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战后印度高等教育扩张与义务教育落后矛盾之根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印度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但普及义务教育的目标却迟迟未能实现。这种矛盾状况对印度教育乃至国家其他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出现这一“高扩低缓”状况的原因复杂多样,其中传统文化因素不容忽视。本文试图从种姓制度、宗教传统、语言、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等四个方面来探寻这一矛盾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印度传统文化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印度传统文化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烈鲜明的专制主义大一统文化特征;印度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宗教文化,主张在宗教中认识自我,实现自我,具有极强的出世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入世有为,伦理本位特征十分明显;印度传统文化的思维特征是“梵我同一”,追求对现实矛盾的佛性超越,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方式上过分强调均衡调和“峭偏不椅”。  相似文献   

3.
印度古代文化中的“阴性原则”,是一种母权时代的遗留物,其特点是:女神崇拜、尊敬妇女、性力迷信、以农业经济为物质基础。但是这种“阴性原则”在印度却是以否定的方式阐明的。古代印度文学形象地反映了历史上对妇女的尊崇与蔑视、歌颂与诅咒矛盾交织的状况。本文着重探讨两大史诗和《摩奴法典》如何反映了“阴性原则”的演变,并试图窥见这一演变过程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4.
教学文化张力就是教学文化的矛盾结构,正是这一矛盾结构的存在才推动教学文化不断发展和创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教育表现出了很强的矛盾性,一方面教育主体的行为要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主体又在试图摆脱文化制约,尝试新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5.
教学文化张力就是教学文化的矛盾结构,正是这一矛盾结构的存在才推动教学文化不断发展和创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之中的教育表现出了很强的矛盾性,一方面教育主体的行为要受到传统文化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主体又在试图摆脱文化制约,尝试新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6.
2008年度印度国家最高荣誉奖“莲花奖”授奖名单近日公布,全世界共有135人获奖.97岁的学者季羡林名列其中,这是中国人首次获此荣誉。季羡林在印度传统文化研究和翻译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据悉.印度总理辛格访华期间,就曾称季羡林为“中国伟大的学者、当代最著名的印度学家”。印度政府也早就开始考虑授予季羡林这一印度国家最高荣誉。  相似文献   

7.
当前高校特困生的心理状况非常复杂,主要体现为一种矛盾人格,导致这种矛盾人格的重要原因在于特困生所接受的贫困文化和大社会文化之间的冲突。分析这两种文化上的困境和冲突是怎样使特困生处于难以调和的内心矛盾状态,并从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等方面入手,提出一系列措施来解决特困生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农耕文明的条件下,印度虽然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但同时也受制于各种宗教习俗的繁杂以及不同宗教意识的并存,印度文化因此形成太多的相互矛盾和使人感到怪异的现象。显然,传统色彩与现代文明交汇混杂所衍生的神秘气息,以及这个文明古国所深深积淀的不可思议的冲突与矛盾,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化霸权在我国文化领域泛滥,社会主义文化自主性受到侵蚀.传统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理论定位存在着内在矛盾,是产生这一状况的重要的思想根源.这一矛盾的核心是理论与实践的错位,以针对发达资本主义中心国家的社会主义理论概括边缘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忽视了社会主义实践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心地区向边缘地区转移及其历史使命的变化.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主性,必须澄清中国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边缘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这一特质.  相似文献   

10.
尽管与普通教育相比,印度的职业技术教育大为逊色,但是,了解这个其文化传统、人口和社会经济背景与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的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进程和概况,探讨它的经验教训,仍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状况 印度自独立以来,职业技术教育获得了一定发展,目前,在办学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化和多层次的特点。印度的职业技术教育小部分在普通中学内实施,大部分在普通中学之外的专门职业技术教育机构中实施。  相似文献   

11.
赛珍珠的长篇小说《曼荼罗》以上世纪60年代的印度社会为背景,以王公扎嘎特与美国女人布鲁克的爱情为主线,描写了背负传统的印度人对西方的倾慕和追求。作品中的人物关系设置表现了作者复杂的东方观,一方面,作者以爱情传奇表现了东方对西方的渴求以及西方对东方的启蒙,另一方面,东方又扮演了精神拯救者的角色。看似矛盾的逻辑以及充满欲望的东方形象背后,是赛珍珠的西方文化立场和殖民话语。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其实在中国,只要赋予他新的时代内容和形式.为了能够使中国的艺术设计健康积极的发展下去,该从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使之吸收浩如烟海的文化元素,从而具有传统文化特色.本文从当代艺术设计现状总结"设计引导人"与"人引导设计"这个矛盾,然后再从传统文化元素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这一矛盾,得出传统文化元素对解决这一矛盾的优势,及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利用.  相似文献   

