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几代人的情谊说不尽的思念忆邓颖超同志李琦编者按:今年是邓颖超同志逝世六周年。我们特刊载李琦同志(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在1993年写的文章,以表达对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妇女运动先驱的景仰和缅怀。1976年5月,邓颖超同志到郭沫若家中探望...  相似文献   

2.
3.
往事片忆     
1949年5月7日是温州市解放的日子.50年前的许多事情如今都淡忘了,但作为温州市和浙南全境解放的亲历者和目睹者,有些往事至今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4.
1956年4月1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要求"逐步地在首都和各省区建立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档案馆."  相似文献   

5.
忆子野同志     
偶然听办公室同事谈起王子野同志逝世的消息,开话我还有点将信将疑;几个月前,我还在他家里同他畅谈美学和文化传播编辑活动中的一些问题,他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这位可敬的老编辑家,又是学术上热心助人的长者,怎么就这样过早地去世了呢?等到证实这是事实的时候,我深为我国出版事业的重大损失和个人友谊而萦回不已。  相似文献   

6.
忆杨刚同志     
1986年4月,我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讲学。经校方介绍,去独立城杜鲁门图书馆查阅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的总统档案,意外地从一个卷宗中发现40年前杨刚同志写给杜鲁门总统的一封信。信用打字机打在两页白色打字纸上。第二页上信  相似文献   

7.
在华中我认识包之静同志是在一九四五年秋。那时,抗日战争胜利了,新四军收复了苏北、苏中、淮北、淮南等地区的几十个县城,将原被城池和交通线分割开的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联结成为大块的华中解放区。在华中设立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机关设在淮安城。同时,成立“苏皖边区政府”,机关设在淮阴城。这时候,由战争到胜利,局面开展,气象繁新,各路人员云集在淮安、淮阴,听候组织分配和派遣,或者路过两淮,稍事休息。我们苏中报社和新华社苏中分社的大部分人员也奉命调到淮阴,因而我得以重见范长江同志和新识包之静同志。他  相似文献   

8.
忆周惠同志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为历史做出贡献的人更是不能忘记的。今天我们刊发一组纪念周惠同志的文章,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为内蒙古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他的身上记录了内蒙古的历史,留下他的档案就是留下了那段历史。名人档案是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名人都串起了一段历史,而这些档案又是历史中的亮点。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文章能够唤起读者对那段历史的回忆,也能唤起社会对名人档案和档案事业的重视和支持。[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忆杨刚同志     
1986年4月,我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城分校讲学。经校方介绍,去独立城杜鲁门图书馆查阅战后初期英国对华政策的总统档案,意外地从一个卷宗中发现40年前杨刚向志写给杜鲁门总统的一封信。信用打字机打在两页白色打字纸上。第二页上信的末尾有用蓝墨水写的Yang Kang两字的签名。发信日期:1946年1月20日。地址:纽约市西69街116号。这是杨刚同志留下的一份珍贵的文献。全文翻译如下: 亲爱的总统先生: 本人是中国重庆一家中文报纸的驻外记者。不过我现在只是以一名中华民国公民而不是以我的报纸的代表的身份写这封信。  相似文献   

10.
永恒的怀念──忆卢鸣谷同志二三事人民邮电出版社,《科技与出版》杂志社总编辑陈芳烈卢老与我们永别了。他走得如此匆匆,以至连最后一次为他送行的。c意都未能表达,想起来十分难过。记得在6月下旬,卢老请福海同志带了个口信给我,说有事要找我商量。我急忙给他打了...  相似文献   

11.
圣陶仁丈晚年的诸多活动,全都靠至善大哥参与和协助。圣陶丈一向奖掖后进,认真待人;至善大哥凡有客上门,总是侍立一旁,很少一起坐下。这是我从诸多朋友处都如此听说的,也是我经常亲眼见到的。连我这样直接的晚辈,至善大哥的小弟弟上门,有时也是如此。这当然是因为他忙,无暇坐下一起谈天之故。总之,为了让圣丈能更好地工作,至善大哥一切服从父亲的需要,把自己的工作放在第二位。这已成为至善大哥留给众人的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2.
忆世伟同志     
世伟同志逝世三个月了,但他那亲切热情、谦恭温良的音容笑貌,总是在我的眼前浮现,仿佛他仍然在勤奋刻苦地学习,任劳任怨地工作着。作为世伟的生前友好,悲痛的心情迄今难以抑制。每当我看到世伟案头那飘零的纸笔与残存的刀石时,桩桩往事一齐涌上心  相似文献   

