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章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中国共产党80年来反腐倡廉的成就,经验,启示和党内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2.
我这次报告的题目是《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索》,为什么讲这个题目?我经常想,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时,就只是50多个人,用了28年就解放了全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最后就只剩下八百多人,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促进社会和谐奠定了物质基础;建立和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为社会和谐建立了思想基础;同时确定“不要四面出击”的基本方针,采取化解各种矛盾、协调各方利益的基本方法促进社会和谐;特别是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4.
艰苦奋斗精神,既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又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精神支撑和思想武器。艰苦奋斗精神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强大精神支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宝贵精神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保障,具有历久弥新的现代价值,必将焕发出更加灿烂的时代光芒。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她要为人民民主而奋斗。民主革命时期以有中国特色的方式正确解决了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问题。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初曾对人民民主政治的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中断和遭到严重损害。三中全会后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人民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到了崭新的阶段。对于这个任务艰巨而伟大工程,需要有序地,渐进地加速它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1931—1945年日本侵华时期,日本共产党积极领导日本人民进行反战斗争。日本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反战斗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做出了一定贡献,成为20世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因日本共产党组织力量过于弱小、共产国际长期错误指导等原因,在日本政府的残酷镇压下,日本共产党领导的反战斗争影响极为有限。  相似文献   

7.
爱国主义是陈独秀思想的主旋律。他参加了辛亥革命,经受了胜利与失败、成功与挫折的严峻考验。在严重的困难面前,他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由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前进为共产主义者。他发动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爱国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不间断地开展反贫困斗争,积累了丰富的反贫困理论和实践经验。党在建国初期提出“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反贫困斗争的序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小康行列,反贫困斗争取得初步成效;进入新时代党提出全面实现小康,打赢扶贫攻坚战。中国共产党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创性地提出“四个现代化”伟大纲领来擘画小康之路,取得了反贫困斗争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9.
1978年至2000年22年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随着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断深入、拓展。理论研究工作使人们对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认真研究、分析这一时期的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状况,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情的中国共产党,由于社会历史条件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使它一成立就具有自己的特点,研究建党的特色,对加强当前形势下的党的建设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的“三农”政策历经90年的风雨演变,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梳理探讨“三农”政策的演变走向,科学总结其中的经验与启示,对于进一步解决当前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实现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85年的历史,是为中华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经过反复实践而愈益结合的历史;是党内正确路线纠正错误路线、光明面战胜阴暗面的历史;是艰难探索,开拓创新,与时俱时,最终才找到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历史;也是战胜无数艰难险阻走向一系列胜利的历史。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85年历史经验的结晶;党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为了满足人民追求利益和幸福的愿望,从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并使社会主义制度获得稳固的基础;党坚守“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把科学社会主义观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当代形态,并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勇于战胜困难、克服失误,善于总结经验,使党逐渐走向清醒和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