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莎士比亚是人文主义的代表作家,但基督教对他的影响在其创作中是非常深远的.特别是他的悲剧中几位著名的"疯癫"人物,在他们身上寄托了莎士比亚对爱的渴望.同时,在对人性的追寻与反思中,莎士比亚的悲剧与基督教有了交汇的入口.  相似文献   

2.
悲剧《雅典的泰门》(1606)是莎士比亚在其创作活动的第二个时期中写成的 这个悲剧虽不及他的被人们称为“四大悲剧”的《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的影响大,但就此剧的主题思想、人物塑造 艺术构思、题材选择、以及结构形式等方面来看,在他的众多的悲剧作品中,也仍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的。莎氏通过这个剧本,深刻地揭露了在封建社会衰落、资本原始积累产生这一历史过渡时期中具有主宰一切的力量的金钱的罪恶,愤怒地控诉了金钱对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腐蚀作用。同时,这个剧本也反映了莎氏的人文主义思想由高潮转入低潮、甚至是失望的过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在其剧作中塑造了一系列经典角色,每个角色都依据剧作家不同的生存体验及其剧作功能而各具特点。本文着重从娱乐大众、深化戏剧表现力及平衡剧作审美等角度分析了莎剧中丑角设定的主要功能,并结合莎士比亚同时期的戏剧发展状况来探析丑角形象的设置缘由。  相似文献   

4.
尤金·奥尼尔一生致力于现代心理悲剧的创作,以写实手法展现二十世纪美国人民灵魂扭曲的可悲心态和美国现代社会精神窘困的可忧状况,努力探索人生理想之梦的幻灭根源。论文通过对《榆树下的欲望》一剧的人性剖析,揭示出人性异化、人格分裂的形成原因一清教思想、本能和欲念,并由此展示奥尼尔这部代表性剧作深刻的悲剧特征。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创作了四部反映罗马帝国历史的戏剧,却从未被划分为历史剧。自"第一对开本"始,莎学界便将此四部归类为悲剧。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它们既不同于历史剧,又不同于悲剧,罗马剧在莎士比亚戏剧体系中担当着独特的地位,成为历史剧与悲剧创作的转折,标志着莎士比亚创作风格的转变,将其单独分类为"历史悲剧"也许是一种合理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在其著名悲剧《哈姆雷特》、《麦克白》和《奥瑟罗》中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理想的家庭关系的思考。而这样的思考又直接影响了人物的行动、故事的进展和最后的结局。首先,他极力提倡纯洁的爱情,贬斥肉欲的情爱。他提倡基于爱情的和谐的夫妻关系,批评基于野心而合作的夫妻关系。他提倡夫妻之间的平等、信任和自信。其次,他认为,是权势破坏了爱情,引来罪恶。是权势剥夺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打碎了夫妻关系的和谐与温馨。在这里,人文主义者看到了平等的难求,以及适当对待权势和合理处理权势所代表的一切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的悲剧显示了他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创作的悲剧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的美学意蕴。四百年来世界各国的评论者从历史、社会、道德、美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各种角度提出了诸多见解和评论。本文拟从主人公的悲剧模式、内因(性格)、外因及悲剧冲突的背后所反映的深刻问题四个方面入手,分析莎士比亚悲剧所反映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8.
汤显祖的剧作“临川四梦”呈现出深沉的悲剧色彩。浪漫与悲剧的冲突、交织 ,构成了四剧独特的审美特质 ,亦是作者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强烈的困境意识的审美表现。对社会政治理想的追求与严酷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强烈的个性意识与传统人性观的冲突构成了汤显祖困境意识的基本内涵 ,这使他的人生、他的剧作呈现出一种深邃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9.
喧哗与骚动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代表作品 ,书名来源于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台词 :“人生如痴人说梦 ,充满着喧哗与骚动 ,却没有任何意义。”福克纳借助高难复杂的写作技巧 ,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古老的、衰落的南方家族的消亡。“由于他对于当代美国小说所作的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 ,194 9年福克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喧哗与骚动》的主题 ,主要是表现了美国南方昔日贵族康普生家族经济、精神和血缘关系崩溃的过程。康普生家原是杰弗逊镇上有名的大庄园主 ,是一个曾经显赫一时的望族。到了康普生这一代 ,家道中落 ,经济衰微 ,…  相似文献   

