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获得德国大学博士学位的留德学生中有不少学习法学的学生,他们为中国法学教育、法制建设和中德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尝试以二战前在德国荣获法学博士的中国学人为主线,分析留学人员的留学生活、研究理念和题目、学成后对于中国法制建设的努力,从而探讨留德法学博士在知识传播和制度建设以及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的成就,同时分析影响他们发挥更大作用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走出国门,探寻西学,始于19世纪后叶掀起的洋务运动。中国学者研究留学教育,则始见于舒新城1926年的论著《近代中国留学史》。21世纪初的今天.留学教育已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经济和政治全球化浪潮中.留学教育日渐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多有识之士人生履历中一段不可或缺的知识旅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留德教育发轫于19世纪70年代,在20世纪20-30年代达到高潮。留德学人多,成就突出。其成因既受国内人才需求、留学政策的推动,也与德国高等教育的学术影响、留德学生的不懈努力密不可分。这一时期留德教育具有学科专业集中、学历层次较高、留学生组织活跃、留学途径多样等特点。1920-1930年代的留德热潮,对中国社会政治、科学、教育、文化、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留德学人英才辈出,涌现出周恩来、朱德、陈寅恪、季羡林、冯至、陈省身、朱家骅、王淦昌等一批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等。国内一些大学汇聚不少留德人才,形成了独特的办学风格和治学传统,以蔡元培、马君武、顾孟余、张君劢等人为代表,留德学者促进了民国时期高等教育与思想文化的变革和发展。民国时期的留德传统,对于当代中国的留德教育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前留德学生群体成为我国留学生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实证法对这一群体在德国的生活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将留德学生目前出现诸多问题的原因归为:国情差异、缺乏引导、缺乏沟通三个方面,并对此提出了提升学生对文化的理解程度、提高信息共享的有效程度、提升留学生的自信心等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孙晴 《留学生》2013,(9):58-59
历史,是由无数作为个体的人组成的一本书,人们创造历史,同时也见证历史。欧美同学会成立百年来,无数留学海外的仁人志士谱写了一段又一段的辉煌与艰辛。如今,曾任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参赞、中国驻德国柏林办事处主任的刘祺宝老先生,向欧美同学会赠送了《中国留德同学录》。这本同学录作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从发现之初到保存至今的整个过程非常不易,如今它与欧美同学会再续前缘,与大家一同回忆当年留德学生的激情岁月。  相似文献   

6.
叶隽 《政治思想史》2010,(2):94-109
本文选择《伦理学原理》与《一元哲学》这两部在当时产生重要影响的德国译著,探讨青年毛泽东对其中思想的接受;进而凸显这两书的译者——享有“北蔡南马”之誉的蔡元培与马君武,突出其同为留德学人的“德语思想”翻译与输入意义。青年时代毛泽东的德国文化接受,具有多重含义。毛泽东经由北蔡南马两部译著而建构起的德国思想因缘,只是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外来文化资源冲击与现代中国历史进程“双边互动视角”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择<伦理学原理>与<一元哲学>这两部在当时产生重要影响的德国译著,探讨青年毛泽东对其中思想的接受;进而凸显这两书的译者--享有"北蔡南马"之誉的蔡元培与马君武,突出其同为留德学人的"德语思想"翻译与输入意义.青年时代毛泽东的德国文化接受,具有多重含义.毛泽东经由北蔡南马两部译著而建构起的德国思想因缘,只是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外来文化资源冲击与现代中国历史进程"双边互动视角"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1903年12月17日,美国莱特兄弟制造的飞机“飞行者一号”试飞成功,为人类动力航空史拉开了帷幕:1909年9月21日,“中国航空之父”冯如驾驶着由他设计制造的“冯如一号”飞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市南郊完成了中国人的首次载人动力飞行。  相似文献   

9.
10.
《科学启蒙》2009,(9):58-59
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靠近渤海湾,儿时,面对蓝色的大海,他就有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能像海鸥那样,向着蓝天飞去。  相似文献   

