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炮火纷飞的美伊战争之外,还有一场看不见炮火的战争在激烈进行,这便是“新闻战”。同真刀真枪的战争要付代价一样,“新闻战”也在付出代价。代价之一,便是美国大牌记者彼得·阿内特的被炒鱿鱼。阿内特是美国著名的战地记者,曾在越战和第一次海湾战争中做过卓越的新闻报道工作,并曾获普利策奖。就是这位大牌记者,在此次美伊战争中,因为实话实说,被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和《国家地理杂志》同时宣布“解除合约”。被“修理”的不止一个彼得·阿内特。随美军采访的美国记者菲尔·斯麦克被美军赶出了伊拉克,原因是他的战地报道太具体,“危害了…  相似文献   

2.
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记者阿内特自巴格达报导海湾战争新闻,已使其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明星,但有些人亦指摘这位资深的战地记者,可能无心地受到了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欺骗。有人认为,这位普利策奖得主是“萨达姆的喉舌”,也有人认为其已为CNN赢得了大名,但亦有人指控其为了CNN的收视率,不惜为虎作伥,迎合敌人。批评家们担心阿内特所发出之已受到伊拉克严格检查的新闻,可能会激起对巴格达的同情,削弱对  相似文献   

3.
这是阿内特第二次遭解职。第一次是1998年,他因为宣称美军在越战中使用神经毒气被CNN解雇。这一次,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3月31日宣布解雇曾因报道越战和第一次海湾战争而名声大噪的记者彼得·阿内特,理由足他日前在接受伊拉克国家电视台采访时称美国的原定作战计划已经失败,而且美国内的反战呼声高涨已对布什形成挑战。因言遭责两度被解职 4月1日,在NBC的《今日秀》早间新闻中,NBC新闻部总裁夏皮  相似文献   

4.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一个电视报道小组1月20日获许继续留在巴格达采访,其中包括记者彼得·阿内特。其他外国记者已于1月19日被伊拉克下令离开巴格达。(美联社1月20日电)失踪的英国记者布鲁斯·奇斯曼1月25日打电话给他在澳大利亚的父母说,他现在安然无恙,但无法离开伊拉克,因为他没有护照。奇斯曼原与《今日美国》报记者唐纳德·科克在巴格达拉西德饭店同居一室,他失踪后,科克以为他已去安曼,便把他放在房间里的护照带上,前往安曼找他去了。(路透社1月26日电)  相似文献   

5.
名刊要览     
伊拉克冲突升级 谁该为伊拉克几周来的严重流血冲突负责?反美武装固然难辞其咎,但美国人自己难道不该负有责任吗?当拉姆斯菲尔德等白宫高官无视美军战力透支的警告,坚持要在6月30日交权的时候,可曾料到自己会陷入目前的僵局?交权时机尚不成熟,但不交权的后果将更为严重,且看布什如何面对伊拉克这一他本人的“越南”泥潭。  相似文献   

6.
今年年初,美国总统小布什上台以后,中美关系走向格外引人瞩目。从对台军售、人权问题、轰炸伊拉克后指责中国,到多次“口误”称台湾为“中华民国”,中美关系似乎又走到一个十字路口。美国对华战略是否已经改变?中美会从“致力于建立建设性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而有所改变吗?  相似文献   

7.
2003年3月31日,正在巴格达采访伊拉克战争的美国广播公司(NBC)记者彼得·阿内特被该公司解雇。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考察了美国媒体一贯主张的新闻专业主义在战争报道中的缺失。同时,本文讨论了美国记者在战争报道中的职业定位以及新闻专业主义与法律、舆论在战争期间的相互制衡关系。最后得出结论,美国当代战争报道中媒体新闻专业主义逐渐消失;在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还是主流的今天,媒介全球化只能流于形式,媒介全球化中必然要遇到的民族主义和意识形态的阻力。  相似文献   

8.
画中有话     
“我们至少需要一个年龄相当的法官,或者更年长一些的,这样他可以站起来面对萨达姆,而且萨达姆也不能再像对待儿子一样和他讲话。”一位在审判现场的伊拉克摄影师说,审判萨达姆的法官才30岁出头,年龄不到萨达姆的一半,这位法官根本不是萨达姆的对手。“伊拉克现在对美国小企业来讲是黄金乐土,那里还有5亿美元的机会在等着我们。”美国一家企业员工说。虽然说在伊拉克挣钱是玩命的事,但目前仍有几千名美国人在伊拉克工作。“向你们的头版表示祝贺。祝今天过得愉快。”美国《每日新闻》给《纽约邮报》编辑的留言。7月6日《纽约邮报》头版宣称…  相似文献   

9.
2003年3月25日,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在题为《世界媒体谨慎注视美国》的报道开头指出:“世界各国记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共同采访伊拉克战争的机会,并对这场冲突做出了迥然相异的报道。”中国《参考消息》3月27日转载此文时,加了一个醒目的标题:“战事同一报道迥异”。这就点明了全球伊拉克战争报道中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提出了可供新闻界内外深入思考的一些问题:这种现象表现怎样?产生的原因何在?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相似文献   

