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扬 《新闻世界》2013,(8):253-255
本文梳理了2006—2012年海外涵化理论研究的论丈,基于两级涵化效果研究的视角,结合研究主题作了相关述评,阐释了近期涵化研究的重点和进展;同时,本文对研究中的缺陷进行分析,认为从“涵化效果背后的作用机制”角度考量,海外研究并未有实质性突破进展,涵化理论研究的理论模式整合问题也亟待解决,希望这对于我国学者从事涵化理论研究有一定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时代,网络媒介相对于传统网络媒介发生了“空间转移”和“信息转移”的转向与变化,媒介和信息的变化使得大数据背景下传播学的“涵化理论”等经典命题发生了重构。传统涵化理论是单向的、线性的,认为受众在媒介长期影响下形成社会认知模式和社会行为方式。大数据背景下,受众的行为、个性、爱好都受到搜索引擎和企业的追踪,推送式的信息成为网民接触信息的主要方式。媒介根据受众的个体认知模式制造个性定制信息,受众涵化了媒介内容和媒介传播的方式;而媒介推送的信息又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受众的原有认知模式,媒介又涵化着受众;整个互动过程中,受众受到原有自我认知模式的不断涵化。  相似文献   

3.
“议程设置”理论在微博城市形象传播中的呈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化媒体的浪潮改变着人们的传播方式和信息接触习惯,微博环境下的传播模式既是传统传播理论传承,也在一些方面对传统传播理论进行了拓展、补充和一定程度的修正。本文研究了在微博城市形象传播中,议程设置理论呈现出的特征和传播方式,并试图从传播理论的呈现与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分析微博城市形象的传播模式。在理清微博城市形象传播中"议程设置"理论运行规律的同时,寻求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中城市形象传播的共同规律,为城市形象塑造、微博舆论引导力的提升带来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沈斌  王荣 《新闻战线》2020,(5):86-88
本文以2008~2019年海外媒体转引中国日报涉沪报道的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分析方法,探索.上海借力国家主流英文媒体提升城市国际形象传播力的建构策略。研究发现,海外媒体获取的主要是上海的官方信息,报道塑造的上海形象也从“中国的上海”逐渐转变为“世界的上海”,文化议题的传播力不敌财经和时政新闻,负面新闻对上海城市形象有一定损害但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些城市除了在本地媒体上投放形象广告外,还在覆盖面更广的媒体(如央视)上投放形象广告.笔者主要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cctv-13)在《新闻30分》后播出的城市形象广告为例,就城市形象电视广告语言(摄影、图片、音乐等,不在本文论述的范围之内)的设计策略、语言特征以及存在的问题做一梳理.  相似文献   

6.
短视频丰富了城市形象传播的路径,成功实现了与主流媒体的多元互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短视频在城市形象宣传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显露。本文以长沙城市形象传播为例,分析短视频同质化、碎片化的内容及过度美颜化、娱乐化、情绪化的问题,并提出变“他说”为“自述”、多元主体传播、多维形象挖掘等相应的解决对策,帮助塑造有特色有内涵的星城形象,持续拓展长沙的品牌内核,并为其他城市的形象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陈佃 《视听纵横》2003,(4):34-37
若干年后,如果我们回想起来,公元2003年注定是与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性疾病——非典型性肺炎(非典)联系在一起的。在这场“抗击非典的人民战争”中,人们不难发现大众传媒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面对事关国家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大危机,国内主流媒体从最初的集体失语到发出声音再到全方位的报道,有人评价媒体经历了另一场“非典型”的运作机制的突破。  相似文献   

8.
形象指社会公众对某一组织的整体看法和评价。在公共关系学中,人们更多地探讨形象在经济组织中的作用。本文拟把形象的有关理论运用到新闻媒体中,探讨在新闻媒体产业化特点越来越明显的今天和未来,注重媒体形象塑造的意义和途径。新闻媒体形象指的是社会公众对新闻媒体的总体看法和评价,形象是一个多维立体的概念,由多种形象要素构成。著名学者莎尔托尔认为,形象“是作用而非事物”,形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形象会规范行动”。我们透过媒体形象才能判断媒体,从而在与媒体的关系活动中采取符合我们判断的行动。比如对中央电视台所有的信息传递,我们总是宁愿信其真,而不愿信其假,这是媒体形象在起决定作用;而对于一些没什么知名度的媒体、形象平平的媒体,人们感受就会更具多样性。由于每个人的观察角度不同,对媒体形象的心理感受就不同。德国学者马莱茨克在论述他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时,曾说:“接收者(受众)心目中的媒介形象导致接收者对媒介内容的期望,因而认为这种形象对于接收者对内容的选择、对内容感受和反应方式都具有影响。媒介的知名度和可信性是这一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媒体的形象在传播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和市场化大潮不可阻挡的今天,“形象是无形资...  相似文献   

