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一直被选入高中的语文教科书,而且是必讲的篇目。过去对这篇文章内容的讲解,一般是着眼于孟子的“仁政”思想,这固然是对的。但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全文,结合当下的素质教育背景,从以人为本、以人的生命为本的角度去解读,就可以对它的主题有全新的当代性的讲解:生命启蒙教育。  相似文献   

2.
葛园 《文教资料》2009,(23):98-100
孟子继承了孔子"爱人"的思想,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舍生取义"是孟子对生命伦理的深刻思考,在"义"和"生"以及物质利益冲突的情况下,选择超越物质层面,而追求精神上的自我实现,才能获得有价值的人生.孟子对完整人生的定义不仅仅停留在基础的物质层次,更关注精神上的完整,这才是其生命伦理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3.
葛园 《文教资料》2013,(12):152-153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他尊重人的生命,关注生命的发展,注重人精神世界的丰富。在孟子的学说里,对生命的关怀超越了时代和阶级。儒家的文化讲求和谐和发展,孟子的学说尊重人的生命,注重人们精神层次的发展。这对当前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建设和发展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对于大学生精神层次的指导,孟子的生命关怀思想可以成为我们的理论依据和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4.
自从葛瑞汉(A.C.Graham)、唐君毅等人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从动态人性观出发来重新解释孟子的性善论。所谓动态人性观,指认为先秦"性"概念有时指生长这一动态过程的特性,这与把"性"理解为生命这一静态存在的属性不同。我们对前人解释孟子性善论时的几种动态人性观加以批评,提出一种新的动态人性观,即认为孟子的"性"概念包含先天地决定的生存方式或成长法则这一重要含义,而性善论的主要依据之一是指孟子发现了生命健全成长的一条法则——为善能使生命辉煌灿烂。孟子与道家均有一种动态的人性观,如果说道家人性论是从精神和生理角度发现了人性健全成长的法则,孟子人性论则是从道德角度发现了人性健全成长的法则。对孟子人性观的重新认识,可以弥补心善说和人禽说在解释孟子性善论时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卷首语     
<正>学校生命教育是指在学校进行的关于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什么是构建生命教育课堂教学的立论点?这一立论点我们可以用三句话表示。一是提升学生的"人的价值"意识。这是在本体论意义上,生命教育的主旨是让学生认识"人",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和认识社会。二是达至真、善、美境界,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这是  相似文献   

6.
从以仁为标志的单个的人,向以仁为关系的人的群体,再向集群化的生命共同体的演进,是内存于孟子家庭伦理思想体系中的逻辑发展轨迹。孟子视域中的"家"有着异于西方文化传统的"向死而生-生生不息"的生存论结构,赋予个体常态化的生命展开路径。因此"家"虽然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呈现出"齐家"与"弃家"的内在张力,但基于客观性伦理力量构建的现代社会伦理秩序与个体独立自由的完满生命秩序两个现代性转向,有理由相信,传统之"家"最终会借由个体交往的精神性联结,赋予"家"现代生命共同体大厦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7.
师:孟子是如何提出“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生:先借鱼和熊掌之间取舍的事例,类比提出“舍生取义”这一观点。师:这是否证明了孟子漠视和否定生命的价值?生:不是,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舍生取义”是在两者无法兼得的极端情况下的抉择。  相似文献   

8.
热爱生命     
生命如诗,生命如歌。"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就是生命的轮回,这是对生命的壮丽赞歌。我们从拥有生命的那一刻起,身上就跳动着强劲的脉搏。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血液,得到了骨骼,我们生活在阳光地带,得到了温暖,得到了光泽。从此,我们的生命就成了岁月的一个时代章节,我们的成长燃起了心中一团希望之火。  相似文献   

