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教材指瑕     
张志公先生在《现代汉语》(下册)中讲“组织段与篇的基本要求”时,谈到了“连贯性”与“一致性”两个方面,实际上是强调了思维的同一性问题。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个别篇章,不符合“连贯性”、“一致性”的要求,违背了同一律。除了不少同志指出的《甲申三百年祭》选文以外,还有两篇文章存在着思维上的矛盾。一是初中二册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一是高中三册的《简笔与繁笔》。《任》文中开头一段说:“弼时同志一生有三‘怕’: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根据思维的同一性规律,文章的正文则应而且只  相似文献   

2.
教材插图指瑕(来稿摘登)-、没有注意课文中强调的动词。第一册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课,朱先生欣赏荷塘之前,“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而186页插图中,朱先生那大衫却分明是穿上了的。其实,由于当时是乘凉,随意沿荷塘走走,因而大衫只须随意“披”...  相似文献   

3.
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课文要选取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文章,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入选的现代作品,语有文字要合乎规范,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具有典范性。”用“语言文字好”这把“尺子”来衡量新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现代作品,就可以看到这些新课文基本上符合要求,同时也发现某些新课文存在少量语病。下面试举几例。《金杯之光》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又是一个三比○,中国女排击败了在赛前经过周密准备,决心与中国队决一死战的日本队,一举进入了争夺本届大赛冠亚军的位置。”我认为,“争夺……冠亚军”的说法不合事理,因为中国女排进入这一位置,要争夺的是“冠军”,而不是“亚冠”,应去掉“亚“字。《纳谏与止谤》中有这样一句话:“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作者用副词“何等”修饰名词“气度”和“胸怀”,我认为不妥。“何等”即“多么”之意,只能修饰动词、形容词。故“何等”应改为“怎样的”:“这是怎样的气度!怎样的磊落胸怀!”或改为:“这是何等有气度!何等胸怀磊落!”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教材指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琪 《语文知识》2004,(7):37-37
舒婷《致橡树》中有一句诗:“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霹雳”就是“雷”,这句诗犯了逻辑学中分类相容的毛病。应当把“风雷”改为“风雪”。  相似文献   

5.
自从人教版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新教材出来之后,普遍得到大家的好评。比如编排顺序更符合认知规律;注重实验教学,并有很多实验从以往验证型实验改为探索型实验;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使他们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内容比老教材更充实,更形象生动,贴近生活。不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下面我就谈谈一些很不成熟的看法。第一册P.12有“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水的含量也不同。例如……”感觉后面的例子不太恰当,最好举同种生物的例子,或者不如把上一段“幼嫩植物体中水的含量约为70%”移到这里…  相似文献   

6.
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文质兼美,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教学.但无可否认,某些课文由于作者或译者的粗心,并未尽善尽美,语句上出现了一些令人遗憾的疏漏.  相似文献   

7.
自从人教版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新教材出来之后,普遍得到大家的好评。比如编排顺序更符合认知规律;注重实验教学,并有很多实验从以往验证型实验改为探索型实验;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使他们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内容比老教材更充实,更形象生动,贴近生活。不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下面我就谈谈一些很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无论是编写指导思想,还是编排体例,亦或是知识的难易度的把握,都比以前的初中教材更适合于教学,对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现行教材仍存在一些美中不足.一、名篇语言欠规范《母亲架设的桥》是日本当代小说家水上勉写的一篇散文.笔者在讲授这一课时,发现第一段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探讨——“这峡谷,背着阴,每天的日照不过三小时光景.这在村里,也是块十分贫瘠的谷地.我家就在这样的山谷口.谷里也有旱地,这儿母亲种上甘薯,萝卜之类.上那里去,中间有条很深的小溪.上面架着桥,可是每当发起大水,就常被冲毁,母亲就常去修桥.因为这是母亲独自干活的峡谷,没法儿去托赖众乡邻.到那天,擅长修建寺庙和神社的木匠大伯,就必定从那儿归来,从山里砍来两根原木,横在狭窄的小溪上……”  相似文献   

9.
《看云识天气》一文中,朱泳燚同志将"云"和"云彩"区别对待。并认为云是指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云、高层云、积雨云;云彩是指霞、虹、华、晕。对此,笔者不敢苟同。通过对古今"云"与"云彩"两个词的考证,笔者认为,云即云彩,二者并无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0.
20 0 1年版初中化学教材 (人教版 )是在 1995年版教材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与旧教材相比 ,新教材在内容和章节结构上都做了相应的调整。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贴近生活实际 ,注重能力的培养。整体而言 ,新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发现教材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完善。一、调整后的教材有些概念前后表述有矛盾新教材将分子的概念做了调整 ,将原来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改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而教材在 31页中又明确指出“有的物质是…  相似文献   

