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祖还乡》是睢景臣的成名之作,是元代散曲同类题材中硕果仅存的一篇。散曲在载体的选择、叙述视觉以及语言形式上都造成了一种文本与读者的恰如其分的“间离”,有一种奇特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2.
散曲是继诗、词之后所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是继诗、词之后的第三座里程碑。然而, 长期以来散曲研究却附属于戏曲研究或诗词研究。散曲研究的独立, 散曲学的建立, 是到20 世纪晚期才逐渐形成。散曲学是一门年青的学科, 有关学者在散曲领域各个方面就诸种问题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仍有许多方面存在着不足和欠缺, 特别是关于明清时代的散曲研究还有不少空白地带, 有待于21 世纪的散曲研究者大力开拓, 深入发掘, 使散曲研究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3.
鼎足对是元散曲的一种独特对仗形式,是元人小令中在“量”与“质”两方面都居绝对首位的对仗。它主要包括如下几种体式:篇首鼎足对、篇尾鼎足对、首尾鼎足对、叠字鼎足对、一字豆鼎足对、特殊鼎足对等。鼎足对在元散曲中的繁荣,显示了我国诗歌发展史上诗互动整合的现象,是对二元对仗思维的一种突破,也是元散曲“曲不厌巧”艺术特色的显现,但运用不当,则往往产生相反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元代散曲是金代“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在唐宋诗词优秀艺术传统陶冶下,兴起于十世纪末到十三世纪中叶的一种新型的诗歌艺术形式,它是一种会乐的歌曲,可以抒情,可以叙事。它一经出现,就济列于与诗词分庭抗礼的同等地位。就散曲本身蓄涵的特质来说,同诗词比较,它的产生是一种进步,是发展,是更富于表现力的变革,是社会不断前进的历史潮流促使文学艺术形式自身随之而创新的重要标志之一。元代近百年间,文坛上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散曲作家。张养浩、张可久、乔吉、钟同成、难景臣、贯云石、周德清等,就是这一历史时期名列前茅的皎皎者…  相似文献   

5.
李旦初对当代散曲创作的探索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提出的“新散曲”概念认为,凡当代作者创作的反映现代生活的散曲,包括按传统曲律和不严格按传统曲律写的自由曲、自度曲、仿古曲,均应统一称之为“新散曲”;二是其对“新散曲”创作审美诸维度包括审美宏观、审美微观、审美导向、审美辩证作了可贵的系统探索。李旦初“新散曲”创作曾获中华诗词学会首届“华夏诗词奖”二等奖和第二届“华夏诗词奖”一等奖。其“新散曲”创作理论与实践成就被写入中华诗词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当代诗词史》,实现了其“入史”的宏愿。  相似文献   

