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学生已预习《小音乐家扬科》(六年制十一册)这篇课文的基础上,我抓住小扬科“被活活打死”这一悲惨结局首先讲读第五段。出示了以下几个思考题:1.扬科挨打时、挨打后情况怎样?2.最后一句话“白桦树哗哗地响,在扬的科头上不住地号叫”你怎样理解?学生学习这段后,大声为扬科叫不平:“有什么罪?要把这样一个只8岁的小孩活活打死?”问题由学生提出,我因势设问:“你们想知道小杨科为什么会被活活地打死吗?”“请根据思考题自学课文第四段。”只几分钟,学生纷纷议论:“看一下小提琴有什么要紧?”“哎,他偏偏要看小提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中的评语式教学,对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很有作用。评语式教学就是在启发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的前提下,让学生按课文的段落进行评点。特别是写得精妙之处,还要求学生逐字逐句评点,并且尽可能背诵出来。怎样评点呢?现以初中第四册语文中的《井冈翠竹》为例:先启发学生了解此文“以毛竹的功绩”为线素,写了下面几个方面:一、概括地写了井冈竹茂密繁盛,修直挺拔的  相似文献   

3.
《黄山奇石》是一篇“看图学文”。第五自然段共有三句话 ,描述了“金鸡叫天都”这块奇石的样子。教学时 ,如若逐句讲解 ,学生对于这块石头的整体印象就会支离破碎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调动起来。如何去教好这一段呢 ?读 先出示思考题 :想像“金鸡叫天都”是什么样子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 ,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来读诵这个段落 ,从整体上感知这段的内容。并凭借课文 ,展开积极想像 ,使奇石的样子初存于脑海 ,使躺着的书面文字站立起来。画 在学生自读自悟 ,充分读书、想像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根据想像给课文配上插图。学生自由作画的…  相似文献   

4.
带着问题读书已成为目前课堂教学的普遍现象.从每年所听的180多节随堂课来看,带着问题读书占到85%以上.这些课遵循这样一个通行模式:教师在要求学生当堂默读或朗读前,总用小黑板或投影仪出示两到三个思考题,然后要学生带着问题读完全文;当读书结束后,教师开始针对思考题提问,学生根据要求回答.如教<丑小鸭>一课,教师在学生读书前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1.这个童话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丑小鸭受到了哪些打击?在打击面前,丑小鸭的态度是怎样的?3.这篇童话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教<山中访友>,教师设计的读前问题是这样的: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这两题来自教材后的练习.  相似文献   

5.
二、举例课题: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一) 由学生按内容阅读教材:教师给出以下思考题: 1.八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2.怎样记忆这八个公式? 3.例1、例2、例3、例4分别属于什么类型?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4.例3讨论的依据是什么?  相似文献   

6.
一、抓好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课本的能力。 预习是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有关教学内容的开端。要求学生搞好课前预习,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首先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思考题,让学生能按照老师的布置,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明确学习要求和知识重点。如预习“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时,教师就可拟出以下四个问题作为思考题:①用什么数除?②除到什么时候为止?③怎样才算  相似文献   

7.
所谓自学能力,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   自学能力要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形成。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着重运用“引探法”分阶段、按不同要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一阶段,让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思考题进行预习,如在教学第七册第 96页例 3“ 35乘以什么数是 420?”前,设计预习思考题: (1)题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要求的数用什么表示 ?(2)怎样列式 ?怎样求出 x?解出 x过程中每步的根据是什么 ?(3)怎样检验 ?让学生提前一天认真看书、勾画。通过预习,学生提前熟悉了要学的内容,做到…  相似文献   

8.
《群鸟学艺》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教学这篇课文 ,可紧扣“学”字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教育。   一、抓住“学”字理清课文思路   揭示课题后 ,让学生读课题 ,并带着下面的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 :①课文写谁向谁学什么 ?②它们怎样学 ?③学的结果怎样 ?通过阅读和思考 ,促使学生理清课文脉络 ,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然后要求学生 ,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二、抓住“学”字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学”的内容。在学生大体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 ,可提出下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谁向谁学什么技艺 ?通过讨论 ,使学生…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通用教材数学编写组编写的小学数学课本一套,从第一册至第十册的每一册都在部分练习中编排了一些与各该阶段基础知识有联系的思考题。通用教材为什么要突出地不同予以往国内传统教材,编入思考题?对于这些思考题,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处理?这是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必须考虑和研究的新课题。思考题形式多样,饶有兴趣,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它所牵涉到的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难度都不同于一般练习题。一些思考题会使学生由试一试开始,进而引着他  相似文献   

10.
小学《健康教育》课,是对小学生进行身心健康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加强小学《健康教育》的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生动、具体的身心健康知识,提高他们认识生理心理特点,自觉保持身体健康,对他们未来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怎样进行小学健康教育的教学呢? 一、精心设计预习作业题,激发学习兴趣 如在讲四年级《近机的防治》一课,我设计了下列思考题让学生预习课文:(1)什么叫近视?(2)近视是怎样形成的?(3)用眼四种不良习惯各是什么?这些不良习惯以前有没有?(4)近视眼有哪些危害?举例说明。(5)怎样…  相似文献   

11.
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般能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通过对词、句、段的分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懂得课文“写了什么”。至于作者是怎样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选择材料,组织材料,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即“怎样写的”,学生就不得而知了。这样的教学,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费时,低效。那么,怎样安排教学过程才能提高记叙文阅读教学效率呢?  相似文献   

