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布鲁诺·拉图尔和史蒂夫·伍尔加合著的《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是科学社会学SSK领域的经典之作。该书成为科学知识社会学中人类学路线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奠定了以拉图尔领衔的法国巴黎学派的基础地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其研究路径优越性、对科学真实性的探讨、经济学视角看待实验室生活、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对书中学科案例做了多维度分析,探讨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2.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科学知识的客观真理性逐步瓦解的过程,而作为科学知识社会学重要研究场所的实验室研究对传统知识观具有颠覆性的影响。文章试图通过对诺尔-塞蒂纳实验室研究中对知识制造过程分析的评析与修正,为解决科学理论实体的实在性与非实在性问题提供一些启示:科学理论实体是客观性与建构性的动态结合。  相似文献   

3.
在过去二十年中,由于知识社会学的工作,科学哲学的研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广泛语境中的经验研究,使得所有传统认识论的范畴,如知识、理性、真理、发现、发明、证据、论证、实验、观察、专家、实验室、工具、想象、重复、规律等等,都进入到历史与社会的分析语境之中,科学哲学家被迫接受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所崇尚的经验研究。这样,科学的历史图景便面临无法回避的社会学重建,科学哲学的理性重建也面临强纲领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发起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邱德胜 《科学学研究》2013,31(3):330-334
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实验室研究,其目标在于揭示科学知识的实际生产过程,还原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本性,传递对正统科学观的质疑与批判,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与它的理论渊源密切相关。具体而言,实验室研究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从辩护到批判:话语转换中的科学哲学;第二是从宏观到微观:视域转向中的科学知识社会学;第三是从异域到本土:场点转移中的人类学。此外,常人方法论、科学实践哲学也为实验室研究的出现提供了可能的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5.
马健 《科学学研究》2007,25(5):812-817
 基于科学社会学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回顾了科学知识的生产函数的研究现状与不足之处,分析了科学知识与科学文献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一种相对简化但更具有解释力的科学知识的生产函数.  相似文献   

6.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灾害社会学对灾害的界定经历了从以社会事实描述社会事实到以社会事实解释社会事实的过程,研究视角从经典灾害社会学转变为以脆弱性为中心的灾害社会学分析视角群。在对其发展进程的梳理中发现,灾害社会学的多学科特征更加明显;与主流社会学的理论对话逐渐扩大,理论研究与实务研究并重;跨文化研究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7.
科学社会学在中国大陆的兴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用社会学方法研究科学这一社会建制、科学共同体和科学知识的建构的一门学科,科学社会学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兴起,呈现出多元融会的发展特征。本文系统回顾了科学社会学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学科渊源和发展脉络,对科学社会学及科学知识社会学兴起的社会语境进行了分析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科学社会学及科学知识社会学与科学哲学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论述的科学的政治哲学并非一门新创的学科,而是科学论继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与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之后的一种新型的研究方案.通过对J·劳斯的<知识与权力--走向科学的政治哲学>一书的剖析,本文展示了这一研究方案的大致轮廓.我们认为,如果把科学认定为是一种公共的事业,那么新的科学论的构筑就必然要涉及权力的关系及其辩护方式;并且,如果科学与权力(包含物质力量)是一种内在的联系,那么它们只有在政治哲学维度才能得到整合.  相似文献   

9.
罗纳德·吉尔将视角主义应用于解释科学现象,他将科学观察和理论模型都看成是视角的,并形成了对科学知识的视角主义解释。在他看来,科学家认识世界,观察工具和理论模型,都不是完全透明的,即都不是对世界的直接记录和陈述,透过它们,科学家获得的是关于世界的局部的、有限度的知识,而非与世界本身相符的客观真理。吉尔挑战了关于科学知识的两级解释即客观实在论和建构主义,他的科学视角主义,实际上选择了一种较为温和的中间立场。  相似文献   

10.
科学哲学对科学知识的认识论的说明并没有达到其预期效果。库恩的研究把科学哲学从认识论范畴放大到社会学和史学范畴,科学哲学由此步入后库恩时代。库恩之后的社会建构论认为科学知识是由社会因素建构起来的,稍晚的“科学的文化研究”是对科学的社会研究的深化和延伸。上世纪末兴起的分科化的科学哲学的研究重点在于生物学哲学,它的研究带有明显的描述性。  相似文献   

