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天前,新闻界的一位同志问我,中央大报的评论不好写,你们有何诀窍?我说:关键不是具体写法,而是我们有个好环境、好机制。 这个环境和机制,是鼓励人干、激发人闯、催人奋进的环境和机制。在评论这一块,早几年经济日报社领导就提出:评论员文章要署名,还要创办个人专栏。  相似文献   

2.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它关系到舆论导向及喉舌作用的发挥。因此,理应受到办报人、特别是领导的重视。可是,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地市报每年的好新闻评选中,评论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从一个侧面说明:新闻评论确实是地市报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据了解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认为中央和省、自治区的大报,该发的评论都发了,地市报也都作了转载,自己再发评论,没有  相似文献   

3.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它关系到舆论导向及喉舌作用的发挥。因此,理应受到办报人、特别是领导的重视。可是,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地市报每年的好新闻评选中,评论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也不高。从一个侧面说明:新闻评论确实是地市报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据了解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认为中央和省、自治区的大报,该发的评论都发了,地市报也都作了转载,自己再发评论,没有必要。  相似文献   

4.
近一年来,我组织、采写了十几篇触及人们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的正面典型报道,大都在《河北日报》一版头条刊出,并对这些典型报道配写了评论员文章,就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作出进一步阐述。这些典型和评论,对宣传中央和省委的有关精神,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有的报道和评论还受到河北省委主要领导的称赞,要求全省市、县党委领导认真学习。有同志问我:你为什么对某些社会问题有比较灵敏和透彻的认识呢?为什么能不时发现和写出有针对性的典型报道及评论呢?  相似文献   

5.
坚石 《军事记者》2009,(7):34-35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 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曾有中央领导同志将其定位为“各类媒体的旗舰,各级领导执政的工具”。《人民日报》的评论无疑是“旗舰”上的“舰旗”。评论引领着舆论导向的航标,但凡影响深远者,无不是立意深刻、精工细雕而成。  相似文献   

6.
新闻文摘     
周恩来戏称自己是夜间“助理总编”吴冷西在《严师的教诲》一文中写过这样一段回忆:新华社是个新闻机关,工作随着地球24小时不停顿转动。许多重要稿件,经常需要到晚间甚至午夜以后才能定稿。而中央各部委的领导同志,一般这时都已经睡了,找他们商量问题就困难了。即便是中央领导同志,习惯夜间工作的只有毛主席、少奇同志和周总理。除了特别重要的事情必须向毛主席和少奇同志报告请示外,一般都找周总理,这逐渐地形成了惯例。我兼任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的领导工作后,中央领导同志中,同周总理的接触最多。从重要评论和重要新闻稿件的最后…  相似文献   

7.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报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可实际情况却是:在每年的各级各类好新闻评选中,来自市州报的新闻评论不仅数量少,而且大多质量不高;在一些市州报的头版,有时甚至一连几天没有刊发新闻评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评论确实成了市州报新闻宣传中的一个弱项。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思想上重视不够。一些市州报的同志认为,市州报上面还有中央和省级党报,自身地位相对较低,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8.
李艳 《今传媒》2003,(4):30-34
范敬宜是当代著名的报人。他写作的大量评论作品,不仅在内容上贴近中央精神、贴近实际工作和群众脉搏,而且在文风上别具一格。 范敬宜的评论继承了我国报刊评论的优秀传统,发扬了梁启超、李大钊、毛泽东、邓拓等评论家的特色文风,融入了新时代评论的现代气息,形成了自己的个性风格。研究范敬宜的评论作品,对于今天改进文风、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的精神有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范敬宜是当代著名的报人.他写作的大量评论作品,不仅在内容上贴近中央精神、贴近实际工作和群众脉搏,而且在文风上别具一格. 范敬宜的评论继承了我国报刊评论的优秀传统,发扬了梁启超、李大钊、毛泽东、邓拓等评论家的特色文风,融入了新时代评论的现代气息,形成了自己的个性风格.研究范敬宜的评论作品,对于今天改进文风、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的精神有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央《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出台以后,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报道大大“缩水”,腾出的媒体空间报道什么?怎么报?这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其实,中央在《意见》中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就意味着记者要眼睛向下,身子下移。  相似文献   

11.
王东生 《现代传播》2004,(3):135-136
近年来,一些市级台的评论节目相继出现了选题难以为继、内容重复、质量低,惨淡经营的局面。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市级电视台新闻评论性节目的生存和发展。市级电视台新闻评论怎么办成为摆在其组织、策划者面前的一项难题。我认为市级电视台要办好新闻评论需要突破选题难点、提升质量重点、打造策划亮点。树立贴近意识 突破选题难点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在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讲话中强调,新闻报道要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指出这是宣传思想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1978年8月,在筹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的一次会议上,一位中央领导同志讲过这样一段话: 新闻评论的工作,是不容易做好的。这门课,不太好讲。不是凭敏感能讲好的。至少要有半年时间的准备,才能讲。不仅讲人民日报的评论,还要讲各种形式的评论。要讲我党党报的评论,要讲马恩列斯毛主席写的评论和资产阶级评论有什么区别。资产阶级评论有它的特点、长处,我们党的评论有写得好的,也有写得差的。不能靠回忆录,要理论化。这个工作是不  相似文献   