6.
元宵是我国民间年节习俗中一个充满喜庆的节日,《开元天宝遗事》、《东京梦华录》及唐诗宋词中记载了大量的元宵热闹场面。《全元散曲》收录了10首元宵散曲,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继承了前代习俗,“九陌连灯影,千门共月华”。另一种元宵散曲真实地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的忧患心理,团圆忧离别。这与元代士人地位之低贱有密切的关系;此类元宵散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依照现代学术话语,元曲是散曲与杂剧的总称,从“曲”的层面看,作为合乐而唱的“韵”文学,杂剧与散曲均可归属于诗歌的范畴。但是,如果我们回到元代的文学语境,从当时文人的视角观察,散曲与杂剧仍有明显的区分,散曲可归为“乐府”的范畴,杂剧则归属为“传奇”、“院本”一类,它们不仅各有其独立的艺术生命形式,甚至称谓也不尽相同。明代以来,散曲与杂剧的观念发生了微妙的衍变,散曲逐渐与杂剧并称为“元曲”,与元代文人固有的“曲”的观念或多或少存在着差别,因此有必要对“元曲”的称谓及观念作细致的梳理.以彰显杂剧与散曲的渊源流变与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诗歌史上,元曲常常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相提并论,散曲起初流传于北方,亦称北曲,在当时多称为乐府,也有称为“叶儿”、“清曲”或“时新小令”的。“五四”以后,为使戏曲和清唱曲有所区别,且与汉唐乐府诗也有所区别,学者吴梅、任讷等才逐渐废止“乐府”一称,把小令、套数概称为散曲。 现存的元散曲,小令约有三千八百五十多首,套数约计四百五十多套,从内容上看,这些散曲大多数都是歌唱男女恋情、自然景物或归隐生活的,普遍都表现出一种万事皆空的虚无主义倾向或纵情声色的享乐主义倾向,但也有不少精萃之作。特别是一些直指时弊,反映百姓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作品,都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进步性。这些作品的表现手法,大多是以讽刺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学史上给散曲以一席之地,只不过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事情。被历代正统文人斥为没能“有裨风教”的散曲,民国以后,由于吴梅、任讷、卢前、郑振铎、赵景深、陆侃如、冯沅君等前辈学者的倡导和努力,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给予散曲不少的篇幅,而且在讲堂上对敢于直露地表达人的正当需要的散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风气为之一变。1931年任讷的《散曲丛刊》十二种(内收明代散曲家五人的作品)由中华书局刊行;尔后商务印书馆则出版任、卢合辑的《散曲集丛》七种(其中明人散曲三种)。而大量刊印明代散曲作品的是卢冀野自费雕板刊行的《饮虹簃所刻曲》正续集(收明代曲家三十七人的作品。但其中陈铎的《秋碧乐府》和《梨云寄傲》二种,只是陈大声乐府全集中几种散曲别集的选刊,并不是足本。薛论道原有散曲集《林石逸兴》十卷,计小令一千首,而饮虹簃所刊仅有残缺的二卷)以上这三大部份,加上单刻的散曲别集《杨升庵夫妇散曲》和梁辰鱼的《江东白苧》等,有明一代散曲集也不过五十家。1933年卢前在《河南图书馆刊》第一册(期)上发表了《散曲  相似文献   

10.
一、元散曲的体裁特色散曲是在宋、金、元对峙时期我国北方新兴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它是在宋词片面追求典雅,刻意求工,渐趋僵化的情况下,在民间传唱的“俗谣俚曲”中发展起来的,当时人们称之为“街市小令”(朱权:《太和正音谱》)或“市井小曲”(王骥德:《曲律》)。其后,由于有乐师正谱,文人填词,并吸收部分词调演化成曲调,加之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大量“胡乐番曲”输入,使曲调日趋丰富,从而使散曲这一新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1.
谈古代戏曲,主要讲两点:一“诸公 (宫 )调”,二杂剧。“诸宫调”,即“诸公调”,南宋便有,金时较盛。这是一种既讲又唱的文学形式。它用多种曲调唱一个故事。它与后来散曲中的套数很近似,可惜流传下来的,只有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全本几万字,讲唱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唱词运用传统的诗词表现手法,词句很美。后来元杂剧的《西厢记》,就是受它的影响,编写为剧本形式的。   杂剧是元曲里的一种形式,另一种形式是散曲。散曲是入乐的抒情诗;杂剧是一种戏曲形式,是在民间戏曲、宋金院本 (指行院演剧所用的脚本 )、诸宫…  相似文献   

12.
马致远是元代散曲重要的代表作家,综观近年来对其散曲方面的研究,论者多局限于“诗情”、“画意”、“意境”等艺术特征的分析,本文从“就近取物的设境”、“方位切换的视角”、“重趣的场景追求”这三个被人忽略的细微艺术特征切入,再次探讨马致远的散曲艺术,感受其散曲无限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元代散曲是我国古代诗苑中的一朵奇葩,它多“采燕赵天然丽语”,具有醇浓的乡土气息,以灵活自由、泼辣奔放见长。比起诗和词,散曲从语言到形式都显得更为自然。有些曲子,形式颇为独特奇巧而不失质朴流畅。下面简要地介绍几种曲中的“巧体”。  相似文献   

