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中西会通之后中国教育发生了古今之变,传统的蒙学教育逐渐被小学教育所取代,"儿童读经"也逐渐废除。近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受到了关注和重视。"儿童读经"也得到了提倡,那么在现代教育下,儿童读经有必要吗?儿童如何读经?基于历史学和教育学的跨学科方法,认为无论是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角度还是从人类教育本身,儿童读经都值得我们提倡。"儿童读经"即是"经典阅读",区别于"读经"等于"背经"模式。"儿童读经"由"识字"而"读经",儿童在"识字"基础上精读和背诵经典,且教学一体。  相似文献   

2.
杨启亮 《中国德育》2009,(12):24-27
儿童读经本身不是问题。中国幼儿学外语都不是问题,读点儿中国文化经典竟然成了问题?但是,如果不想想儿童为什么要读经,不问问儿童读什么经合适,不知道儿童如何读经有益,不懂得如何教儿童读经,成人不读经只让儿童读经,这就是问题了。儿童读经不可能是儿童自主选择,只能是成人选择,而且还是成人组织、实施教学、操纵评价的。说到底,这是个教育事件,  相似文献   

3.
读经的困惑     
我们到底要不要读经?这是去年七月以来,一场由“少儿读经”运动引发的大讨论中提出的问题,一个对已经习惯了没有经典的国人来说有点突兀的问题,一个即使在知识界也让人产生困惑的问题。困惑的不是要不要读经,而是为什么读经成了问题,究竟是何种禁忌使民族文化经典曾经被我们弃若敝屣。  相似文献   

4.
赵子俊 《中国教师》2008,(15):27-30
<正>西汉以降,诵读儒家经典的教育一直都是历代政府实施教化、培养人才的不二主题。清末之时,西学东渐,新式教育对读经传经的传统带来强劲的冲击。但至蔡元  相似文献   

5.
经典是对于某个文化传统而言最具权威性的著作,它们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自上世纪90年代,台湾王财贵教授率先倡导儿童读经之后,大陆也有许多家庭和机构开展了儿童读经教育.儿童诵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可以从中汲取思想养料和精华,为其奠定受益终身的精神财富,同时也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传统道德得以传承延续.因此可以选择那些体现对生命关注和民族文化精神的经典,并采取恰当的诵读形式,借助优秀文化典籍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修养.  相似文献   

6.
关于"幼儿读经"学术界争论不休,褒贬不一,争论的主要内容多数集中在是否要死记硬背、儿童是否理解以及经典诵读的内容等方面.本文就关于幼儿读经的文献做一综述,简要阐述一下各方观点,并为之后的研究做铺垫.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从1904年至1949年间,旧中国旧社会发生的数次关于读经的争议,当时产生了"读经立国论"、"读经修身论"、"读经救国论"、"读经存文论"等.由于其牵涉到朝代的变更,教育目的的变动,课程设置的变迁,新旧文化的冲突,各方势力的角逐,故而显得既丰富多彩,又有点纷繁复杂.不过最终结果,读经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在中小学课程表里是不复存在了,而且上述这些论调基本上都没能够立得住脚.如此,再回过头来,依据这些历史事实,对近年来颇具声势的"儿童诵读经典"活动作一简评,供方家批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小学生读经的浪潮此起彼伏,本文立足于现代视野探析新时期小学生的读经教育。首先对读经教育进行概念界定和特点分析,然后,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指出小学生读经教育的意义,接着对当今小学生读经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教育目的功利化、教材选择机械化、教学方法单一化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指出了小学生读经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于建福 《教育学报》2012,8(6):26-32
清末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将《孝经》和《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列入中小学堂"读经讲经"科目,体现出时人对儒家经典价值的认同和自觉传承。细读该章程文本不难发现,中小学堂"读经讲经"课程实施中,注重"博""约"相济,避免"泛滥无实";系统设置,少读浅解,循序而渐进;善于诱导,晓之以义,慎之以罚;区分天资秉性而因材施教,明确反对"强责背诵";兼顾"中学"和"西学",实现"无一荒经之人";将修身诸科目与"读经讲经"相融通,发挥育人的综合效能。这对当代切实重视经典价值的传承,优化经典教育内容的设置,破解经典教育面临的难题,增强经典教育的可行性和实效性,都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发起于港台地区的“小学生读经工程”渐次向内地扩散,与颇具盲目性的“国学热”相呼应,导致一股“读经”思潮再次泛起。一些地方举办“幼儿读经班”,一些小学试行“读经”,一些学校搞“复兴国学”试验。许多拥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学术声望的人多方奔走呼吁,力图借助政府的力量推动读经运动。再加上媒体与商家的介入,于是一场有思潮、有纲领、有措施、有行动、有市场、有群众的“读经运动”大有纷纷攘攘之势。  相似文献   

