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前抛实心球是提高身体力量、柔韧性和协调性等素质的重要手段,目前,一些省市已将前抛实心球列为中考体育的必考项目,下面结合前抛实心球的特点,浅谈其练习方法及错误纠正。一、练习方法前抛实心球是一项技术较复杂的动作,发力动作自下而上至最后“鞭打”动作结束,要求动作连贯,一气呵成。前抛实心球虽然没有其它投掷器械(铅球、铁饼、标枪、链球)的危险性大,但也应保证安全第一,因为器械一旦出手就无法控制,所以,在练习时,首先强调安全,练习可分为徒手练习和持球练习。1.徒手练习:成体操队形,前后两人一组,一人做抛球动作,另一人双手拉紧练…  相似文献   

2.
朱建红 《中华武术》2014,(12):53-54
前抛实心球是投掷类项目,也是体育中考项目。它分为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和双手胯下前抛实心球。本文介绍巧用场地纠正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的技术。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的技术有持球、预摆、最后用力、控制平衡四个阶段。它的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S=S1+S2+S3(如图一)。S1取决于身高、手臂长和实心球出手时的身体姿势。S2取决于实心球出手的初速度、出手角度及空气的作用力。  相似文献   

3.
<正>纵观全国各地中考实心球规则,关于"两脚前后开立时的脚步动作"的规定各异,笔者以2011年各地中考实心球规则为例进行剖析,与同行商榷。一、目前中考实心球规则的要求差异和产生的问题北京要求"球出手的同时,一脚可以向前迈一步,但不得触碰或越过投掷线",同时说明"投掷过程中双脚同时离地"属于犯规行为。  相似文献   

4.
前抛实心球是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也是体育高考生测试项目之一,实心球的出手速度、高度、角度三个因素直接决定成绩的好坏,最关键的因素是出手速度。出手速度的原动力是由下肢的蹬撑形成的合力到达腰部,再通过腰部传递到肩部,臂部,腕部,形成鞭打姿势,将实心球从头顶上方抛出。根据动作发展原理,下肢发展优先于上肢的规律,学生对动作技术的掌握,往往上肢技术不及下肢技术掌握得快,在上肢的投掷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比较明显的错误,使得动作速度减慢。因此,实心球的教学就必须有针对性,侧重在上肢进  相似文献   

5.
怎样教学生尽快掌握正面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正面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技术总体上讲属于综合速度和力量的投掷项目,在技术层面上包括持球技术、预备姿势、发力阶段和实心球出手后维持身体平衡四个环节。对于初中学生来讲,要正确、快速地掌握正面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技术存在一定的难度,下面是我在多年的体育课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学习此项技术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纠正方法的一些总结,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前抛实心球是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项目之一,也是小学阶段投掷类教材比较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通过前抛实心球教学,既能提高学生的力量、协调等身体能力,还是检验学生操控器具类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教学除了关注学生安全性和练习密度等问题外,更需要重点解决学生前抛实心球的出手速度、角度和高度问题。由于小学生的腰腹部力量差,手臂力量和肩带力量比较薄弱,1千克的实心球握在手里显得比较吃力,掌握正确的前抛动作方法和全身协调  相似文献   

7.
掷实心球动作实质上是投掷动作中最后用力的后一部分,即从“满弓”开始完成动作,因此,关于动作要领及其错误动作的纠正方法,查找投掷教材即可。这里我们着重分析头的作用,其实学生投掷中的许多错误也都与头有关。   一、投掷理论分析头的作用   投掷理论指出,头在投掷中起着重要作用,它直接影响肌肉的拉紧与放松,并有助于身体的平衡和完成超越器械,推球前的抬头有助于提高出手高度和出手角度。   二、准备姿势时头的动作及其作用   投掷实心球动作是从“满弓”开始。此时,头的动作应该是充分后仰,这有利于“满弓”更加充…  相似文献   

8.
一、原地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的技术动作分析 原地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可分为三个过程:握持球及准备动作、最后用力、球出手后的平衡。1、握持球及准备动作。抛实心球最终是通过手指将球拨送出去的,所以握持球是整个技术动作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握持球必须符合以下要求:A握持球要稳定,  相似文献   

9.
<正>双手前抛实心球是许多地区体育中考的必测项目之一,也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个重要项目。多年来,对其技术动作要领、训练方法等问题大家众说纷纭,作为决定实心球投掷成绩的核心问题出手角度则更是说法不一。近日笔者拜读了《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14年第9期李廷波老师撰写的《双手前抛实心球的教学体会》一文,对其出手角度和训练方法进行了思  相似文献   