13.
马季同志是我事业上的挚友,我与他相识合作长达40多年,这期间,我们共同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为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学习新闻战线前辈的丰富经验和高尚品质,本刊开辟《新闻战线老同志》专栏,希望老新闻工作者赐稿,也欢迎广大通讯员投稿。这里先刊登一组回忆原重庆新华日报社社委、编辑部主任、采访部主任,南京新华日报社首任社长石西民同志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忆田雨同志     
这是十一年前的事情.日子记不起来了,大约是1947年3月间.解放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田雨同志在平汉前线牺牲了.1945年秋天,为了粉碎蒋介石的进攻,我们晋察冀和晋西北的部队,反击敌人,围攻大同.晋祭冀日报社长邓拓同志率领我们到大同前线采访.当时田雨同志表示非常羡慕,也想到前线去采访.可是,工作忙,腾不出手,他就没有去成.集宁战役,未歼灭归绥倾巢出犯的敌人.大同前线我军腹背受敌,主动撤退.举国注目的张家口处于东西夹击的形势下.我军为了保卫晋察冀边区首府张家口,集中主力于平绥路东段怀来地区,另一部分则转到平汉线北段发动攻势,牵制进犯张  相似文献   

16.
忆徐进同志     
徐进同志曾任华中新华日报副社长、苏南日报社长、江苏新华日报社长,并兼任过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和苏南新闻专科学校副校长。徐进同志孜孜不倦、真心诚意地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密切联系群众,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新闻战士的优秀品质。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之际,特刊登两篇回忆文章,以示对老一辈党的新闻工作者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7.
深受我尊崇的老出版家王益同志,走完他九十二岁的光辉历程,告别了他为之毕生奋斗的事业和跟着他脚步前行的人们.1935年参加生活书店的王益同志,在全国解放前,为革命出版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国解放后,是新中国出版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作为他的老部下和他的事业的继任者,我更想由悲痛转化为思念.  相似文献   

18.
弹指一挥间,中国青年出版社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漫漫路程,迎来建社六十周年的喜庆,这是值得纪念的事情。我和中青社结有不解之缘。从1949年冬到1982年秋(8月),前后有三十二年的关系。这里我想说说中青社建社前后我所经历的一些人和事,提供些史料,并以这些难忘的回忆作为中青社建社六十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19.
1997年10月24日6时40分,解放军报社离休干部、原通联处处长、高级编辑董存杰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解放军总医院逝世,终年69岁。董存杰同志是个“小八路”。他1928年11月生于平原省濮县(今湖南省濮阳市)郭庄村,在1942年9月就进入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冀鲁豫边区第一中学读书,1944年以后在冀鲁豫区党委当缮写员、文印组长。那时,正是抗日战争十分艰苦的岁月,冀鲁豫地区斗争尤为残酷。部队经常一边打仗,一边行军,吃不饱,穿不暖,风餐露宿,野菜充饥。在一次反扫荡战斗中他颈部负伤,弹片一直留存在体内。年仅十四五岁的董存杰同志带伤…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党委约我写篇胡耀邦同志上世纪70年代在中国科学院主持工作期间的回忆文章,盛情难却,便写了这篇短文,他们说,此文准备收在他们编写的《胡耀邦在中国科学院》一书中。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四人帮”正在全国猖獗一时时,胡耀邦同志到中国科学院主持工作,他在科学院主持工作的时间不长,我作为采访这个部门的记者,有幸和他有过几次短暂的接触。我和他相处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他那种正直的为人,绝不向“四人帮”妥协的气度,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胡耀邦同志到中国科学院上任不久,便着手主持“汇报提纲”的撰写工作。当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