11.
廖军和 《今日教育》2007,(2S):16-18
从1994年王财贵先生在台湾发起“儿童读经”运动时起,儿童“读经”教育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逐渐推广。2004年.儒学崇拜者蒋庆先生花两年时间编撰的一套12册的《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通本》正式出版.但遭到耶鲁大学历史系薛涌博土的撰文批评,由此引发了“我们要不要读经”的大讨论。整个讨论形成了旗帜鲜明的支持和反对两大阵营。  相似文献   

12.
少儿读经与文化传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经典是对于某个文化传统而言的最具权威性的著作,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体现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优良传统道德需要通过经典的传承而延续,民族历史、民族精神与经典的传承直接关系到天下兴亡与民族的存灭。  相似文献   

13.
国学经典的教育越来越成为教师、家长、学生乃至全社会热议的话题,"民族自信力的增强需要传统文化的复兴"、"(国学教育)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学素养和文化品位,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等各种观点也从大小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孟母堂”作为一种对于现代教育的全新挑战,实行完全的读经教育,在教育界引起了一场关于“读经”的讨论。现代人究竟应不应该“读经”,“经”的范围应该是什么,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都是在讨论读经问题时必须注意和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教育文汇》2006,(9):12-12
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2004年和2005年在香港和北京举办了两届。2004年,有人编纂了一套“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包括了从《诗经》、《孝经》到王阳明《传习录》在内的19部儒家经典,专供3至12岁的孩子朗读背诵。在有关方面的推动下,“读经”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据称,中国目前仅儿童就有800多万人参加“读经”,且有不断扩大之势。  相似文献   

16.
儿童读经教育这一原本旨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被宣传、夸大地愈演愈烈,这一社会性现象表现出我国教育界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读经教育究竟是"启蒙"还是"蒙启",这一争议本质上反映出对待传统文化持有的态度问题以及文化延续与时代精神建构两个关系的和谐统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儿童"读经"问题引发的争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国内兴起的儿童“读经”热引发了学界广泛的讨论,支持和反对的双方基于自己坚持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立场各抒己见。这体现了我国当前学术界和教育界具有较为宽松自由的舆论和学术环境;整个讨论客观上有助于人们理性对待儿童“读经”现象本身,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读经最根本的目的,自然就是实现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支持读经者普遍认为,近百年来,中国引进了西方的教育体系,确实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存在一个巨大缺陷,即丢弃了中华经典文化,在长达近百年的教育体制中已经没有传统的民族经典文化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2008,(7):128-128
《新课程》2008年1月25日发表浙江省余姚市实验学校陈锋的《诵读千古美文彰显德育张力——小学语文教学回归“读经教育”现象反思》一文。文章指出:“读经教育”的出现是当今社会,人们行为失范和道德滑坡现象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教育传承和回归的一种呼唤,是借古人的智慧培养新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太强调一统了。我们还没有搞清楚这样热会有什么后果的情况下,不要泼冷水,不要先担心它,“培养小奴才了”,“又把儒家复活啦”等。一百个才一个在读,这样的学校应该支持,至于后来出现问题,自然会有纠正。所以我觉得我们的社会,包括私塾的学校,既不必炒,也不必成为焦点.不妨试着让其自然进行,然后用实践来检验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