14.
散曲简介     
散曲是继词之后产生于金元之间的一种新体诗。因为它只由一人清唱,而不穿插宾、白和科介象戏剧那样演出,所以又叫清曲。又因为它是配乐歌唱的歌词,所以也叫乐府。从体制上看,散曲可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散曲最早产生的形式。小令又称叶儿,是民间流行的小调。元芝庵在《唱论》中说:“街市小令,唱尖新倩意。”王骥德《曲律》也  相似文献   

15.
元代散曲家。如繁星满天,乔吉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被后世论者推为元散曲“清丽派”的杰出代表。他一生与官场无缘,流寓杭州约四十年,寄情诗酒,放浪不羁,自称是“不应举江湖状元,不思凡风月神仙”。曲作中既有以风流才子的自况,也有对离情别绪的感伤,更有散诞不平的嘲谑,故有人将他比作唐诗人杜牧、宋词人柳永。其散曲风格并不拘于“清丽”一格。而是趋向多样化。故王骥德、胡应麟等人又将其比作唐代的“鬼才”诗人李贺。若要探讨乔吉在元散曲史上的地位,这首看似怪诞的[折桂令]《荆溪即事》是不可忽视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6.
李旦初当代散曲作品,以文学精神新架构、文学审美新构成和对传统散曲“代言体”的新突破,迈入了当代散曲创作的全新境界,是当代散曲创作园地诞生的艺术新葩.其主要艺术建构为:积极入世思想,强烈的忧患意识,讽刺之“风力”,叙述“旁言体”.  相似文献   

17.
胡炜老师用六年时间编写出《周德清散曲作品选读》,这对一位长期在农村高中任教的老师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该书由“阅读鉴赏”“综合实践活动”“附录”三部分组成.“阅读鉴赏”部分按周德清散曲内容分成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选若干首散曲,每首散曲附有比较详细的注释和相关资料链接,帮助教师指导阅读或学生自主学习,每个单元设计了序列鉴赏探究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分析鉴赏.  相似文献   

18.
散曲是继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的歌曲.它起于金、元之间流行的民间小调,又叫“清唱.”魏良辅《曲律》说:“清唱,俗语谓之冷板凳,不比戏场借锣鼓之势.全要闲雅整肃,清俊温润.”燕南芝庵《唱论》说;“成文曰乐府,有尾声名套数,时行小令唤叶儿.”龙榆生《词曲概论》里讲得最为明确:“一般分散曲为小令和套数两种.单作一支小曲,叫作小令.联用若  相似文献   

19.
“陌生化”,在西方美学中是个重要概念,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把它作为美学与艺术本体论的根本问题提出,后来又经德国著名剧作家布莱希特加以发展。“陌生化”的精义在于使审美感知处于新异状态。本文以“陌生化”为分析散曲的切入点,指出元散曲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陌生化”倾向。如叙述视角的独特、意象“陌生化”、语言“陌生化”等等,试图从一个新的理论角度来透视元散曲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一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元代是我国文学史上散曲的繁荣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才华横溢的作家,维吾尔族散曲家薛昂夫就是成就突出的一位。 历代的散曲评论家大都认为散曲的风格可分为豪放、清丽、端谨三派,实际上即豪放、清丽两大派(见任中敏《散曲概论·派别》)。近人任中敏先生在《散曲概论》中,首推马致远为豪放派之代表作家,并认为“马氏以外,白朴、贯云石、马九臯(薛昂夫)等皆豪放之尤者。”然而对于薛昂夫这样一位散曲大家,文学史上却无提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憾事。 薛昂夫,名超吾,字昂夫,号九臯,回鹘(即维吾尔)人。汉姓马,因而又称马昂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