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中,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主要有14篇.在这14篇中,鲁迅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知识分子中封建体制的捍卫者、抛弃者和反抗者形象.捍卫封建体制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被封建体制抛弃的<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封建体制的反抗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的吕纬甫等.本文就其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了逐一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通过对鲁迅小说中的新型知识分子人物形象的分析,表明他们因环境的逼迫而陷入不可自拔的孤独和苦闷之后,未能守住自身,在“爱了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后,终于产生了动摇,退化,许多人甚至发狂,夭亡。鲁迅对他们给予无限同情,对他们的不幸遭遇深感愤懑,肯定了在他们身上显露的民族希望的正面价值,但是又对他们的生存方式表示了某种“不满”。  相似文献   

3.
论《呐喊》、《彷徨》的“审丑”话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启蒙立场导致《呐喊》、《彷徨》强烈的“审丑”意识,而“审丑”话语又赋予《呐喊》、《彷徨》不朽的思想价值《呐喊》、《彷徨》着重审视了人物之丑、灵魂之丑、人际关系之丑、环境之丑。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而重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本文从这个角度,将鲁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三类: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论述重点放在前两类人物类型上,紧扣的过客的精神内涵,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塑造了较多最先觉醒的进步知识分子。他们不仅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辛亥革命前后和"五四"时期的精神面貌和生存状况,而且也表现了鲁迅本人对现代知识分子同时也包括他自己命运前途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6.
鲁迅两部出色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中有许多涉及到知识分子的作品,这些作品生动塑造了当时众多知识分子形象,深刻反映了知识分子阶层的面貌和精神,集中概括了极其深广的历史内容。本文通过分析这些作品精当独到的结构艺术,来展示其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塑造和灵魂剖析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渗透着深沉的人生悲凉和孤寂的况味。其悲既是一种情 ,也是一种理 ;既有困顿的人生失意之悲 ,又有死亡人物的愁苦之悲 ;既有庸众之悲 ,又有孤独之悲 ;悲剧方式将人物、环境等渲染得阴冷而可怖 ,道出腐朽的封建文化对于奴性人格及虚伪的相生相依的影响 ,同时在小说里 ,鲁迅无意间还流露出其天才式的悲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鲁迅人生旅途的磨难和阅历的丰繁出发,透视鲁迅中年步入文坛给本人和中国现代文学带来的巨大影响。中年步入文献使他的作品发出来的声音有沉郁和肃杀气,有刻骨似的深邃,形成一种平凡中见伟大、普通中见深刻、单纯中显丰厚、平淡中显隽永的特点;同时,中年步入文坛还直接影响他伤口的情感传达方式和美学追求,形成深刻、凝重、大胆、真诚地看取人生的现实主义特色。  相似文献   

9.
本通过《呐喊》、《彷徨》中小孩子形象,分析了鲁迅“树人”的希望中蕴涵的反抗愚昧、反抗绝望的心灵指向,在“铁屋子”的现实“场”境中,“死亡”直逼生存,“树”而不起,从而承受为反抗绝望而必经的绝望之境。  相似文献   

10.
对“梦”与“境遇”及其关系的思考,是鲁迅前期思想的核心内涵,构成了《呐喊》、《彷徨》创作的一条中心线索。本以此对《呐喊》和《彷徨》进行重新解读,展示了鲁迅创作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与追寻。  相似文献   

11.
鲁迅《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中有许多无性格人物描写,无性格人物描写有一定的美学依据且在作品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呐喊》、《彷徨》的心理描写,艺术地与其它诸种描写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其形式多样,可谓匠心独特。这一艺术形式起着塑造典型形象、表现作者观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叙述视角的成熟,是现代小说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鲁迅小说《呐喊》、《傍徨》中有五种叙述视角:即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与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叙述和第三人称旁观者叙述及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叙述。因而《呐喊》、《傍徨》比之古典小说更利于传递作者的情感信息和认知信息,具有与古典小说完全不同的现代性质。从叙述视角角度来看,《呐喊》、《傍徨》的风格特征除了长期以来公认的“深沉幽默”外,还应加上“进发”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4.
《呐喊》、《彷徨》是鲁迅极具代表性的两部小说集,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高度。有学者研究后发现两部小说集中存在着"看/被看"和"离去—归来—再离去"两种结构模式。通过比较分析后,作者发现"离去—归来—再离去"模式下存在着一个更深层的结构模式——"审问/陈词"结构。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看/被看"这一结构模式的启发下,试对"审问/陈词"结构进行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15.
互文性是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的显在品格。这两部小说集的不同文本相互参照、交互指涉,共同构成了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其审美意象具有广泛的互涉性,主题间的互相关联和暗合现象也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16.
《呐喊》、《彷徨》中的回溯性小说在所呈现回忆的风格上有所差异:《呐喊》中的回忆偏重抒情,《彷徨》中的回忆理性色彩则要浓厚得多。而无论哪一种风格的回忆呈现,其意义往往在小说文本提供的当下语境中被搁置或消解。从《呐喊》中痛苦到要去忘却的回忆,到《彷徨》更加决绝地契入回忆,这个过程体现了鲁迅抗争宿命的艰苦卓绝与生命主体意识的强大,而伴随着这一切的却是作家心灵的另外一面:无奈与绝望。鲁迅正是在这生命的两极状态的激烈对撞中执着前行。  相似文献   

17.
《呐喊》、《彷徨》中的回溯性小说在所呈现回忆的风格上有所差异:《呐喊》中的回忆偏重抒情,《彷徨》中的回忆理性色彩则要浓厚得多。而无论哪一种风格的回忆呈现,其意义往往在小说文本提供的当下语境中被搁置或消解。从《呐喊》中痛苦到要去忘却的回忆,到《彷徨》更加决绝地契入回忆,这个过程体现了鲁迅抗争宿命的艰苦卓绝与生命主体意识的强大,而伴随着这一切的却是作家心灵的另外一面:无奈与绝望。鲁迅正是在这生命的两极状态的激烈对撞中执着前行。  相似文献   

18.
具象层面与象征层面显而易见的“互”呈现在《狂人日记》与《长明灯》之中,此为“整体性象征”。而象征意境的营造与“象征的抒情”几乎贯串于鲁讯先生《呐喊》与《彷徨》这两部小说中,这是鲁讯先生广泛地吸纳古今中外小说中的象征艺术,将之融贯与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狂飙突起的“五四”新化运动,造就了中国新化运动旗手鲁迅,其小说创作的成就体现在:一、打破章回体和以叙述为主的格式,创造出具有民族风格的新形式;二、构思的奇巧——独创性与多样性完美结合;三、结构朴实无华又匠心独运;四、着意于典型刻画;五、高超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20.
在《呐喊》《彷徨》中,人们无声无息地生存与死亡着。自然环境的冷寂、人的缄默以及微弱的时间流动,构成了静寂的生存世界和悄无声息演变的历史。鲁迅所建构起来的静寂世界里的一个个空间,是对"铁屋子"意象的"分有"。这种铁屋子般的空间给人一种死寂、窒闷、逼仄的感觉。这种沉寂,正是鲁迅绝望、清醒、寂寞的内心世界的外化。在这绝望之下,蕴含了鲁迅希望众人都来开口发声的期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