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多元文化、多语环境逐渐成为少数民族语言生活常态的背景下,人们的认同特点如何变化以及语言与认同的关系如何反映和建构,是语言认同研究领域长期关注的问题。研究发现,京族人对说普通话的掌握度、年龄、月均收入等个人因素对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熟悉程度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基于此,立足于国家统一、社会和谐、权利保障以增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是巩固和加强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持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和繁荣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2.
<正>多民族国家形象的构建是一个多维度、多渠道、复杂、立体的系统工程。而国家形象的内部生成是最重要的塑造途径之一。多民族国家形象的内部生成中"多民族"的背景会带来诸多现实敏感的问题。多民族意味着多种语言。多语言的复杂共存对国家形象的构建影响巨大。因此,在多民族国家形象的内部生成中,语言因素因其显著性、敏感性、运用的广泛性、强渗透性而备受关注。一、语言与民族、国家认同的基本关系语言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非常密切。语言问  相似文献   

3.
依据后现代主义的说法,人只能通过彼此之间的不同来定义自我。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构建了自己的身份认同(identity)。因此,当我们在定义他人时,我们所使用的标尺,不仅是他人从何而来,更是他人所说之语言,以及这种语言所具有的有别于其他的文化内涵。目前,针对双语人士的身份认同的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对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研究起步较晚,此次"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建设为推进此项工作提供了契机和平台。"一带一路"中提出了实现"五通"的重要观点,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的实现,最基础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语言相通。只有语言相通,才能更好地开展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形成文化之间的借鉴与认同,它是其他一切经贸合作的先决条件。在这种多民族、多国家、多语言的复杂语境  相似文献   

5.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着多元语言文化并存的现象。语言接触是民族间交往、交融的体现。语际间的交流和接触能够不断融合多种文化,为语言文化生态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从而也为塑造中华文化认同观、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基于语言、文化的相关性,对语言接触及其相关的语言文化生态进行深入研究,从语言生态伦理建构、民族三语教育建设等途径能够增强中华民族认同观,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随着中国力量的崛起,汉语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汉语热"成为当下世界范围内语言传播的一个主题。汉语国际化的规模和速度已引起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如语言传播与文化传播的关系引起大家的思考。语言是活生生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因为它承载着民族文化,是民族认同和民族风格的一个重要标志。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传播文化就需要借助语言这一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定的语言受到特定民族文化的影响。作为广告内容中最重要的载体——广告语言,其必然被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本文在阅读相关文献后总结出广告语言创作的三大技巧:注重语言技巧和修辞技巧的结合;广告语言要实事求是;广告语言要"接地气"。  相似文献   

8.
汉文训读是古代东亚的一种文本注释现象,不仅流行于我国各民族文献解读中,还被朝鲜、越南、日本等周边国家广泛认同和使用。东亚各语言的母语者以本国文字对汉文读音和语法加以注释做本土化解读,这一过程在当今"泛语言接触"的视域下可以被视作一种远距离、跨时空、文本型的语言接触现象。汉文训读在东亚语言接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这一语言接触的历史实例进行分析,语言接触现象的理论内涵有望得到进一步拓宽。  相似文献   

9.
<正>吉尔吉斯斯坦位于中亚东北部,1991年8月31日宣布成为享有独立主权的国家,全国有500多万人口,国土面积19.99万平方公里,吉尔吉斯斯坦是最早接受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独联体国家之一,媒体独立于政府。在吉尔吉斯斯坦,民主的发展超越了社会和经济发展,吉尔吉斯斯坦宪法明确规定了媒体是一个公民行使言论自由的平台。自独立以来,吉尔吉斯斯坦的传媒业在该国的政治、  相似文献   

