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报道的难点在哪里?群众认为离他们太远;领导认为跟不上形势,深不下去,指导工作不力;记者、编辑则感到难度大,搞好不易。当然,这些年经济报道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一些不足也逐步在新闻实践过程中得到改进。但是,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我们认为当前经济报道中的主要问题是:在宏观指导上力度不够,满足于零打碎敲,一些记者习惯就生产写生产,从生产领域报道多,从流通、分配、消费领域报道少;从领导角度和工作角度报道多,从经济生活、市场经济规律报道少。正如一位名记者所说,旧经济报道模式的问题在于把活生生的经济活动“层层剥皮”,剥至最后只剩下干巴巴的“骨头”  相似文献   

2.
博览     
‘工作角度’和‘新闻角度’有人说,目前报纸上的经济新闻,一是不算少,二是不耐看。经济报道中,至少有‘半边天’是从工作角度发新闻的,而‘工作角度’往往是各种业务活动的叙述,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成:领导作用 业务活动 效益数学=经济新闻。这种写法缺少新闻价值,读者不感兴趣。因此,经济报道如何把‘工作角度’更多地转向‘新闻角度’,是改革经济新闻写作的重要课题。‘工作角度’与‘新闻角度’的分界在于新闻能不能引起共同普遍的兴趣。这种区分,主要在于它们的价值观念不同:‘新闻角度’在于满足‘客’方(读者),‘工作角度’在于满足‘主’方(被报道者)。  相似文献   

3.
从总体上讲,现在的经济新闻存在着呆板、肤浅等问题,具体地说,有“四多四少”:唱四季歌的报道多,研究经济规律的报道少;就事论事的报道多,有深度有见解的报道少;公式化的报道多,新鲜活泼的报道少;从领导和丁作角度报道多,从群众和生活角度报道少。出现这种状况,原因之一是我们长期以来只强调经济报道的指导性,而忽视了经济报道的可读性。这样,使本来就不容易写好写活的经济新闻,愈来愈陷入呆板、沉闷的境地;而且人们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似乎经济报道的任务和功能就是“传达上级有关经济工作指示”和“图解经济政策”、“通报生产进度”。如何从内容和形式上改革经济新闻,把指导性与  相似文献   

4.
据报载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1月26日下午 ,在《大众日报》就省委领导活动的报道问题“约法三章”。吴官正说 :“一是省委领导的讲话 ,从我开始 ,在报道中不要说‘重要讲话’ ,把‘重要’两个字去掉 ,讲话那么多 ,哪有那么多‘重要’啊!二是涉及到我的稿子 ,你们可以删 ,觉得不合适的尽量改 ,不用告诉我 ,发多发少你们定。三是稿件中对领导赞扬的话无论如何不要写 ,什么‘轻车简从’、‘冒着寒风’等都要删去 ,本来就应该这样嘛。我们的报纸一定要体现党的优良作风 ,一定要反映民意。”看了吴官正同志的“约法三章”…  相似文献   

5.
新鲜性是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指报道的事实新,时间新,角度新,同新闻的时新性相近。有人据此特点把新闻比喻为‘活蹦乱跳的鲜鱼’,提出要‘抓活鱼’,向人们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①笔者认为,从事实角度讲,新鲜性应该是指过去从未发生或发现过的,从内涵角度讲应该是  相似文献   

6.
春耕、夏锄、秋收、冬藏,农事活动和农业工作都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农业报道围绕着生产和党政部门的中心工作,同样表现出季节性。因此,有人把农业报道称为唱“四季歌”。当前,一些地市报的“四季歌”却存在“五多五少”。着眼领导工作的报道多,着眼农民、基层的报道少;会议报道多,反映农村生活、农民劳作的报道少;季节性的应景报道多,有深度的报道少;结果式、“马后炮”式的报道多,进行式、指导性强的报道少;形式呆板的报道多,充满乡土气息的报道少。笔者认为,四季歌唱不好,虽然和农村改革的进程、农业生产的实际等客观因素有一定联系,但根本的原因在主观方面。通过编辑记者的努力,“四季歌”不仅能够唱好,而且还有一定的方法可以掌握。  相似文献   