11.
卢艳君 《科学学研究》2011,29(2):167-174
 目前,科学社会学领域的两大派别——默顿学派与SSK学派的科学社会研究均处于困顿状态。基于实证主义科学观,默顿科学社会学只关注科学社会结构的研究,其悬置科学知识的做法成为SSK攻击的把柄,SSK的批判使默顿学派在痛苦中反思、调整自己。与此同时,SSK突出强调社会维度的决定作用的相对主义倾向对理性标准构成了巨大威胁,受到传统科学哲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的强烈批判,其强纲领研究进路在方法论上还遭遇到了反身性难题。默顿科学社会学的精神实质是捍卫和阐扬科学的理性与客观性,其大方向是正确的,SSK并不能否定默顿科学社会学的存在价值。此外,默顿科学社会学与SSK虽然同属于科学的社会研究领域,但它们在认识论上的分歧却无法调和,在二者之间找到共同点达成一致的希望渺茫。在未来的较长一段时期内,默顿科学社会学大概会在与SSK和后现代科学哲学保持必要的张力中为自己开辟前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科学论文是科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是科学实践的文本表现方式,应该如何理解科学论文的性质?科学论文与科学实践的关系如何?对于这些问题,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科学计量学及文学分析范式均用理性科学观作为其科学论文分析模式的基点,并形成了内容无涉式的研究方法;而SSK学者则打破了科学论文的内容黑箱,将“利益”、“修辞”、“与境”、“资源场域”等概念引入到对科学论文的分析过程中。SSK的科学论文分析方法对于理解后学院科学时代科学论文的性质提供了新视角,同时其拆解科学论文认知研究藩篱的做法更是为人们理解科学知识实际生产过程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科学本质理论:基本观点与范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维新 《科学学研究》2010,28(6):809-815
科学本质阐明了科学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人们对科学本质属性的正确认识。从科学哲学的视角来看,可以把科学本质观分为传统的科学本质观与新的科学本质观两类。科学本质的现代观是多层面的,主要涉及"科学知识本质观"与"科学探究本质观"。科学本质的范畴是由科学本质的特征或要素决定的,主要涉及:(1)科学知识的本质;(2)科学探究的本质;(3)科学事业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袁维新 《科学学研究》2008,26(2):249-254
 科学发现是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创新活动。关于科学发现的过程,历来是科学学、心理学、科学哲学等学科研究的中心课题。本文拟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创造心理学、科学哲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史等方面对科学发现的过程与本质作点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李静静  吴彤 《科学学研究》2007,25(3):425-429
回顾并考察科学划界标准发展演化的历史,指出这些标准所存在的问题,并引入关于科学划界标准问题的新理论——SSK和科学实践哲学,分析这些理论在科学划界标准方面的立场以及研究的进路。  相似文献   

16.
国内社会学界对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Scientific Knowledge,SSK)的关注较少,哲学界的讨论则往往远离社会学的经验研究实践,这一方面造成SSK研究与其他社会学研究领域的脱节,另一方面使得SSK的方法论价值未被全面认识。从社会学经验研究的角度看,当代社会科学研究囿于"语义学神话"从而深深陷入形式主义误区,SSK研究者则敏锐地指出了这个病症。反科学、多重发现、虚无主义等观点均不是批评SSK的恰当理由,而SSK所遭遇的困境也不专属于其自身,它实际体现了现代西方认识论文化的根本困难。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史学家以科学争论的目的不同将其划归为内外史。科学内史更加注重科学本身的规律,提倡科学具有主动性和自主性。而科学外史指科学自身发展之外的因素,如社会思潮、社会制度以及各种社会事件对科学发展的影响。随着20世纪60年代SSK的兴起,他们以“强纲领”为科学知识的“社会学解释”,提出新的研究思路,试图消解内外史的界限。那么,科学内外史是否可以真正的消解?那么这种消解后的科学争论又在为什么而争呢?  相似文献   

18.
科学实践哲学视野中的科学传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从科学实践哲学的角度看,科学是源于实验室的地方性知识。科学知识就是福柯意义上具有塑造场景作用的权力关系。科学传播本质上是实验室的权力关系对整个社会的标准化重构,同时又是社会对科学知识与权力关系的“去标准化”反向重构。科学传播具有政治学维度。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背景下中美国家实验室信息公开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公众对国家实验室的关注度、实验室网站的影响力,以及实验室信息公开化内容的绩效评价三个方面,对比分析美国部分国家实验室信息公开化程度,研究发现,中国国家实验室在信息公开化的程度、影响力以及公开内容的全面性和有效性都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