9.
周敏  徐银霞 《新闻前哨》2023,(13):31-32
面临特殊的公共事件时,一座城市的应对成为凸显其形象的契机,在武汉城市形象的塑造中,媒体向外界展示出武汉是一个英勇的、有担当的、感恩的英雄城市形象。本文以湖北日报全媒体报道为分析样本,利用慧科新闻搜索研究数据库对关键词进行检索,探究媒体对武汉“英雄城市”形象的建构过程,总结媒体建构城市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形象推广与营销的观念日渐深入。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图书在传播城市品牌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认同度,增强城市吸引力等方面的作用一直被人们所认同,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这一媒体的特点,塑造和推广城市形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城市形象是指构成城市的各种因素之总和在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和实际评价,是城市性质、功能和文明的表现。所谓各种因素,大致分成两层:城市的规模、建筑、布局、形态、环境等是它的外表形象,城市形象的精髓在于它的内在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种媒体表现和传…  相似文献   

11.
电视暴力对青少年的影响--上海部分中学生的调查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暴力内容对青少年的影响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西方研究者在受众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涵化理论(cultivation theory)、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等。其中涵化理论的研究发现,电视节目里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内容.电视又成为人们接受资讯的主要来源,通过媒体,社会价值体系和标准得以传递,成为主流文化并得到大众的认同。当电视传递暴力信息时,重度受试者将基于电视所提供的世界建构,认为社会充满暴力、犯罪。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徽州宴为代表的突发公共事件为切入点,研究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安徽蚌埠媒体与城市形象传播之间路径机制。【方法】以案例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结果】从传播学的角度重点分析安徽蚌埠媒体与城市形象传播现状和问题,发现本地化媒体建构对城市形象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论】通过打造“官自协同”和“官自共享”的本地化特色媒体宣传矩阵体系和舆情管理机制,以期为蚌埠城市形象传播提供新思路,形成适合蚌埠城市形象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抖音以几何级的发展态势迅速占领了短视频市场,同时也成为了城市形象建构的新阵地,吸引了无数受众。借助涵化理论,以抖音平台为例,对西安城市形象建构的新范式进行探析,可以发现西安通过构建“PGC+UGC”的双重路径、采用突破地域的分发算法、植入鲜活动人的市井内容等方式,不断影响着受众心中的“主观现实”,从而拓宽了过往西安传统的单向度城市形象。同时,这种城市形象建构的新范式也为未来城市形象建构提供了良性策略。  相似文献   

14.
靳小青 《新闻窗》2012,(5):123-123
随着城市营销观念的树立,影视宣传片成为了城市形象宣传的重要手段之一。城市形象宣传片如何能在第一时间抓住人们的眼球,博得“第一印象”,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讨论的话题。所谓“第一印象”,在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的传播理论研究上也称为“首因效应”。上海、成都两地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在海外的成功营销,是“首因效应”理论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15.
鲁茂亮 《视听界》2013,(5):63-65
在这个移媒体蛊行的时代,手机媒体正以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改变传媒的市场格局。本文主要探讨手机媒体触发性的物理功能改变了人们对待和处理信息的观念和方式。手机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和内容的兼容性,使得手机更像一个“碎片化传播”的媒体,这种碎片化的局限如何弥合,是人们需要正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亚鹏  马涛 《新闻世界》2014,(6):235-236
对于地区性的主流网络媒体而言,它们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建构与传播着当地的地区形象。本文以天津的北方网和上海的东方网为例,旨在研究天津如何通过网络主流媒体更好地进行天津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通过对比分析北方网和东方网,我们发现北方网目前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每一种“新媒体”的出现都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也影响着政治人物的信息传播模式.在网络社交媒体迅速兴起的背景下,本文以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为研究对象,发现候选人的传播行为凸显了“微”特色.综合图文影音的多模态传播、凸显鲜活生动的个人形象、重视细腻多角度的微叙事将有助于信息的传递,但应注重内容本身,避免严肃政治信息的娱乐化演变.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大众传媒理论很多都论述或涉及了三个“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 媒介反映的“符号现实”,以及传媒受众所理解和阐释的“观念现实”。在过去30年中,涵化理论主导了大众传播研究中关于电视对受众所产生的效果的分析研究。然而,涵化理论自问世以来不断被质询,批评,八十年  相似文献   

19.
媒体在“边际人”获得社会认同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京华时报》、《新闻晨报》两份都市报本地新闻中关于外地人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媒体主要建构“边际人”负面形象和受难形象,并强调其外来属性和“他者”特征;外地人用以抵制主流文化的“乡土”关系和底层“边际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被扭曲为社会问题的症结。  相似文献   

20.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最有力、最精彩的高度概括,也是人们了解一个城市最直接的通道.“形象对当代人的包围是双重的:一方面是物化形象对他进行的现实存在的包围,另一方面是形象作为情感符号对他进行内在情感的包围.[1]”城市形象是城市的无形资产,是城市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有关“城市形象”的研究主要从“形象建构”的角度出发,从设计理念、宣传策略、城市建设、城市品牌及标志等角度探讨塑造良好城市形象的路径.[2]但是,城市形象最终的体现还在于受众的评价.研究上海的城市形象,一个很好的路径是调查作为文化的“他者”的外国留学生的上海印象,并探究印象背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