7.
主要防“左”的问题,至少已经提出半年了。也许是我阅读面太窄的缘故吧,总觉得真正系统论述主要防“左”的文章数量太少,力度不大。防“左”的宣传之所以不力,有几种思想障碍。一曰:“防‘左’主要是指经济工作,在意识形态方面主要还是反右。”经济领域中的“左”难道同意识形态没关系吗?我们的市场经济不活跃,同某些理论家、政治家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有直接联系。关心经济的人可能还记得,曾有文章把赞成商品经济的学者分四类排队,他们把大部分主张商品经济的学者讲得一无是处。从而迫使一些赞成商品经济的学者“自我批评”。就是在今天,依然有人对市场经济讳莫如深。至于说对股份制扣帽子的事,那就更多了。可见,经济工作中的“左”,同经济理论中的“左”是密不可分的。不在理论上适当加大防“左”的力度,经济能上去吗? 二曰:“防‘左’表明‘左’还没出现。”这几年,有的报刊在批判庸俗生产力论的大题目下,否定生产力标准;有的报刊在批判实用主义的幌子下,否定实践标准,有的报刊大谈资产阶级完整存在,力图搞以阶级斗争为纲;有的报刊甚至给邓小平同志讲过多次的“改革是一场革命”的正确论断扣上“政治激进主  相似文献   

8.
春耕、夏锄、秋收、冬藏,农事活动和农业工作都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农业报道围绕着生产和党政部门的中心工作,也不能不表现出季节性,因此,有人把农业报道称为唱“四季歌”。那么,怎样才能把“四季歌”唱好呢? 听听一些地市报的“四季歌”,歌声里存在“五多五少”。一是着眼领导、工作的报道多,着眼农民、基层的报道少; 二是会议报道多,反映农村生活、农民劳作的报道少; 三是季节性的应景报道多,冷静分析有深度的报道少;  相似文献   

9.
《苏州报》去年11月6日一版刊登的“‘孔雀’受考验的故事”,是作者从消费者的大量来信中,选择了“孔雀牌”电视机遭受水淹、摔地、火燎这三种意外事故后,依然图象清晰、音色正常的典型事例来说明“孔雀牌”的质量确是过得硬的。这则消息,同通常所见的那些就生产写生产,用一堆统计数字和百分比,或者用一连串技术术语写成的经济报道相比,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由此,使我想到改进经济宣传问题。新闻界许多同志虽然多次提出要拓宽视野,广辟领域,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经济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主要是什么人在读经济报道?答案非常令人吃惊;不是占人口绝大多数、与经济发展利害相关的普通公众,而仅仅是那些政府人员、经济工作者和与经济打交道的企业界人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说白了,就是我们当前的许多经济报道不“大众化”。这主要表现在:从工作、政策角度报道的东西多,从群众生活角度报道的东西少;就事论事的东西多,提出问题的东西少;爱咬文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报道已发展成为各新闻媒体的重头戏,怎样把经济报道写“活”?笔者认为,经济报道只有攀上“生活”这棵绿树才会有生命力,才能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源于生活关注百姓一些经济报道之所以出现了“理论化”“、学术化”的倾向,是因为记者跑“上”多,跑“下”少,听领导、专家“指出”的多,听群众反映的少。还有的经济报道片面追求“理性色彩”,忽视了事实的生动展示,犹如一篇冗长的说理文章。而有的记者却将自己的视角“下移”,从百姓生活的角度来加强经济报道,其生活性和服务性增强了,新闻也就“活”起来。1996年,…  相似文献   

12.
我们的经济报道存在着“死、慢、长、浅、窄”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是: 一、改“死”为“活”的关键在于多从群众的角度,少从工作的角度;多从消费的角度,少从生产的角度采写经济报道. 二、改“慢”为“快”,增强经济新闻的时效性.改总结式报道为连续性反映;努力寻找新闻根据,增强新闻的新鲜感.  相似文献   

13.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机制、新的改革措施频频出台、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异彩纷呈……经济新闻报道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经济新闻报道模式,其特点表现为“五多五少”:微观操作性报道多,宏观综合性报道少;生产环节的报道多,流通领域的报道少;有关政府指令、计划、决策的报道多,与群众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报道少,经济领域的浅层次经验报道多,深层次分析报道少;含政治说教和专业用语的报道多,通俗易懂、循循善诱的报道少.这种报道模式,不仅与今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相去甚远,其主体本身也已因僵化、教条、呆板、枯燥等弊病日益呈现出危机.笔者认为,经济新闻报道要把握这一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黄金时代,摆脱危机,明确地位,须从强化服务功能入手.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从年初开始,重走长征路的新闻就开始在媒体上热闹起来,各种目的的“重走长征路”活动更是如火如荼——“‘驴友’重走长征路”、“网上重‘走’长征路”、“长征路上看交通”、“自驾车重走长征路”、“‘学生军’重走长征路”、“双胞胎兄妹向往长征路”……“重走长征路”在一些人眼里显然成了一个“筐”,什么都想往里面装。有些媒体在宣传“重走长征路”活动时,存在把严肃重大问题琐碎化和娱乐化的倾向。如有的媒体在报道开国元勋子女重走长征路活动时,专门“别出心裁”地选取了一些“彭德怀侄女给纪念碑挑错字…  相似文献   

