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我国的社会分层体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迁,出现了一些新兴的社会阶层,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人……媒介作为社会生活及市场经济的一份子,也应跟上受众日益多样化的脚步,而我国媒介分层的现状却并不是那么乐观。本文从社会、市场、技术等角度分析了媒介分层发展的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2.
倪敏 《新闻通讯》2012,(11):33-34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我国媒介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在媒介市场化的过程中.要谨防媒介公信力的下降。作为公众信息和话语资源的源泉,媒介应该合理分配媒体内容,以其高质量的内容和关注公益的立足点,培养公众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较高的媒介素养,了解公共的信息需求和话语权力,并以此维护与增强媒介公信力,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3.
弱势群体的媒介权益——媒介竞争中的外部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部性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指某一行动主体的行为对与此无关的第三者产生的影响。媒介竞争中的外部性表现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介为获取更大经济利益,而竞相争夺具有较强购买力的高端受众,在媒介的定位上,就是大量媒介进行高端的市场定位,少有媒体定位于社会弱势群体。高端定位对社会弱势群体具有负的外部性。盲目的高端定位不仅起不到赢取高额利润的目的,还会损害弱势群体的媒介权益。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要改变目前媒介以广告为主的盈利模式, 一方面要建立公营的媒介机构。  相似文献   

4.
李佳 《新闻世界》2010,(7):190-191
弱势群体也有表达的权利和需求,网络成为弱势群体发声的重要渠道。但是网络等新媒介要求使用者拥有一定的媒介素养,而这也就成为了限制弱势群体发声的瓶颈。  相似文献   

5.
在对我国深度报道发展前景的考察中发现,深度报道的媒介分层现象代表了一种发展趋势。社会分层下的不同媒介由于其物理特征、传播渠道、受众群体等差异而对深度报道呈现出不同的容纳程度.这构成了深度报道的媒介分层。  相似文献   

6.
赵凌晖 《新闻世界》2011,(9):115-116
由精英主导的媒介话语权,在新媒体语境下,开始向公共话语权转变,弱势群体也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本文从传者与受者的角度分析弱势群体的媒介话语权的变化,以及在变化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每一种新的媒介都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都是对前一种媒介的革命。但是每一种媒介都有其不足,手机媒介也不例外。对此,本文通过分析手机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表现出来的优势以及不足,总结了良好的手机传播环境对和谐社会的影响,提出了关于和谐社会下构建良好手机媒介传播环境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在以信息化、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当代社会,社会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更离不开媒介。媒介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与互动性成为媒介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特征。构建和谐社会,媒介既有自身和谐发展的任务,也有为和谐社会建设营造和谐舆论氛围的使命。同时,还有运用自身功能,发挥自身作用,为媒介构建和谐生态环境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朱琳 《新闻世界》2012,(6):19-20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日益完善,传媒市场化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与此同时带来的各种问题日益显现,其中,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试基于话语权的角度对该问题做出思考,从传媒市场化及其影响入手,探讨商业化传媒运作对于弱势群体的利益侵害,并针对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弱势大众自我完善的过程离不开大众传播媒介的支持,参与大众传播的过程有助于他们培养民主精神,营造和谐氛围。  相似文献   

11.
媒介信用或媒介公信力的问题,是我国学术界近年来热议的话题。但是,目前国内大多教学者用媒介公信力取代了媒介可信度的概念,更没有用媒介信用的理论来统领媒介可信度与媒介公众信任,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学术研究的混乱。本文从概念的语义和理论来源入手,辨析了公众信任与可信度的意义区别,结合西方社会学和传播学关于信任、可信度、信用理论的历史发展,界定了媒介信用的逻辑起点是可信度而不是公信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媒介信用理论体系的建构方式,论证了媒介公信力是一个误用的传播学概念,廓清了理论上的迷误。  相似文献   

12.
王雪  周杰 《东南传播》2011,(5):80-82
在以娱乐为中心和消费至上为表征的现代传播环境下,整个社会、媒介、大众持续上演着物质消费秀和娱乐狂欢秀,人们判断信息能力和批判精神随之不断萎缩和消退,社会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不断受到影响和冲击,由此引发的种种负面效应已逐渐渗透到大众和社会的各个层面,在此危机下媒介素养的构建就有必要被提上研究日程并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章通过对媒介与社会互动中弱势群体话语权被消解现状的提示,分析媒介为弱势群体代言缺失的深层动因和逻辑后果,同时指出媒介复位的必要性和相应对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朱懋 《新闻前哨》2015,(2):52-5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排斥成为欧洲社会学研究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学术术语之一。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中国学者对社会排斥问题的关注度也进一步升温,越来越多的社会排斥现象正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本文旨在探讨媒介中呈现的社会排斥现象,梳理并反思社会再造过程中大众媒介造成的普遍性的观念排斥问题。  相似文献   

15.
周立春 《东南传播》2012,(11):75-76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状态使公众的信源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大众媒体。当草根媒介在网络上自由发布信息时,引发媒介恐慌的信源就不再局限于大众媒介。本文主要从信源上探讨引发媒介恐慌的中介因素,旨在证明在去中心化传播时代,媒介恐慌的引发者从单一的大众媒介发展为大众媒介与草根媒介,以期丰富对媒介恐慌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金晶 《新闻世界》2011,(7):88-89
当下,媒体行业纷纷投身市场经济大潮,媒体需要吸引受众眼球来获取收益,而娱乐成为最便捷也是最有效的吸引方式。然而,娱乐过度让我们失去自我,失去思考的空间,其负面影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媒介文化自律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文化是大众文化的核心和主体。晚近中外有影响的研究,将媒介与文化两个关键词连用而形成的对现有文化现象的新表述。在中国,90年代以来这一裹挟技术和资本为后盾的同质文化,构筑了我们日常生活和意识形态,塑造了我们关于自己和他者的观念,制约着我们的价值观、情感倾向和对世界的理解:它不断利用高新技术,诉求于市场原则和普遍的非个人化的受众(mass)。总之,由传媒和文化媾合的媒介文化构成了循环的生产、消费体系,你我都身不由己地置身这种文化情景中,形成日常生活的仪式与景观。  相似文献   

18.
媒介时间论——针对媒介时间观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关于时间的认知不断发生着变化,在媒介的过往研究中,时间也作为变量多次出现.随着人类社会从自然时间到钟表时间,再到媒介时间概念的提出,媒介时间的研究逐渐展开,它包括了电子媒介经营管理的时间研究和媒介时间之于社会影响研究两个主要方面.而在信息时代和消费时代的条件下,随着新兴媒介的涌现和媒介理论的深入.媒介时间的研究也出现了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媒介化社会已然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然而如何去理解及把握、该遵循怎样的路径,则是一个尚未引起足够关注的话题。文章认为,理解媒介化社会,既要抓住传媒的动力维度,更要从个体、社区和国家的不同层级上加以把握,以此达致完整地理解媒介化社会的特征和逻辑。  相似文献   

20.
借用生态学相互关联观点与整体性研究方法的媒介生态学研究,正以其独特的动态与宏观整体思维被提上研究日程.虽然国外对媒介生态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对于国内的研究来说,媒介生态学研究却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