10.
在语言民俗研究中,要注重民族语言的民俗表达与民族认同。民族语言民俗的表达,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两种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会在交流过程中产生影响。只有系统地认识到在交流时存在的语用差异,才能使交际互动变得更为顺畅。本文即通过对比汉维"招呼语",就内容差异及词汇差异两方面论述维汉招呼语的文化差异,同时提出比较合适的翻译策略,旨在对双语教学研究工作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隐喻是一种通过具象认识抽象、有形认识无形、熟悉认识未知事物的重要认知方式,重视认知主体在认知过程中的身体经验。植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也成为人类认识周围事物的媒介。草是植物中的重要一类,汉日双语中与草有关的词汇都十分丰富。本文通过对汉日语言中"草"的隐喻表现的分析,揭示语言现象背后的认知机制;通过对比研究,探究中日两国在语言文化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中老跨境族群排角人是一个人口较少的族群,有着自身独特的族群认同意识。作为一个"边缘化"族群,由于历史、政治和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排角人在不同时期的族群身份认同也随之变化。本文通过分析排角人族群认同的变迁过程,探讨排角人的族群认同的表达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国际语言教学呈现出将语言与学科内容相整合教学的趋势。基于此,笔者以近十年国际语言教育权威期刊文献主题的内容为基础,发现以下五个重要的研究趋势:教学研究整合"教语言"和"用语言教"理念;关注学生文化素养和身份认同;以语境为中心,关注课堂微生态;微观视角切入研究政策问题;多元方法拓展研究形态。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发展,国家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中西方国家、阶级层次、种族和社会性质不同,出现了文化认同形态上的差异。而民族文学创作的文化认同形态,不仅是一个民族内部文化时间积累的结果,还是世界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本文以英美文学为参照,分析因民族信仰、国家体制、社会文化和文化发展历程的不同,造成的中西民族文学创作差异,阐述不同民族文学创作文化认同形态对民族文学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文化不断积淀,代代传承,日益博大精深,对任何一个民族或任何个体而言,认识自我尚且困难,认识异质文化更是不易。西方看待东方,认识中国和中国人如雾里看花;中国认识西方,了解西方文化同样困难重重。但是,在全球化的当下,文化交流势不可挡,它是团体、民族、国家之间合作交流的基础;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能缓解意识形态间的冲突,能弥补政治外交和军事外交的不足,更能扩大交流的层次和范围,因此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史学在近代中国挣脱经学枷锁的历程是一种"独立",那么必须看到"民族主义"在其中发挥的杠杆作用。这种制度化、专业化的近代史学也只有在服务于民族国家体系下的社会发展与政治建设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某种程度的"独立"。抗战时期的傅斯年即面临这样的境况,如果科学的历史研究丝毫无助于民族存亡,那"史之为道"其用何在?但在以民族主义的历史书写召唤起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同时,如何防止民族主义的另一面——在人群中制造分离和区隔——对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构成威胁?傅斯年选择以"建构国族"的方式从"民族国家"的概念中拯救"中国认同",但却落入"民族"二字的语词陷阱而不自知,完全忽略了"国族"仍旧是"民族"的一种,比它想去替代却又自其脱胎的"民族"更缺乏实在感和安全感。  相似文献   

18.
王倩  夏银珍  石凤 《文化学刊》2023,(12):139-142
民族节日承载着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具有强化民族文化深层认同的价值,笔者研究对象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节日,这些少数民族节日数量多、内容丰富、传播力广,形成了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厚、品牌影响力大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通过从起源和庆祝形式来梳理少数民族节日类型,揭示少数民族节日凝聚民族精神、映射民族文化心理、传承民族文化成果、坚定民族自信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困境,提出从精神满足视域,创新少数民族节日活动形式、转变少数民族节日运作模式、丰富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内涵、构筑民族节日教育阵地体系,强化民族节日对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9.
<正>先进文化的引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崛起的前提。中国必须有自己的话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1)话语权指行为主体价值的影响力,话语权不是强制性的"硬权力",而是在话语得到广泛认同后产生的自愿服从和追随的"软权力",其实质是一种权力关系,具体表现为话语的建构权、解释权、掌控权。本文在系统分析西方价值  相似文献   

20.
回族语言在21世纪的今天,既保留了民族特点,也有着显著的地域特点。本文从回族对"姑姑"的称谓的地域变体入手,来探讨回族语言的民族和地域特点;另外以皖北地区对"姑姑"的称谓为例,探讨"姑姑"的称谓在同一地区回族内的差异,从而研究回族语言进一步汉化的进程机制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