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来做什么     
一份调查青少年的资料显示:在当今,青年一代最关心的问题是“我将来干什么?” 将来做什么?可以说确实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大的疑惑,我们每天几乎都会有意无意的想起它。初次碰到这个问题时我就想到了一句跟其很相拟的电影歌词:将来会怎样?将来干什么?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都表现了人们对未来的迷惘与向往。 在茫茫人海中,在日益追求高素质的今天,为了不至于使自己被汹涌的人群所淘汰。我们必须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我们必须为将来找寻一个能安置自己的方向。为了能在这个拥挤不堪的世界中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不得不严肃而认真地面对这个问题。 将来会怎样?当我们还是年幼无知的小孩时,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每天背着漂亮的书包去上学;当我们逐渐长大时,我们或许想到的是能拥有更多的零花钱,将自己的小屋打扮得漂漂亮亮;当我们步入青春的殿堂时,我们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美丽的梦幻即将过去,面对我们的将是复杂的社会,错杂的人际关系,还有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正>当过去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虽然我们活在当下,憧憬未来,但倘若你记不住过去,又怎知今天、明天不是昨天的重复呢?过去是一个段落,而且是不断延伸的,它具有强大的吞噬能力,又会无偿地反哺给现在的自己。当然,人们经常会遗忘过去,他们只知道放肆现在,挥霍未来,让人十分叹息,当然所谓的遗忘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忘记,一种是选择忘记。  相似文献   

3.
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并不能明白生死离别之苦,但小小的童稚的心里写满了母女深情,一句"我会一朵云一朵云地敲门问:‘你是我的妈妈吗?’"真是让人心生温暖而又感动万分。三岁多的时候,翩翩忽然开始关心生死问题,一天在卫生间担心地看着我:"妈妈,将来你老了的话,很快就会死的,是吗?"  相似文献   

4.
文艺作为一种不断流动着的实践精神现象,在其发展的转折阶段或深化时期,总免不了会向人们提出这样的课题:怎样对待它的过去和现在?又怎样开拓它的未来?而这些问题又并非彼此绝缘,于是又产生了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有时候人们对它们的回答大体上是一致的;有时候则很不相同,甚至会发生激烈的争辩。出现在近代欧洲  相似文献   

5.
感性素质与人们的生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周海宏人类失去艺术道德会是什么样?大家都让孩子努力学习,凡是和学习无关的一律不让做,目的是希望让孩子将来能够幸福。但是人们忽略一个问题:当我们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学习的时候,我们剥夺了孩子感性素质发展的机会。什么是感性素质?感性素质有什么作用?感性素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一个人感性  相似文献   

6.
狄尔泰认为生命是一个时间性和历史性的存在,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位一体中的体验之流,过去的历史生命是通过现在的体验而走向将来,他更看重"过去"对生命的意义。与狄尔泰不同的是,海德格尔对时间性问题是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来探讨的,他认为此在是通过将来的筹划所规定的,更看重的是"将来"对此在的意义,因此时间性问题在海德格尔这里发生了转向。尽管如此,他们都走向了艺术这条诗性的归途,都把艺术看成是生命和此在的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7.
<正>李勇教授:历史学的基本形态表现为叙事,即不断提出两个问题:现在的情况如何由过去发展来?为什么会这样发展?而每次答案的提供,都是对更为遥远事实的陈述,都使所叙之事的情节更为细致。换句话说,历史叙述基本形态是对历史过程的追溯,和对历史细节的描述。历史写作者追溯和描述历史事实,势必涉及历史延续、历史因果等问题,最终要归结到对待这些问题的基本态度上。这一基本态度,通常也称历史的态度,许多时候人们称之  相似文献   

8.
辛永英 《教师》2014,(7):49-49
正历史教学目前面临着几个很重要的问题:如何将学生带入历史现场?如何让学生理性地看待历史?如何教会学生用历史的思维思考问题?古人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就是告诉人们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游览历史遗址或者参观历史文物等教学方式的运用,对于历史教育教学有着深远的意义。游览历史遗址,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历史。我们往往过分强调历史是"过去的"东西、不可能"重演",从而忽  相似文献   

9.
郑蓓 《幼儿教育》2012,(11):6-7
生命教育这么丰富的内容,对幼儿来说可行吗?我们又该如何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呢?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对生命有着许多问题:我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生病?树叶为什么会掉下来?为什么人会死掉?死是什么?回想一下小时候,当我们提出类似问题时,家长和老师是如何回答的呢?过去,针对上述问题,大部分家长和老师的回答是:"等你长大后就知道了。"或是以一些带有教育目的的善  相似文献   