11.
1834年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在经济领域迈出了德国国家统一的第一步。普鲁士是关税同盟的盟主,它利用该同盟控制了中小邦国,排挤、打败了奥地利的势力,以“小德意志道路”实现了德国的第一次民族统一。  相似文献   

12.
德国第一代汉学教授是从外交翻译官中养化生成的。政治和学术无法一直保持同心同德,但也并非不能相克相生。体制约束着学院派汉学家的成长,体制也为汉学家的成长提供保障。德国三位外交翻译官向汉学教授转化的成功和失败,体现出时代变迁与个人职业选择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1935—1936年,罗斯福派遣美国商人富勒两次前往柏林,尝试以向德国“租借”殖民地的方式来安抚德国,但没有取得任何结果。主要原因有三:美国计划与德国外交政策目标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德国对美国计划根本不予重视;美国对德政策与英国对德政策不协调。  相似文献   

14.
中世纪向近代转向时期德国民族主义思想的萌芽为德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发展和近代德国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启蒙运动时期德国民族意识觉醒,18世纪80年代文化民族主义的形成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经济民族主义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政治民族主义为德国的统一奠定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论德意志关税同盟在德国工业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34年建立的德意志关税同盟是推进德国工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内实行自由贸易,对外采取灵活的性的贸易经济政策,为德国的工业化创造了良好条件,其中主要贡献有:统一内部市场,开辟海外市场,保护民族工业,鼓励机器,原料进口,加速资本积累,优化投资环境等等。在1871年政治统一实现以前,该同盟为德国工业革命提供了最强大的动力和最根本的保证,促进了德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并为德国迅速崛起为工业强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60-80年代末,是普鲁士统一德国和俾斯麦帝国走上世界强权之路的时代。普鲁士和德意志的政治领域、社会经济、化生活都处在“统一”这一时代的历史任务之下。统一为德国近代城市化的初步实现莫定了基础。统一推进了德国近代城市化的进程。统一和近代德国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作用和互相促进的,而统一恰恰是一种决定性的助力。  相似文献   

17.
20 世纪上半叶的德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上半叶的德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由两个阶段构成。魏玛时期的教育现代化进程主要表现出法制化、非宗教化、民主化和职业化的特点。二战后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则在突出解决教派与非教派学校之间、引进外国教育制度和思想与保持传统教育制度与思想之间以及化主权与各州合作之间的三大矛盾。  相似文献   

18.
第一批留德军事生的派遣是清政府创建海军计划的衍生品,是中德双方利益考量的结果.军事生留德计划从最初商议到最后成行不到半年,其效率既源于中方改善武备、壮大军事力量的迫切愿望,也来自德方跻身中国,弥补其欧洲"迟到民族国家"之遗憾的强烈需求.军事生在德留学期间受到德方高度关照.七人中三人在普鲁士陆军部队受到良好军事训练,学成归国,其他人则因种种原因学业半途而废.第一次军事生留德行动乃为偶发行为,且规模有限,管理缺少定规,但为清政府未来的留学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成为后来选拔留学生的重要参考条件;其次,它为中德未来的军事合作找到了方向.留德军事生的派遣此后逐渐形成规模,德国军事教官和顾问也自此源源不断来到中国.1876年第一批留德军事生的派遣将中德军事关系推向了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经济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特别是高等教育强国。德国是全球最善于以教育、科技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成功样板之一。德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与启示主要有: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科技对经济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政府重视以评估认证促进公平竞争和办学质量提高;高校定位准确、特色鲜明、职能稳定,重视合作办学,拥有开放、多元的人才培养体系;德国大学善于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填补资金需求缺口。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末期以来,欧洲文明面临危机。在德意志帝国晚期和魏玛共和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化热: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大量被译介;中国文化成为德国文学家的创作源泉;老庄学说风行一时;宣传东亚和中国文化的刊物和组织纷纷涌现,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中国文化的汉学著作。"借东方之智慧,释西方之焦虑",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热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