12.
倒数的教学,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明确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为学习分数除法作好准备。引导看书明确意义倒数的意义,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理解。老师在学生看书时,出示思考题,予以适当引导。1.怎样通过例题来说明什么是“倒数”?2.怎样理解“倒数”的含义?出示这两道思考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比较1/3×3=1和3/8×8/3=1这两个算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即两个算式中都是两个数相乘,乘积都为1。然后从算式中抽象出倒数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堂上,琅琅书声最美,当静止的文字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表达出来时,文字便成了一幅幅画面、一段段音乐.它用声音感染人,它可以跨越时空,沟通文本与读者的心灵.而面对纷繁的朗读形式,便多了一点思考:朗读,是否真的让学生读进去了?学生在读得津津有味的同时是否读出了文本内涵?  相似文献   

14.
我在《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中看到一篇《画风》(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教学设计,感触颇多。【案例1】……(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法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你们听了朗读后想说些什么呢?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呢?……(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师:同学们读中有悟了吗?谁来告诉大家?师:出示课件(赵小艺画风的句子)。赵小艺是怎么画风的?能感受一下吗?师:宋涛是怎样画的?(指名读)师:赵小艺又是怎样画风的呢?谁来表演读?师:他们读得怎么样?生:(生各抒己见)生:自读喜欢的句、段。生:(评价朗读效果、全班交流)……【透视1】教学…  相似文献   

15.
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学习记叙的要素,重点进行听说训练。例文:《一件珍贵的衬衫》。一、听朗读录音(或由教师朗读)。1.第一遍要求学生回答: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关于“事”,要求学生从两个角度去归纳: ①围绕“衬衫”(题目)说一句话:一件衬衫的故事。②围绕主要人物间的关系说一句话:总理关心一个普通工人(“我”)的事。2.第二遍要求学生思考回答: ①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这件衬衫的“珍贵”?——“……凝聚……”(查释“凝聚”) ②这个故事是怎样引起的?故事的发展经过了  相似文献   

16.
鉴于“引探教学法”以回答思考问题为主线,学生先学先讲,教师后讲后帮的特点,“引”要把握教学契机,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有层次,循序渐进。如我教学《蝙蝠与雷达》一课:一、初学课文,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的“探”能顺利进行,我布置了初学思考题:1.搜集有关蝙蝠和雷达的材料。2.飞机为什么能在漆黑的夜间安全飞行?3.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哪些实验?结果如何呢?3.蝙蝠是怎样用耳朵和嘴巴配合飞行的?4.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学生依照这些思考题学习课文,就可以做到探时有目的、有方向,也弥补了课前只学字词、肤浅读通课文的缺憾。…  相似文献   

17.
《别了,我爱的中国》洋溢着浓厚的爱国热情。教学时应通过朗读训练、引导学生体会感情,品评语言文字的艺术魁力。 一、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初读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不受语速快慢、声音大小等限制。教学时先引导学生看课后问题:1、船渐渐地离岸了,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情怎样?2、船慢慢地向前驶着,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情怎样?3、作者为什么离开中国?他的希望和誓言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一、激发兴趣,主动阅读《世界多美呀》是低年级一篇富有情趣的童话故事:小鸡是怎样从蛋壳里来到这个世界的?在它眼里,世界是什么样的?这一切对一年级孩子来说,显得多么神奇,多么有趣。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感情朗读从内心深处激发起对大自然、对这个世界的热爱与向往。【教学片段】师:小鸡终于啄开蛋壳儿,它看到了什么?生:它看见天空是蓝湛湛的,树木是绿茵茵的,小河是碧澄澄的。师:你见过蓝湛湛的天空吗?是什么样的呀?  相似文献   

19.
现象一:一年级的一位教师在教学《四个太阳》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其中的一个,然后分4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结果一半之多的学生选择了“多彩的太阳”,三十多个孩子闹哄哄地挤在一起,谁都听不清楚谁读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合作效果可想而知。现象二:一位教师在教学《夏夜多美》一文时,引导学生合作了三次,第一次:蚂蚁遇到什么困难?谁帮助了它?第二次:睡莲、小蜻蜓、萤火虫是怎样帮助它的,分角色朗读。第三次:为什么说夏夜多美?但每次合作满教室是叽叽喳喳的声音,课堂纪律乱哄哄,说的都是与问题无关的话题。老师费了很大的周折才使…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低年级,要通过字、词、句的教学和指导朗读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语文三册9课《小马过河》是篇童话,为儿童所喜爱。这篇童话情节生动、形象、活泼,语言通俗。在课文里头,老马呀,小马呀,老牛哇,松鼠哇,跟人一样都会说话、会做事。教师要根据儿童爱幻想、好离奇的心理特点,运用童话拟人表现手法,着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味来,理解词句,懂得故事说明的道理。教师让学生借助拼音,按音序字典和已掌握的笔画笔顺偏旁部首自学课文。接着。教师提出四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段读,启发思考;1.老马叫小马干什么?小马表现怎样?2.小马到了小河边为什么不敢过河?小马听到老牛和松鼠的话以后又怎么样?3.老马对小马说些什么?4.小马听老马的话后怎么样?学生回答问题,有助于清楚知道故事人物和情节,打好朗读的基础。教师边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边板书:主角——老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