13.
怎样深化党报新闻评论,使报纸的旗帜更鲜明,导向更准确? 一、在对党报尤其是地方党报新闻评论的认识上实现突破。 有些同志认为,报纸就应该让新闻唱主角,评论只能是配角,只具有“补空”作用,特别是地市一级党报,因为中央大报的重要社论已经转载的不少了,没有必要再费功夫去摘自己的评论,从而认为地市报新闻评论可有可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中共中央1954年7月作出的《关于改进报纸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各地方报纸除了转载人民日报重要社论外,也应该逐步做到对于当地实际生活和地方工作中的各种重要问题经常发表正确的评论。”地方党报转载人民日报重要社论,这是一条重要的新闻宣传纪律。但是并不等于说地方党报在新闻评论上就不能再有所作为了。因为从广义上说,评论也是新闻,它是对新闻的深化和拔高,新闻旨在表现“是什么”,重在反映客观事实;评论则主要从“为什么”“怎么办”入手,重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明方向。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各地情况千差万别,问题和矛盾也不尽相同,人民日报的社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到了一个省一个地区还需要具体化、当地化,需要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从这个角度说,地方党报担负着把中央精神与地方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新闻宣传的任务,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建立舆论监督科学观的重要性一、问题的提出。早些时候,新闻界传出一种见解,认为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新闻工作的的讲话表明舆论监督降温了,笔者不敢苟同这种含糊的见解。笔者认为,中央领导同志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共产党要接受监督”这一观点的阐述是深刻的。笔者认为,与“正面宣传为主”方针相比,作为舆论监督重要内容之一的“批评与揭露”虽占“次要方面”,但它也必须讲究原则性和科学性。中央领导同志所说的“新鲜经验”、“讲求方法”、“把握分寸”、“一个值得研究和重视的大问题”等等,说的正是这  相似文献   

15.
北京日报记者赵红、通讯员滕四波写的通讯《应该发生的故事》,得到了读者的好评.此文五月二日在《北京日报》发表后,很快新华社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配发了评论.一位中央领导同志看到这篇通讯后很高兴.他说,这篇通讯内容和文字都很好,希望报纸今后多抓一些这类报道. 这篇两千七百字左右的通讯,为何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它有哪些特点呢?我以为,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平凡中见深  相似文献   

16.
郑志荣 《新闻界》2000,(5):47-48
中央领导强调指出,社论、评论、理论文章,这“三论”是党报的 “强项”和“优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市党报如何更好地发挥“强项”和“优势”,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具有十分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回答,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点浅见。 理论宣传是地市党报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理论宣传是地市党报的一大优势,也是地市党报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历来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宣传。毛泽东同志亲自为报纸撰写社论、评论和理论文章。邓小平同志创造…  相似文献   

17.
评论是<人民日报>的传统优势.作为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通过评论把握时代脉搏,回应社会热点,发挥了有效的舆论引导作用.在<人民日报>不同内容风格的评论中,"任仲平"以其清晰的大局观、权威的指导性、深刻的洞察力和很强的感染力,形成了独特的品牌影响力."任仲平",是"<人民日报>重要评论"的谐音缩写.1993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首次以"任仲平"为名刊发评论<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届三中全会>.此后15年间,"任仲平"发表文章55篇,6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多次获得中央领导的表扬,被认为是<人民日报>政论优势的集中体现."任仲平"文章为什么会收到如此好的效果?它产生的背后有什么样的品牌追求和写作机制?评论人才队伍有什么样的培养途径与激励机制?本刊记者近日就此专访了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  相似文献   

18.
近来报刊电视关于中央领导同志题词的报道较多,其中多数未按中央有关规定事先请示。为此,中央办公厅秘书局最近就发表中央领导同志题词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中央领导同志的题词除对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经批准可在中央一级报刊发表外,给部门、单位的题词一般不予公开发表。各部门、各单位一律不要专门为领导同志题词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和庆祝会。需要雕刻在建筑物上作永久性标志的题词,要经中央批准。中央各有关新闻单位在审发有关中央领导同志题词的新闻报道时,要严格按此规定办理,负责把关。 二、在中央一级新闻单位发表中央领导同志题词,应提前向中央办公厅报批。经批准同意发表的题词,一般只发表题词内容,不发表手迹。  相似文献   

19.
经济日报的“每周经济观察”专栏创办10年来,先由我主持,后改成由我主笔。这个专栏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和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前两年还被评为首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之一。作为一名经济新闻工作者,怎样观察经济现象、分析经济问题、撰写评论文章呢?结合自己创办专栏的多年实践,我总结出一个撰写经济评论的“三步曲”。 第一步,了解情况——从多种渠道获取经济信息,用多种手段处理信息。 报道经济新闻的记者,应该尽可能做到最先了解情况,深入了解情况,而不是一般性地获取信息。为了建立有效、畅通的信息渠道,我颇费了一番苦心。 我了解情况的渠道主要有这样几个:  相似文献   

20.
凌曦 《传媒观察》2003,(6):26-26
中央《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出台以后,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大大“缩水”,腾出的媒体空间报道什么?怎么报?这是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其实,中央在《意见》中就提出了明确的要示: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努力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党报和党报记者的报道重心要下移。 新闻报道重心下移要求记者的“身子”先要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