10.
叶焕 《精武》2013,(17):26-26,28
实心球是一种传统的体育投掷器材,投掷实心球是小学体育投掷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和学生的生活以及生理、心理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通过不同形式的抛掷实心球练习,能有效增强学生的上肢、肩带、躯干和腿部力量,发展其身体各关节的灵活性和身体活动的协调性,并且能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协调合作的良好作风,勇敢、顽强、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品质。要使学生提高实心球的前抛成绩需要掌握正确的动作概念,上下肢协调用力,掌握好较好的出手角度等。本文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就如何提  相似文献   

11.
<正>中考体育投掷实心球项目的评价手段最基本方法就是测量距离,如何让投掷实心球更稳、更远些,首先我们要让学生弄清楚投掷实心球的基本原理和一些投掷技巧。其次,如何提高投掷能力和水平,可以从投掷原理的基础出发,进行身体素质的强化巩固练习。一、中考体育投掷实心球的基本原理根据物体斜抛运动规律在不考虑空气阻力的作用下,决定实心球飞行远度的因素有三个,分别是实心球出手时的初速度、实心球出手角度和实心球出手时的高度。在这三个变量中,实心球的出手初速度是决定投掷远度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学校体育》2009年第3期刊登《橡皮筋、气球在原地双手正面前抛实心球教学中的应用》(简称《抛》)一文,认真看该文后发现作者没有详细介绍其动作要领,但是在练习中则是"投"练习。可以看出文中的"抛"并非一种练习方法,而是对这个项目的命名表述。在互联网上输入相关的关键词也发现把实心球定义为"抛"。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则是"掷"实心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新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实心球取代铅球成了中考体育项目,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也更能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使学生能够全面协调的发展,在练习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通过教学实践也发现:前抛实心球的技术动作要求很高,不像铅球那样有力气就能掷得远,动作不对时有力也掷不远。但教科书上没有详细介绍前抛实心球的技术分析,也曾看过好多老师对技术的讲评,可针对投掷技术细节的讲评太少,都是教法多。本人把通过多年的实践,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实心球前抛技术与大家共勉,请老师指教。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标 1.认知与技能目标:使学生了解投掷实心球的方法及锻炼价值;初步掌握双手从头后向前抛实心球的动作技术。  相似文献   

15.
杜娟 《体育师友》2013,(6):28-28
出手高度是决定实心球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原地正面双手头上投掷实心球项目中,笔者教授学生运用“满弓”技术时,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影响出手高度的现象。 现象1、球出手时两脚正常站立,而不是两脚跖屈站立把身体向上顶高一些。  相似文献   

16.
陈利军 《体育世界》2014,(12):108-109
正面双手原地前掷实心球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投掷项目,在练习和体质测试中往往见到不少学生由于身体素质较弱,再加上没有正确掌握实心球投掷技巧,成绩不是那么理想。那么如何提高投掷实心球的成绩呢?通过为期9年(3个循环教学)对我校学生原地双手前掷实心球的教学研究、训练实践中摸索出一点体会,并进行本研究,得出结论:1)反弓训练是双手原地前掷实心球教学的基础,他能够保证以后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操作的可行性也让学生对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有个准确的切入点,大幅度的提高了学生投掷实心球兴趣与能力。2)根据人体肌肉用力特点和原地双手前掷实心球的投掷工作原理,从学生了的视角给出了一些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超越器械形成满弓的训练方法,旨在抛砖引玉,与同行进行探讨,为学校体育教学的进步提出参考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李浩然 《精武》2012,(1):27-27,29
双手头上抛掷实心球技术动作实质上是投掷标枪技术动作的最后一部分,即从"满弓"到器械出手,属于鞭打用力过程。双手头上抛掷实心球错误动作的产生与鞭打动作正确与否有很大关系。运用鞭打动作原理解析抛掷实心球的错误动作,便于学生理解。  相似文献   

18.
<正>原地双手头后前抛实心球被江苏省2010年高考体育加试新方案确定为身体素质测试项目。其持球方法、出手点的选择,以及肌能用力原理都与常见的投掷项目有较大的区别,因此,笔者认为,挖掘其动作构成对科学地训练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双手头上向前抛实心球,是投掷技术动作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由于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到这一技术,在教学中对这一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只要求从整体上让学生初步感知投掷动作。  相似文献   

20.
目标:改进投掷实心球出手角度 方法:学生分成2组,每人一个实心球,距离田径场的看台或适当高度的台阶3~5m远,听信号,原地双手头上前抛实心球,以小组将球抛至台阶上的数量多者为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