10.
提起莎士比亚的名字,相信大家不会陌生,对于莎士比亚的研究,也是国内外许多学者所共同追求的,其中,针对莎士比亚的悲剧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对于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相比较于悲剧而言却少了许多。《空爱一场》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喜剧作品,从《空爱一场》中,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对于人性中真挚感情的赞美,同时也可以看到莎士比亚为我们构建出来的美好世界中不可忽视的暗色因素,这些暗色因素让莎士比亚的喜剧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喜剧,在让读者发笑的同时,能够进行对于一些人类大主题的深刻思考,能够在光鲜亮丽的表面之下看到更加严肃的东西。本文就莎士比亚《空爱一场》的写作风格进行简要研究,旨在帮助广大文学爱好者更好地了解莎士比亚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李尔王、泰门、高老头,分别是十六世纪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雅典的泰门》和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高老头》中的主人公。这三个人物虽然形象各异,性格不同:一个是骄横刚愎、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国王;一个是家财万贯、慷慨大度的贵族;一个是靠法国革命发迹,被誉为“父爱基督”的资产阶级暴发户。但他们都不免以悲剧告终,而且其悲剧命运颇为相似。  相似文献   

12.
《奥底浦斯王》和《麦克白》两部戏剧写了相同的文学母题,本文从命运的呈现方式与人对命运的感知方式、人(主体)在悲剧命运中的作用两个角度入手,以二者作对比阐发,以探究人类文明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对于人的本质、命运以及悲剧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3.
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是世界戏剧发展史上最杰出的剧作家。他们的创作风格对后世的戏剧创作影响巨大,成为戏剧家创作的典范。分别从创作历程、题材内容、悲剧特点、语言风格等方面探讨二人在艺术风格上的异同点,对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是莎士比亚(1564—1616)早期创作的著名悲剧。它诗意盎然,热情充沛,洋溢着浓郁的浪漫气息和喜剧氛围。其艺术风格与作家早期创作的大多数喜剧相一致,被人们称为抒情悲剧。本文试图通过剧中的几个片段进行评论赏析,感受莎士比亚在作品中体现的爱情的力量——爱战胜一切。  相似文献   

15.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莎士比亚在这部伟大的剧作中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夏洛克形象。一方面他是一个唯利是图、令人憎恨、报复心极强的高利贷者,另一方面他也是当时基督教和犹太教两种不同宗教和文化冲突过程之中的受害者。夏洛克的形象是复杂的,本文试图分析夏洛克复杂的性格特征,挖掘造成这种多面性格的原因,从而期许为更加客观、立体地看待夏洛克这个形象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作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令人心痛的作品,《李尔王》一剧无疑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本文在文学伦理学理论指导下,阐释《李尔王》这部家国悲剧产生的根源是李尔扭曲了关于自身双重伦理身份的认知,并在家庭伦理层面以及社会伦理层面做出了错位的伦理诉求,导致了自身的悲剧结局。通过设置李尔王从威严国王到疯癫老人的身份剧变并最终以死亡结局收场,莎士比亚表明了他关于时代家庭伦理道德和社会伦理秩序进行的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的悲剧或喜剧作品都非常着迷于复仇的主题,其复仇主题已突破了古希腊复仇悲剧浓厚的命运神祗观,并呈现出了与时代特征相辉映的更为丰富的文化特征和文艺品质。以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这三部代表性的戏剧作品为例,分别从情爱的复仇、法庭的复仇和王族的复仇三个角度对莎士比亚戏剧复仇主题的法律伦理、复仇模式、戏剧美学和人物刻画等方面作一个比较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戏剧《哈姆雷特》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兼诗人威廉·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之一,它代表了莎士比亚最高的艺术成就。通过对主人公哈姆雷特言行的描写,分析了哈姆雷特多疑、嫉恶如仇、优柔寡断、双重矛盾性的悲剧性格。  相似文献   

19.
《白鲸》是19世纪美国著名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主要作品之一。自问世以来深受评论界的关注,其蕴含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小说中捕鲸船披谷德号的悲剧成因进行分析,阐述人性在这一悲剧中扮演的角色。对这一悲剧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正确对待自身的欲望,处理好欲望与人自身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戏剧《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殿堂上的璀璨明珠,该剧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复仇的故事,在复仇过程中哈姆雷特忧郁、敏感、踌躇、犹豫,反复迟疑,数次错过最佳复仇时机,最后导致了母亲、恋人和自己死亡的悲剧。本文试图从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出发,分析了哈姆雷特悲剧命运的内在原因,以求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伟大的悲剧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