之争的理论原因,并总结了创新气氛的定义、维度分类、主要量表,以期澄清当前研究中的一些理论困惑,促进国内有关创新气氛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