15.
去年,在我国舆论界、理论界发生了一场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公开争论的时间,从这年的4月到9月达半年之久。这场争论该怎样概括?有的同志认为,这是“改革要不要问姓‘社’姓‘资’”的争论。我觉得这一概括不妥。因为被批评的报刊并没有提出“改革不要问姓‘社’姓‘资’”这样的主张;批评者硬说有的报刊有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虚设论敌。有的同志把它概括为“改革中要不要对每个问题都问姓  相似文献   

16.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祖国大西南的大小凉山,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民族的自治州。凉山日报是彝、汉两种文版的四开小报。近年来,我们在新闻改革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搞好新闻业务改革,提高报纸质量,是新闻改革的中心问题。在新闻业务改革中,我们着重抓了“四改”: ——改“少”为“多”。增加地方新闻,克服新闻少的情况,加强报纸的新闻性。过去,我们的报纸上,新华社电稿多,地方新闻少;机关会议消息多,基层活动报道少;生产工作简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经济报道领域不断向深广拓展,报道质量有明显提高。但是,也必须看到,经济报道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一些报道没有新角度,写法呆板、老套;从工作角度报道多,从经济生活、群众生活的角度报道少,很难引起群众的广泛兴趣;思想性不强,就事论事,对经济领域和经济生活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重大问题揭示不够,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因此,增强经济报道的通俗性、可读性,使之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成为当前经济报道中亟待探讨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博览     
新闻活动是社会的认识活动长期以来,我们都是讲新闻事业的性质,也就是报纸、电台、电视台等等新闻单位的性质,从‘阶级斗争的工具’到‘社会舆论工具’或‘社会舆论机关’等等,见仁见智,不一而足。不管这些说法对还是不对,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报刊等自己的活动当成整个新闻活动看待的。把报刊活动看成新闻活动,而注重新闻事业的性质,这是从办报人的角度着眼的。眼光局限于此,使我国的新闻理论长期以来停滞不前。十年新闻改革,好不容易提出了一个按新闻规律办事。什么规律呢?报纸要“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但是,早在一百多年前王韬就提出了这个思想。‘耳目喉舌’的比喻,梁启超早就几次提到,这也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了。艰苦跋涉一大圈,回到了原来的老地方。后来引进的西方‘大众传播学’,注重从传播的技术技巧形式上去研究,也避开了新闻活动是什么性质的活动这一问题。‘大众传播学’中的受众,也还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我们如果从读者这一面来看问题,他拿起报纸的时候,并不知道上面要说些什么。惟其不知,他才看,谁会反复不停地看昨日已看过的报纸?  相似文献   

19.
笔者偶遇一位将军,谈起目前一些新闻评论缺乏新的角度和独到的见地,将军语出惊人:要出新,就要“出奇制胜”“反常用兵”“超常思维”。笔者听后,深受启发。超常思维法。就是打破思维定势,开拓新闻评论立意新思路。作者涂国政从人民日报防治土地“沙化”的报道中,联想到人的思想也存在“沙化”的考验,发表了“防治思想‘沙化’”的评论。作者提出“构筑防治思想‘沙化’的‘意识屏障’”、“构筑防治思想‘沙化’的‘心理屏障’”、“构筑防治思想‘沙化’的‘制度屏障’”。这种超常的联想,使新闻评论的立意新颖独到,发人深思。该文荣获2005…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我国的新闻媒介上出现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经济报道。虽然它们报道的是经济工作和经济生活,但其光芒已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有的报道已发表多年,但我们仍然记忆犹新,如《北京市保姆市场透视》、《煎饼出了农家门》、《武钢近7万人不再吃“钢铁”饭》、《城里人下乡购时装》、《粪桶的启示》等。这类报道已经跳出以往就经济来报道经济的思维框架,拓展了经济报道新的角度。越来越多的记者把视线从经济活动、经济事件本身拉开,转入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宏观背景下,思考其形成的内在规律和深层原因,力图把经济活动作为社会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