11.
2001年版初中化学教材(人教版)是在1995年版教材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内容和章节结构上都做了相应的调整。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贴近生活实际,注重能力的培养。整体而言,新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教材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2.
1.第四册第九课《大自然的文字》,节选自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在你周围的事物》,在自读提示中有一个词语“毒蕈(xun)”,但找遍课文,也不见这个词语,是不是在删节时删除了?  相似文献   

13.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统编中等师范学校《语文基础知识》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1月第11次印刷)有几处疑窦,现提出浅见,与教育界同仁共同商讨。教材第28页说明副词的类型第(八)表处所的有“到处、处处、满处、满地”等,其例句是:“到处是鲜花的海洋。”“满地是纸片。”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教材应运而生,这无疑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好事,值得庆幸。为此,笔者是带着非常慎重和审视的心理使用文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一些小疑点,现提出来与编辑老师、教育界同仁共同探讨,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15.
一、是“杂糅”不是“杂揉”初中语文分编教材《阅读》第三册(下同)第13面“当我重新看见这些形象的时候,心头涌起的却是甜柔与辛酸杂揉的味道,童年的回忆是甜柔的,而那时的人民生活,却是那么辛酸啊!”(《“面人郎”访问记》)“杂糅”,教材写成“杂揉”,显系误印所致。“揉”与“糅”音同而义异。《辞海》:“糅,混杂。”“揉,来回擦或搓。”“心头涌起的”是“甜柔”和“辛酸”的两种味道,两种味道混杂交织在一起,无论从本句的意义还是从工具书的诠释看,都应该是“糅”而不是“揉”。  相似文献   

16.
初中语文第三册《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后附有这样一道“思考和练习”题: 把下边几组词语分别按照含义大小的顺序加以排列。 1、宇宙地球太阳系银河系 2、石拱桥独拱石桥桥石桥这道题的设计不合逻辑,非但不能使学生从本质上认识事物,明确概念,反而会把学生引入歧途。“含义”一词用在这里不够明确,是指概念的内涵,还是指概念的外延?究竟根据什么分“大小”?据出题者列出的两组具体概念来看,显然是要按照概念外延由大到小(或由小到大)的顺序来排列这两组概念。这样一来,就有问题了。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五册《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中有这么一句: 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 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 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 高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8.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教材应运而生,这无疑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好事,值得庆幸.为此,笔者是带着非常慎重和审视的心理使用文本.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一些小疑点,现提出来与编辑老师、教育界同仁共同探讨,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19.
2001年7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基础版)是当前中等专业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总体而言,这套教材的质量还是很不错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对它的部分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教材共四册,本文以第一册为例,偶尔涉及其它三册。一、教材选编问题(一)《中国的牛》不宜选入。该文作者以几头耕牛为人让路引发感想,写道:中国的牛,没有成群奔跑的习惯,永远沉沉实实的。它们不像印度的牛,负着神圣之名,摇着尾巴在大街上闲荡。它们不像荷兰乳牛、日本肉牛,终日无事可做,…  相似文献   

20.
一、高中语文第六册 1、还穿着破棉袄的他,觉得浑身躁热起来了。(《春蚕》) 句中“躁热”一词用字有误,遍查辞书,“躁”字均无“躁热”词条。细索句意,“躁”应该为“燥”,取“干燥”意,而非“性急,不冷静”之意。查《国语小辞典》,有“燥热”一词,释为“热而干躁”,根据文意,此句正应该用“燥热”一词,“躁”为“燥”的别字当无疑义。 2、只有浆声欵乃,愈增加了一湖幽静。(《西湖漫笔》) 句中“欵乃”之“欵”是错别字。因为“欵”是“款”的异体字,“欵乃”应作“欵乃”。“欵乃”才为象声词,形容摇橹的声音,或舟子摇船时应橹的歌声。柳宗元《渔翁》诗中有“欵乃一声山水绿”的名句,唐元结亦有《欵乃曲》行世。“欵”与“欵”因字形相近而混,从《康熙字典》中引有“欵”(欵)字条释曰:“按旧注,引‘款’乃橹声。不知欵乃之欵本从矣,从欠,音倚亥切,乃相应之声,与款无取义,乃俗误书耳。”这段话很透彻地说明了“欵乃”实为“欵乃”之误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