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即生命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教育即生命”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新认识,它不仅实现了工具性教育轴心的转换,而且深化和明确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它表达了“本真教育”是一种生命化的教育。我们必须从以前对教育社会性过分强调的误区中走出来,回归教育的生命本性。  相似文献   

2.
生命化教育是“融于”生命、“成全”生命的教育。受“工具性价值”思维的影响,教育(包括幼儿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严重的遗忘与漠视生命的现象。生命化教育要求我们要关注儿童的生命,直面儿童生命的完整性与独特性,尊重每个生命,为每个生命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杜珊虹 《学苑教育》2019,(13):39-39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背景,对确定“生命教育”目标,突显“生命唤醒”;深挖“生命教育”素材,引导品读体验;引导生命阅读质疑,深化生命意义理解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命教育论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是三重生命的统一体: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以此为据,全人的教育是由自然生命的教育、精神生命的教育和社会生命的教育构成的一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开放的复杂教育系统。“全人教育”理念的论证。既超越了以往所提出的“全面发展教育”和“完满人格教育”的“不全面性”,具有全面性;又超越了以往对人的教育的一种工具性理解,具有生命性。  相似文献   

5.
石国芝 《现代语文》2014,(1):111-112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迫切需要。教育改革越来越多地呼唤关注生命,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语文,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这项神圣的职责。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生命受到极大的关注,从手机的广告词“科技,以人为本”,到近期被大力倡导的“人文主义教育”,无不体现了对“人”这一生命现象的重视。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因此,以生命为原点的人本主义教育(humanbased education)倍受青睐。  相似文献   

7.
“本色语文”目前有两个流派:一派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引领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工具性不基点,渗透人文性;另一派强调语文教育实质上是精神教育,以人文性为基点,渗透工具性。  相似文献   

8.
哲学家詹姆士曾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教师的赞美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源;是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桥;是增强学生自信自尊的催化剂。因此“赏识教育”在初中教育中早已成为被普遍遵从的真理。我同样信奉“赏识教育”,亦曾经成功走进了一个男孩的内心,曾经几乎将这个男孩子拉回了人生的正道之上,然而却只是“几乎”……  相似文献   

9.
保立昆 《云南教育》2000,(21):15-16
一、语文教学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以前,我们曾把语文学科看作工具学科,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属性,因而语文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语言这一工具的“技术训练”。也曾提出过“工具性”和“思想性”结合,这也只是使语文教学成了“语言技术训练+思想教育”,还是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这些做法都背离了语文的基本属性。近来,语文界提出的“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应该是语言工具训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应当说这是认识上的一个很大进步。语文学科既是工具学科,也是人文学科。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语…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教育经过了无数次的努力和探索,教育理念和课程改革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让我们教师如释重负,能大胆把自己的思想和创新技巧在课堂上展示,课堂变得轻松愉快,变得丰富多彩。特别是语文学科,因它有独有的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更变得让学生们喜欢了。但在课后的调查和反馈中,语文课只是学生的悠闲课,他们用了一个时髦的词语来概括“一笑而过”,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主体性文化:教育存在的生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的主体性文化是教育存在的生命,然而,由于工具性教育充斥着整个教育,使教育成为“无人”的教育,几乎丧失了自身生命存在的根。当代教育的合理性样态是对学生类主体的倡导,对学生类主体性文化的建构。教学作为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成为学生类文化形成的基点,也成为教育回归本真存在的始基。  相似文献   

12.
孙芳 《现代语文》2006,(11):6-7
《语课程标准》指出,“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是语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准确地揭示了语与化的密切关系;语是化的工具,具有丰富的化内涵。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教育,不能只是对字、句读、段落的分析,同时也要担负起对民族化传承和认同的重任,让语教育绽放出民族化的光芒。  相似文献   

13.
一、几个不正确的认识1.学生是不是被塑造的对象学生不是一个被塑造的对象。学生是人,一个有着情感和意志的活生生的人,是一个生命的存在。他们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观念,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关于世界和人生的基本理解与理想追求,应当受到基本的尊重。我们认为,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更是为了人的教育。人不只是一个接受智力训练、具有工具性价值的被教育的对象,而是整个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主要不是“教”学生什么,而应该是启蒙、引导或启发些什么,应看到学生的天性或其现存的基础,体验和把握认知的结构及其过…  相似文献   

14.
陈虹 《政治课教学》2009,(12):44-45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迫切需要。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性质,英语学习的过程,是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语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人文精神的丰富和个性生命的完善的过程,也是个体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体和谐发展的过程。英语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其背后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生命论的教育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感到教育应当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认为教育应当遵循生命规律,把研究的视点投向人的生命,以致有些学者指出,将“走进生命教育的新时代”。关注生命,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一个新动向。人是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的。教育从本质上讲是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论以本源性的视界来解读教育现象,为教育研究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目前,生命教育论的研究虽然还处于初始阶段,但现有的研究成果已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并给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带来一此新变化。本期刊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生命教育研究”课题组成员对“生命教育”的探索成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一、幼儿园教育:为生命的发展奠基教育“教”人什么?爱因斯坦的话发人深省。他说,教育就是当你学过的知识,在过了很多年淡忘之后所剩下的那个东西。如此看来,教育不是获得的知识,因为知识可以遗忘,只有通过知识而融化在生命之中的意义,才是永远的、终身的。所以,我国学者黄克剑先生把教育的使命归结为三个相贯通的层次:“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并指出,“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可动人的智慧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1]所以,知识是教育…  相似文献   

17.
生命的缺失,是现实教育的一个病理性存在,在现实教育中,生命往往被遮蔽与忽视了。在这种异化教育中的教师与学生过着一种“非人”的生活,教师在由“神”到“微人”之间徘徊,学生在由“物”到“上帝”之间穿插。然而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生命在受到不合理的规训后,会努力寻找新的途径而决不任由生命受到残酷的摆布,要还教育以生命,让教育成为师生共度的生命场。  相似文献   

18.
几年前,我从网上搜索“生命教育”的时候,找到的多是台湾关于“生死教育”的文章,后来读到了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她强调“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肖川教授也说:“生命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但具体到学科教学,如何“把失落的人找回来”,明确“人是什么”、“怎样做才算是人”却并非易事。于是,生物教学过程就成为我探索生命教育的过程,生物课堂成为探索生命的课堂。数年的实践,我总结出生命的课堂应该包含着三个层面:知识是有生命的;教学过程是生命的浸润过程;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19.
对语文教育倡导的"人文精神"的真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教育要倡导“人精神”,语是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这是语教育工作的共识。但现实教育中,语教育倡导的“人精神”已经走调、变味,如何正确倡导“人精神”,使之恢复其本来的活泼与真实,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徐井岗 《教育探索》2002,(11):68-70
本运用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分析了现行语教育中的“耗时过多”、“少慢差费”等现象,指出了现行语教育中的一些做法导致其边际效用递减和总效用下降,并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解决办法是大力提倡能够促使教育效用最大化的“经济语教育”。而要实现“经济语教育”,就要在承认语教育工具性的同时,更加突出和强调其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