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日来,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引多方面的问题,备受争议。而与之相对的民国时期的课本,如《开明国语课本》却备受好评。无论是体现儿童本位理念还是采用儿童文学这一方法,都为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但相对于现在孩子来说,肤浅的内容也是不可取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今天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时下,公众对语文教材批判的声音越来越多,与此同时,民国时期的老课本,如《开明国语课本》却好评如潮。无论是体现儿童本位理念还是采用儿童文学这一方法,都为今天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本文着重探讨《开明国语课本》的编写理念,并对其进行全面、理性地思考,力求找到对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1932年叶圣陶编纂的十二册《开明国语课本》被誉为“小学语文教材的经典”。近年来,《开明国语课本》由多家出版社重印,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好评。行家们都说这是一部能引起年长者对童年记忆的怀旧读物,是对教师提供借鉴的辅导读物,是孩子们开智的精美读物。  相似文献   

4.
1932年由叶圣陶编撰、丰子恺书画的《开明国语课本》的出版,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和国语课程标准影响下教科书的发展。该书的插图中关注儿童的细节、重视生活和社会的经验、赋予儿童自由的权力等观念给人带来耳目一新之感。在分析此书插图中身体现象的基础上,揭示了蕴含此课本中重视儿童主体性的教育观,对现今的教育实践仍不乏启悟意义。  相似文献   

5.
曾晓舸 《文教资料》2013,(29):189-190,161
《开明国语课本》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专供小学高级国语科教学之用的教材,取材儿童生活、容纳儿童文学及日常生活上需要的各种文体,为儿童说话、作文的模范。本文主要考察了介词“在、把、给、跟同、打从”在课本中的用法.以期发现现代汉语介词发展演变的线索。  相似文献   

6.
儿童具有纯真的天性,这种天性决定了儿童对于世界怀有一颗创造、真诚和博爱的心,也就是爱美的心.对儿童的审美教育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而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美”的形象来感染和教育人的.本文对最近热销的《开明国语课本》选文中的六类形象进行审美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形象的感性化、趣味化、儿童化、生活化的特征,给人以真、善、美的审美愉悦.为我们现在进一步科学地编写小学语文教材提供一些启示,从而更好地对儿童实施真善美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好教材不但课文体式编排合理,而且练习体系设计也很科学。正因如此,《开明国语课本》能够保持历久不衰的魅力。本研究采用计量学方法对《开明国语课本》体式编排和练习设计的结构、特征及其优点进行了整体分析和举例说明,以期对今天语文课本的编撰能够有所启发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赵玙 《成才之路》2010,(35):I0016-I0016
叶圣陶主文、丰子恺插画、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卖断市了,连出版社都没货。同期重印的老课本系列在网上收获好评一片。(11月21日《重庆商报》)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公民教育从西方引进到中国。当时的知识精英将公民教育思想编撰、渗透进教科书,叶圣陶就是其中的一位,《开明国语课本》是其亲自为小学生量身定做的母语教科书。叶圣陶认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合格公民,《开明国语课本》通过公民形象的塑造,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和公共生活教育,展示了亲子之间、师生之间、伙伴之间的平等公民关系,使公民教育既充分体现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农耕文明和传统伦理文化的特征,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开明国语课本》成为母语教科书进行本土公民教育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开明国语课本》是一套影响至今的教科书.叶圣陶先生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编辑视角,适应儿童的阅读心理需求,以单元组合排列、生活时序排列、图文融合排列等编排方式,使《开明国语课本》在形式和内容方面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11.
12.
教科书问题已经进入公众视野并成为了热门话题,《开明国语课本》的流行正是此问题的反映。民国时期编纂的此套教科书对于现行教材的改进与完善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李倩倩 《文教资料》2014,(27):36-38
近年来民国语文教材陆续出版,随即引起一阵教材的民国复古风。这股热潮背后所引发的反思是不容忽视的,民国老教材的热销,既是对当代教育的反思,对民国教育理念的"心动",又是视觉时代"眼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文以载道",是语文教科书的基本特点与重要使命。聚焦价值取向,基于四个维度,即场域取向、人物取向、道德取向以及政治取向,比较研究民国"开明版"与当代"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可以窥见我国语文教科书历经70余年其价值取向变更的基本图景。这一变更的特点既表征为超越时空的稳定,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革新。这些透视,将为我国未来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之基本格局的构建提供有益观照。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学科的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师在教学小学语文过程中,若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通过增加小学生语文阅读量来实现,因为阅读不仅是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更是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的素材来源。本文主要从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现状分析入手,探究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赵楠 《小学语文》2014,(9):57-59
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怀念母亲》文字优美、情感真挚、意蕴深厚,被选人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这篇文章是六年级上册第二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这组课文主题是“感受爱国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在单元导语处明确提出阅读要求,即“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吕谦 《四川教育》2001,(7):57-57
今年秋季,人教版小语教材五年制和六年制的中、高段课本,进行了调整,除个别课文有变动外,教材的选目基本未动,而课后“思考练习”则作了较大改动。我有幸参加了本册教材的修订工作。这里,着重就中、高段课本调整的精神和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离骚》(节选)与王力《古代汉语》中《离骚》在注音和释义上有很大差别。经过比较,两书皆存在不足之处。建议两书在下次修订时相互作为参照,以利于我国大中学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9.
20.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任课教师绝大多数为兼职教师,一般来说,由小学语文教师兼任的较多。而正因为兼职,语文教师会觉得备课量大,备课任务重。(本文所指语文教师,为兼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以下简称教师。)较之语文这一主流学科,教师会潜意识地将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边缘化。消极对待。因此.在现实的教学中,就存在着教师轻视品德课教学的现象。但新课程品德与社会作为培养学生做人的学科,其对学生从小养成过有道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做一个有道德素养的公民起着很重要的启蒙作用,实在不可偏废。而语文学科蕴涵的人文性、思想性、文以载道之观念,与品德学科也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和融通性。语文学科完全可以从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汲取营养,提升语文教学的内涵;借助品德与社会学科,奠定语文教学的知识资源,并提高语文理解、思考能力的广度、深度、力度。同样,来自语文学科的营养也有利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二者融合的价值远超过单一学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