9.
《孟子》一书论性善、道仁爱思想,追求人性修养的目标与境界、人生存在的乐趣,提倡人格尊严和平等,教育我们如何看待生死,疲富生命教育思想。当今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自身内心世界的冲突,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心理问题的出现,孟子的生命教育思想为我们调整自我的内心世界,直面人生的喜乐悲伤,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我们聚首在生命教育的旗帜下,作为同道,我们相互勉励,相互启迪,积累共识,激荡情怀,生成信念,为了一个共同的追求:教育,让生命更美好!尽管"生命教育"这一概念在世界的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学者赋予了其不同的内涵,但"生命教育"的"为了更高的生命品质、更美好的生命存在"这一追求却是共同的。生命教育,最通俗地说,就是"为了生命的教育",它是教育哲学层次上的教育概念,是价值论意义上的范畴。它首先是教育  相似文献   

11.
以"生命"的视角看儒家的生命观对我们建立现代生命观、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本文尝试从儒家"生命"的概念、"生命"的原则、"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过程四个方面,解读儒家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当代高等教育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准确理解生命教育中"生命"的内涵,是关系生命教育成败的关键.生命教育是个大课堂,正确体悟其课堂精神是实施生命教育的第一要务.这就要求我们在高等教育中融入生命意蕴,使知识学习与人生价值相互贯通,促进学生身心灵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三鹿奶粉事件"背后反映的对生命的漠视为背景,研究儒家思想中的敬畏生命的价值观.以"仁"为中心的儒家思想内在的体现着对自然、自己、他人的生命的敬畏,而且这三者是统一互补的.研究儒家思想中敬畏生命的价值理念,对于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思考对待生命的态度具有新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生命是教育的本源,教育是生命成长的内在需要,生命只有受到教育的润泽才能走向完整。随着社会对生命教育的广泛关注,发展生命化的成人教育会给予我们更多的思考,理解关怀生命才是成人教育的本质追求,使成人在工作和生活两方面达到完满的发展才是真正的"成人"教育。  相似文献   

15.
李家成认为,我国当代学校教育正在走向一种"关怀生命"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生活对个体生存方式形成的影响是整体性的,对个体生命质量提升的影响是整体性的[1]。关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生命,注重人的生命的珍存,注重生命价值的升华,注重实现生命的价值,是我们当前教育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基  相似文献   

16.
子君的悲剧,除了社会原因而外,更是"失去了自己"的生命悲剧,这不仅是对封建旧传统和当时黑暗社会的"苦闷的叫喊"和"绝望的抗战",更是对生命的权利、理想的人性、独立的人格以及完满的个性的热情呼唤和急切期待.而涓生在伤逝中的悔恨,在悔恨中的反思,在反思后的"默默地前行",是在激愤中反省自身、反省人生、反省生命,终于走出"自我"的新的人生选择,这正体现了一个"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由此,我们真正感受到了鲁迅先生一种深沉的人生悲怀和博大的哲学情怀.  相似文献   

17.
齐芳 《辽宁教育》2009,(10):16-16
加强未成年人的"生命教育",通过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这是当前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一环. 法国哲学家蒙田认为,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自然经过多少亿年的时间才哺育出生命,生命又经过多少亿年的进化才成就了人类.所以,我们对生命应有一种感恩的态度,应树立生命本位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将大野生命与人际生命进行"类本质"的交融,从生命本质的维度,用大野生命的"是"诠释人际伦理的"应该".我们生命中的敢于有两种:一种是敢于敢--斗争;另一种是敢于不敢--和谐,敢于不敢,更重要.因此,通过学科交融:自然生命觉醒--人与自然和解,敢于不敢--和谐可持续发展;自我生命觉醒--人与自己和解,敢于不敢--师法自然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方志敏的名言:"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一方面是指出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是表达了对方志敏生命价值的评述。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生命价值对每个人来说也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方志敏的生命价值呢?方志敏生命价值的真谛:"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方志敏生命价值的核心:"为了这个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方志敏生命价值的展现:"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方志敏生命价值的延续:"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  相似文献   

20.
《论语》是对"生命学问"探讨的经典,即用有限的生命积极追求构建不朽的生命意义世界,告诉我们在喜悦活着的同时,更应该活出质量和意义。《论语》首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从生命学习、生命共进、生命超越三个维度讲述人生的义理,叙说生命的喜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