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由此可见,体验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是何等重要。而体验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感悟,掌握知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  相似文献   

2.
小学品德课程具有很强的活动性,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品德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在"以学为中心"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要通过优化学习素材、借助综合活动、开放实践渠道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推进学生的参与深度,拓展学生的参与广度。  相似文献   

3.
<正>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间有一条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条鸿沟填满。"实践是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作为小学品德教育载体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活动性、综合性等特点,教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体验。因此,我们要以实践为品德学习的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展品德。一、基于生本,引导学生主动实践课程必须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才会对他们有意义,所以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要使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与感受,实践活动必须从他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应关注学生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着力点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下面就教学实践中的思考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17,(16):178-179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是课程的主要目标。而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品德教学中,我们必须合理而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下面我就以教学《心中有他人》这一课为例,谈一谈如何引导学生在品德课堂中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由此可见,体验在小学品德与社会中是何等重要。而体验式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感悟,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7.
陈姗 《中国教师》2013,(12):67-68
<正>"生活化教学",即教师通过捕捉生活中的学科知识,挖掘学科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抽象的教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陶冶情操,获得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性和反思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正>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构建"乐学"课堂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课标要求小学生德育和智育全面发展。如何培养小学生快乐地学习品德和社会这一学科呢?这需要我们品社教师,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多方面引导。本文笔者就自身长期从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介绍了巧借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体悟是非、组织各种活动强化学生参与过程、突破学校书本内容的圈子开展各种社会实践三方面,介绍一下自己在构建"乐学"课堂方面的心得和体会。一、巧借媒体,引导体悟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学中已经广泛  相似文献   

9.
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品德与生活的一大特点。《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如何关注学生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下面就教学实践中的思考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需要品德良好、心理健康的人.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需要从小养成。小学品德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联系密切,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育人实效.品德课程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参与,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正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下面就教学实践中的思考谈谈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3.
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更多地体现为教师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自我感悟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探究、讨论等,感受生活、学习做人。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倡导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学生在亲自实践和体验中培养道德情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多设计活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课下引领学生多关注生活,走出课堂,融入社会,这样才能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正>《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作为低年级的品德启蒙课程,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生活"是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会生活"是教学这门课程的目标。品德教学也要从学科性质出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在"生活"二字上下功夫,让品德教学根植于生活这片  相似文献   

16.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注重"生活化教学",却忽视了在实际生活中提升学生的品德,没有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如何参与社会,了解社会。为了让"品德与生活"课程真正回归到生活中去,笔者设计了品德与生活作业。这一作业不仅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也使所学知识直接深入到了学生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7.
曹雯 《生活教育》2011,(6):76-78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应当以学生自主性发挥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实现其主动发展的目标。为此品德和社会课要积极创设多样化的"自主活动",破除教学枯燥说教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型的活动课程,教学时必须紧紧围绕"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这个总目标,必须突出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学生品德的形成既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因而品德与社会教学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进行道德反思,丰富学生的体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形成生活经验、生成生活智慧,从而促进有效的学习,实现个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依赖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因此,在品德与社会中关注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下面,我就教学实践谈谈个人体会。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是每位教师着力关注的,怎样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仍然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际中不断探究。从学生自身来看,只有在他们感受到的、观察到的、正在过的生活基础上,才能过更有意义的生活。如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依赖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因此,在品德与社会中关注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重要的内容之一。下面,我就教学实践谈谈个人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