13.
《韩非子.难一》描述的"自相矛盾"是逻辑悖论矛盾,将其用作"对立统一"意义上的矛盾是误用,这导致逻辑悖论矛盾在唯物辩证法中的缺位。误用和缺位的语言学方面的原因是将德语、俄语中的"对立统一"等同于矛盾,中国本土文化方面的原因是崇尚和谐的传统理念使得"自相矛盾"——逻辑悖论矛盾思想未入哲学和道德文化的主流,唯物辩证法"泊来"中国时只能以"自相矛盾"的语形来表达矛盾,而不能接受"自相矛盾"的语义。"自相矛盾"作为一种逻辑悖论矛盾其实是普遍存在的,将其引进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是很有必要的。这将使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具有"对立统一"和"自相矛盾"的双层含义,赢得自身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印度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详地之一。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文化有不少重要的成就,它构成了古代印度文化的一个基础。它与古代世界其他文明地区,特别是西南亚的两河流域和伊朗的文化很早就有了交往,后者对它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影响。至今,这一文化给印度社会在宗教、习俗、服饰等方面都留下了痕迹。因此,对这一文化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古代印度文化的渊源及其与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今天的印度次大陆的人民,有利于促进我国和南亚各国人民友好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印度河流域文化遗址曾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代表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大党领导人尼赫鲁,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和印度社会国情(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特点,制定了实现印度政治现代化的四大原则(纲领):即民族主义、议会民主、社会主义和世俗主义,并把它载入国大党党纲。国大党领导人这一富有远见的建国方略\决策和定位,成为独立后印度现代政治发展的主旋律。这四大原则中,民族主义是捍卫印度国家独立和维护主权的象征。社会主义是当时顺乎民心的一个时髦口号,目的是缓和国内矛盾,消除中国革命胜利的影响和谋求政治资本。世俗主义和议会民主则…  相似文献   

16.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总和,它是指某一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它包括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状况、政治状况、社会状况、文化传统、国际环境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在中学地理教材中,国情教...  相似文献   

17.
印度经济腾飞令世人瞩目,然而频频发生的性暴力案件却让这个曾经的文明古国、当时的经济大国声名狼藉。印度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与相对滞后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经济快速发展与加剧社会分化贫富悬殊,使得社会矛盾尖锐,社会治安不断恶化。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所造成的印度社会性别歧视在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中逐渐衍化成严重性暴力犯罪。这提示我们: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实现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同并进,将公平、正义、平等、法治理念融汇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之中。  相似文献   

18.
蔡世平 《今日教育》2014,(11):12-12
“去中国化”说的是目前的状况,其实这一现象是有历史渊源的。中国长期以来对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不够,这要往前推100年,优秀的文化传统被割裂了,现在应加以纠正和弥补。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了一批文化巨人,文学方面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等人,美术方面有齐白石、徐悲鸿等人,他们身上交汇了横坐标和纵坐标,纵坐标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横坐标是指现代世界文化。这些文化巨人学贯中西,他们赶上了私塾的末班车,比如鲁迅古文化功底很深厚,唐诗宋词倒背如流,自己还能作旧体诗。  相似文献   

19.
龙起源于诸夏,形成时代大约在9000年左右;濮阳蚌龙的时代虽比阜新查海龙为晚,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更为接近,当与中国封建文化中的龙有直接的渊源继承关系;诸夏龙文化流风原被,直接影响到周边地区,对中华各族龙崇拜意识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种传到印度后,和印度本土文化传统相结合,渐次形成了与中国龙不同的印度龙种。龙文化如同汉语言文字、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历史文化的发展史上,一直起着纽带作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容忽视的内容,同时它也是联系中国与南亚,尤其是印度之间宗教文化关系的一条纽带。  相似文献   

20.
甘地主义是现代民族主义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想体系,具有特殊的矛盾性,这是由于受到印度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印度教传统文化、西方思想文化、印度早期国大党政治家的思想以及甘地本人在南非和印度的实践活动等诸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