10.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4,(39):14-14
“‘城市美化运动’的幽灵,如今漂洋过海地到了中国。16 世纪意大利的广场,17世纪法国的景观大道,20 世纪美国的摩天大楼,出现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城市。”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呼吁,中国应该停止好大喜功的“城市美化运动”,代之以经济、美学、健康的城市规划理念。“他就像一只鸵鸟,把头埋在沙里,不敢面对现实。” 美国民主党主席麦考利夫批评布什拒绝承认在伊拉克“正在走向错误的方向”。“我们将在伊拉克取得成功……谢谢你,美国!” 伊拉克临时政府总理阿拉维在美国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发表演讲时说。“攀女王的露台比看我亲…  相似文献   

11.
作为美国新保守主义的“黑鹰”、伊拉克战争的设计师,沃尔福威茨在两年前出任世行行长时就饱受争议。当初的政治压力未能阻止沃尔福威茨,而最终一起桃色事件却将他绊倒  相似文献   

12.
伊拉克战争进行到一周的时候,美英联军大不顺。伊军抵抗顽强,联军死亡人数渐增。但是美国的民意调查却显示,对于战争的支持率仍高达70%。 这让人惊诧。伊拉克万里之外,与这70%主战的美国人居家过日子,“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为何非得下搭命搭钱的血本把人家捣个山河破碎呢?其原因盖在于:伊拉克是无赖国家,支持恐怖主义,且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国构成威胁。普通美国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呢?电视、报刊告诉他们的。这些年来,美国主流媒体对于伊拉克的妖魔化就没停过。  相似文献   

13.
空袭巴格达     
“萨达姆·侯赛因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他是一个国家必须处理的严肃问题。”关于伊拉克问题,9月5日,布什发表了比以往更为强硬的讲话。 当天,美英两国出动了(?)00架战机空袭巴格达,而此前,英战机对伊拉克南部禁飞区”的空袭就一直没有间断过。 但这一次,美国五角大楼加快了对伊拉克进行军事部署,美国海军航空母舰华盛顿号”及其战斗群已驶往中东地区,发动全面进攻所需的约15万装备充足的部队,可以在圣诞节之前被调到该地区。  相似文献   

14.
新闻榜     
布利克斯:搜查伊拉克 “他将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这是舆论对联合国首席武器核查官、瑞典外交家布斯·布利克斯的评价。他率领的武器核查小组已抵达巴格达,11月27日核查工作正式开始。 为了核查的公正性,布利克斯取消了历来由美国人担任的副主席一职,代之以权力相对较弱的主席助理;他还对小组成员进行“文化”培训,教育他们尊重伊拉克的主权。  相似文献   

15.
传媒书架     
《新闻与写作》2009,(5):92-92
《我怎样采访本&;#183;拉登》作为全世界最危险、最神秘的一个人,本&;#183;拉登总吸引人想去探究真相。而美国战地记者彼得&;#183;阿内特的《我怎样采访本&;#183;拉登》,就是这样一本探究真相的索引,一本引导人穿越历史烟云的地图。这本书是阿内特第一个学期在汕头大学讲课的全纪录,  相似文献   

16.
此文原载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的《世界新闻报》今年6月9日第3版,本刊特予转载。美国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对新闻舆论的控制,充分暴露了美国自诩“言论自由”的真相。美军攻占伊拉克以后对伊拉克媒体的管束,是美国“言论自由”的又一次自我揭露。  相似文献   

17.
提出过“历史终结论”的学者福山去年又提出“西方终结论”,说西方这个阵营再有10年就将失去意义,欧洲和美国就要分家了。现在欧洲和美国对着干,而且越来越厉害,这次为伊拉克战争僵持这么长时间——西方难道真要终结了?  相似文献   

18.
传媒     
美国前总统、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吉米·卡特日前在《纽约时报》著名的评论版“Op-Ed”上发表文章,谴责美国政府单方面攻打伊拉克的计划。 在这篇名为《战或义战?》(Just War? or a Just War?——本刊注:“Just”  相似文献   

19.
布什的行为表明,他比本世纪任何一位美国总统都更加乐于把武力作为国家政策的标准工具。从大规模进攻伊拉克和巴拿马到在三个大陆上的小规模行动,布什在认为美国的至关重要的利益受威胁而和平手段又不足以保护这些利益或是为时已晚时,他总是诉诸武力。布什所宣布的实现“世界新秩序”的构想中显然包含了美国要使其军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新闻前哨》2007,(4):48-48
据近日中华传媒网报道:3月1日,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宣布,世界著名战地记者、普利策奖得主彼得?阿内特(Peter Arnett)将从2007年2月底起出任该院访问教授,在汕大执教一个学期。他将就自己多年的战争报道经历和媒体从业心得,开展系列讲座和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