10.
海洋生活     
你能设想人们乘着单人潜水艇去上班吗?一些科学家相信将来有一天单人潜水艇会和今天的汽车一样多。一位著名的法国司机说:“不久将来的一天,人类走在海底就跟走在大街上一样。”或许在你有生之年,人们将会在海里行走、工作并居住。如果人类想住在海里,首先需要研究一下人类所要面临的诸多问题。其中有些问题,与外层空间生活时所遇到的一样,是压力、缺氧和失重现象。许多问题仍未解答。例如:如果我们在水里居住很长时间,我们的肌肉将会怎样呢?科学家们正在寻找答案。或许将来人类将住在海里,远离陆地上拥挤而又喧嚣的城市。一些科学家认为海…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很早就指出:"如果人们没有人类的情感,那么过去、现在、将来都永远不能寻找到人类的真理。"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人们的认识渗透着情感的时候,就能促进和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断提高求知欲,促使人不懈地追求真理和维护真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所表露出的情感,直接影响着  相似文献   

12.
当一些命题从正面直接证明难以突破时,人们往往会采用反证法,即谓正难则反.反证法的难点不在于提出与结论相反的假设,而在于提出假设后,如何合理地发现思路,以便尽快凸现矛盾.这里有无规律可循呢?对这一问题本文试给出一个回答:"特殊化法"正是反证法得以圆满成功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历史是十分重要的学习领域。它是一个可以展开我们想像力的广袤的精神领域。笔者曾经论述过,人文教育有两大永恒的支柱:历史与文学。托克维尔有言:“当过去不再照亮将来时,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历史教学大可不必按部就班,为了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一开始可以讨论一些具有饶有趣味的问题。诸如:一千年前,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天地》2020,(10):4-5
<正>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记者来到美丽的大草原,巧遇一个放牛娃,他们之间进行了一段对话——记者:孩子,你放牛是为了什么?放牛娃:赚钱盖房子。记者:盖房子是为了什么?放牛娃:结婚生儿子。记者:那你儿子将来干什么呢?放牛娃:放牛啊!看到这里,也许你会忍俊不禁;再看一遍,也许会有些思考。这样的故事并非虚构,由于落后、闭塞,许多贫困地区的人们陷入了一代又一代的贫困循环怪圈。而"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唯有教育才能使人启蒙,打开被贫困限制的想象。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7,(17):157-158
承载千秋岁月,传承文化美德,历史就是这么一门神奇的学问。它承载着过去,告知人们过去的事情,它又连接着未来,预示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一切都会过去,一切将会成为历史。历史是熟悉的,是与人们生活十分接近的一门学科,如何正确的教授历史课程,引导学生正确的认知历史,是高中历史教学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探析了如何更好地教授高中历史课程。  相似文献   

16.
你是谁     
当熟悉的人突然严肃地问你"你是谁"时,你有何感想,又会怎样回答呢?当陌生人问你"你是谁"时,也许你会在稍顿之后报出自己的大名。当熟悉的人突然严肃地问"你是谁"时,你有何感想,又会怎样回答呢?在细细地品味完《苏菲的世界》后,我不禁在心里问自己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书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当历史翻开新的一页,新的信息时刻不停地触碰着人们的心扉,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无形中,读书成了一个人了解世界的最好途径。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便会无从借鉴,无法认知。作为一个小学生,知识的储备、语言的积累则更为重要,重视母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势在必行。那么,语言的积累究竟有哪些内容呢?如何来培养语言积累的能力呢?我们主要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着手呢?这些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一、抓住课文的每一个感人细节,从课本中获得真知  相似文献   

18.
走近"数感"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如有一个空盒、一堆糖,人们就会有意识地对两者进行比较:这堆糖装在盒子里能不能装下、能不能装满?这就是数感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不论是过去当高中历史教师,还是现在做历史教研员,笔者常常思索着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给千万学子一个怎样的课堂?或许,一千个历史老师就有一千个答案;或许,答案昨天是那样,今天是这样,明天又可能是另一番式样,没有一个终极的答案,只能依据我们的实践给出相对的诠释和演绎.  相似文献   

20.
胡君进 《中国教师》2014,(13):86-88
<正>什么是教育?当我们面对这个问题时,出于思考的本能,我们会习惯性地给出教育的定义。然而,当我们仔细思索所给出的教育的定义时,会发现自己给出的定义并不能涵盖教育的全部。纵然我们能够给出关于教育的多种定义,但进一步追问教育的真谛到底是什么时,恐怕又没有多少人可以真正说清楚。"教育"一词虽然耳熟能详,几乎每天都被人们谈论,但人们关于"教育到底是什么"其实并不清楚。教育依旧是一个模糊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