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中国画论素有“意在笔先”之说,意指完成一幅作品.事先要有立意:想表达什么意象?借什么具象来表达?怎样构图?怎样使用画语?等等。有了这些主观意旨的构想,将之烂熟于胸。再提笔追写,方能得其形神。写一篇文章,先要占据一种“立意”的高度,借以决定材料的取舍、详略的处理、结构的搭建乃至方法的选用和语句的铺排等等。内容决定形式。立意决定内容以及内容如何与形式相结合,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是一段师生的特殊生命旅程。它目标明确,涉及空间广,经历时间长,活动丰富。教师若要使这段旅程更有意义,就必须尽可能地缩短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可见,语文教学的效益与其立意的起点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涵养语文"是一种慢教育,目的是为了更从容地欣赏语文学科的本来面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从立意学科特点、学生需求、核心素养等方面开展涵养语文的教学,使学生在语文课堂能慢慢地品味、思考、顿悟,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无独有偶,连续接手两届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存在一个共同问题:读书声音低,无气势;没有语调节奏,更谈不上感情。开始,我以为这状况仅影响语文课的"面子"工程,谁知上课后,我进而意识到,它还影响了教师上课的热情,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语文课堂缺少了它特有的味道,怎能去体悟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思想,更无法受到高尚品质与情操的熏陶,这样的语文教学苍白、无味、无力。于是力求改变现状,重视朗读教学,从师开始,从"读"出发,语文教学原来就这样简单上路,快乐着,收获着……  相似文献   

5.
语文是一种交际工具。不幸的是 ,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忽视了此工具的使用价值 ,我们的师生总是小心翼翼、不厌其烦地将它拆卸、安装 ,然后精心保存 ,却很少懂得拿此“工具”去使用。舍本而求末 ,以致于我们的毕业生肚子里装满了音、形、义、段、篇、章 ,却说不了自己的话 ,写不了自己的事。因此 ,笔者认为 ,语文教学要真正步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还应从“学以致用”开始。首先 ,教师要转变观念 ,提高业务能力。要甩掉“本本主义”,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将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教师是领航人 ,决定着学生航帆的航向 ,…  相似文献   

6.
作文立意,即写文章确立主题.我国明末清初的哲学家王夫之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古人十分重视文章立意,因为文章的优劣成败主要取决于它.今天,占语文教学半壁江山的作文教学,立意是其难点,更是重点,这是大家的共识.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紧紧抓住"立意"这个重点不放,在整个作文教学的系列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写作时动笔先立意、立意要"三思"的习惯.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的每一节课要取得良好的效果,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难以磨灭的记忆,就必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回味无穷。要做到这一点,抓好课堂幽默是大有卑益的。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从幽默开始。  相似文献   

8.
宋代史学家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入知出,则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应该分两步走,先是要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意旨,然后又要走出文本,对作者的意旨进行阐发或批判。同时这两步是统一的,“入”是“出”的基础,“出”是“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应江 《教育现代化》2006,(11):83-83
“生”是一个灵动的字眼.它能让人联想到生命、生动、生成等一系列充满生命成长的词语。这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语文。作为母语,它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语文教学.就不应仅局限于“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培养学生语史能力的范畴.也应当成为一种“有文化的教学”.具有文化底蕴,应该是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提升生命质量,获得道德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它不是其他学科的保姆,也不是其他学科知识的拼盘,它是母语文化的载体,是一种文化教学。在新理念的教学中。我们呼唤: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呢?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试着从以下几方面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12.
13.
甘淑兰 《今日教育》2007,(1S):45-45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14.
一、一条似乎不变的“流程”我们都曾经经历了这样的教学流程——1.导入——一定要循规蹈矩。比如要讲与端午节背景有关的文章,导入就一定要讲屈原的故事,一定要用端午节的来源来导入,尽管这些内容连学生也完全了如指掌了。导入要有价值,要有先声夺人的效果,就像是写一篇文章。  相似文献   

15.
王建  龚雪 《教学月刊》2011,(6):17-18
课堂的沉闷是语文教师不能漠视的尴尬,“生命力”课堂的基点是什么?语文课堂教学还需要些什么?这些问题都曾让笔者百思不得其解。最近学习了同行的一些文章,认识到课堂应该有“课眼”。有了课眼,课堂就易有核心、灵魂、生命,师生就易有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共鸣。可什么是“课眼”,似乎并不明朗,本文主要从前提、指向、宗旨及形态,谈谈课堂教学的课眼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学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观念性活动,学生接受文本绝不是一个被动的印入过程。提倡“心根语文”的特级教师刘云生说:“千重要,万重要,吃透教材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懂教材没得法。”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读懂什么,才能教什么”,因此,要追求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首先要紧扣文本,吃透教材。那么。如何才能“吃透”教材呢?  相似文献   

17.
新近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以崭新的理念、丰富的内容和明确的价值取向实现了语文教学质的变革和飞跃,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刘祥 《教学月刊》2014,(6):18-21
无论是秉持什么样的语文观,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相关课文、学习相关语文知识、培养相关语文技能时,都不应该只从孤立、静止的角度处理文本材料,而是要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将知识积累与能力养成结合起来,将文本资源、教师资源与学生成长需要结合起来。只有让一节节具体的语文课,成为语文学习这一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动态性环节,成为语文这棵大树上既各自独立又彼此相连的枝杈和树叶,语文教学才能走出“少慢差费”的泥淖,步入“多快好省”的艳阳天。  相似文献   

19.
薛业忠 《教书育人》2005,(12):23-23
也许是爬格子成了瘾,总想让别人也爬一回。特别是对那些与我一样都是语文老师的同行们,我曾在不同场合劝他们也拿起笔来写写文章。至于有没有用,我难断定,不过,我仍然固执地认为,作为一名教语文的老师,不会写文章,天理难容。  相似文献   

20.
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中,不仅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对他们的思想情感、道德素质等提出了较高要求。小学教育应该立足于此,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小学多种教学课程中,语文是最能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